书城成功励志我贫穷我奋斗我成功(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49082000000044

第44章 拥有富人的心态(5)

有两个学生拜奕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奕秋讲解棋道;而另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极易被外界事物纷扰乱了心神。一次上课时,有一群天鹅从他们头上飞过,那位专心的学生连头都没有抬一下,浑然不觉。而心不在焉的学生虽然看着好像也在那里听,但心里却想着拿了箭去射天鹅。若干年后,那位专心致志的学生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呢,却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因为在通常状态下,这几件事情都不会做得很好。

因此,如果每次我们专心地只做好一件事,精力便能够集中,必定有所收益。等这件事做完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我们每件事都能够做得很好了。

在对100多位在其本行业获得杰出成就的男女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有人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伊斯特曼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金钱,也为全球数百万人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连爱迪生都感叹于专心致志的力量。在《成功》杂志庆祝创刊100周年时,著名记者瑞瑟在爱迪生实验室外扎营三个礼拜,终于访问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当瑞瑟问道:“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时,爱迪生回答道:“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每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就能做16个小时的事。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情。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你们就会成功。”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能马上看到成功,而无法忍受长期工作而看不到成果,为此我们不停地转换目标,却在不停地转换中丧失掉了大多数的精力。我们没有认识到专心与毅力才会看到好的结果。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我们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做得好一点,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勤奋创造财富

多数富人并不是生来就富有的,他们也是经过勤奋的劳动才换来今天的财富的;而多数穷人却想不劳而获。

清朝咸丰年间,位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幼时其天赋并不高,但勤奋却是出了名的。

有一天,他在家中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重复多少遍了,还没背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于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下手偷东西。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啥书?”然后,贼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心想,这贼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可惜,他没把天赋用在做正事上。我天赋不高,当以勤为径了。

于是,他一生勤奋不息。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因平庸而懈其志。他虽不配称天才的军事家,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而他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善于向别人学习。最终,以勤补拙,走向成功。勤能补拙,吃苦耐劳是富人的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也是成功的经验之一。

穷人要因“势”而导

富人为什么富?因为他们无论对人、对事都懂得变通。而这些恰恰是穷人所缺少的。因此。穷人要因“势”而导。

“势”,表面上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却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势”以一种特定的格局和无形的力推动和制约着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制约着人们办事的逆顺成败。

在办事过程中,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不会像预期计划的那样;一切有条有理,顺遂如意。一些突发事件,常常不期而至,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我们办事受阻,利益名誉受到损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智慧,因势制宜,随机应变,化凶为吉,转危为安。

办事要“应变”形势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顺应形势

顺应形势,就是按照突发事件的势头、情形,顺同发展,将不利情况逐渐诱导使之向有利方向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办事,免不了磕磕碰碰,对于那些做法失当,让人厌烦的人或事,运用顺势制宜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避免冲突,化解矛盾。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顺势制宜,对那位年轻人采取了尊重礼让的方法,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也是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的。

春节前,上门到各家各户推销“对联”、“财神”画像的人一拨接一拨,扰得心烦。有人对朋友说出这一烦心事。不料,朋友哈哈一笑:“这好拒绝,管保让他痛快走,还不得罪他。”那人一愣,闯他:“什么高招?”他说:“你就说你也是推销这东西的,他一听,保证回头就走。”

可见,顺应形势有许多好处,它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委婉地拒绝,于己于对方都自然和谐。运用这种方法的办事成功率往往很高。

2.逆应形势

就是在交际、办事过程中,因对方的有意刁难,或恶意相向,使我们自己处于了窘追、尴尬、受辱和不利的地位,这时候,就应该逆势而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就是采取这种方法,面对侮辱,反唇楣讥,赢得人格和尊严的。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所以,齐国虽则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和善关系,齐王又派晏婴出使楚国。

晏婴到达楚国。楚王想借晏婴解气,就传令楚人,尽量羞辱晏婴。

晏婴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短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瞧他进不进。

晏璺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嬉皮笑脸的兵士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她笑了笑,指了一个侧门儿,打了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敞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

于是,他连眼皮也没抬,夸张地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偌大的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楚王也想夸奖一下自己的国家,又苦于没有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上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消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义觉得自己无理、无礼,只好吞下了这颗“苦药丸”!

上述例证反映了晏子利用聪明才智,对于楚王的污辱,给予了有力还击,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这是人的智慧,也是语言的威力。

人世间事情纷芸复杂,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而且更有许多怪脑袋的人想尽办法耍小聪明。对于这种人,心地宽广者一笑了之,然而大多数人认为还是要惩治他一下,让他自食其果。

3.装疯卖傻

这个世界是永远存在着矛盾与斗争的。利益之争、权力之争、钱财之争、欲望之争……使人间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险恶。在处事过程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陷入濒危的境地。如果真的有险情在即,就应该沉着冷静,迅速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机智,因势制宜,随机应变。“装疯卖傻”,也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最好的方法。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期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敦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来,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妒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到魏国被召为驸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等到孙膑来到了魏国,就利用手中权力迫害孙膑,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卫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他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被处之日。他心计周密,知道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头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和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土,后来齐国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装疯卖傻”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义消灭了仇人,一举而两得。

“装疯卖傻”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保全性命,韬光养晦的应变战术。占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民间也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说法。凡是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因机而变,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知己知彼

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穷人把办事就当作办事:而富人却把办事当成办人事。

我们办事的直接对象,也是事情的主体,没有人的存在,就谈不到事情。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品质也就是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我们办事情所涉及到的人也各有不同,如果你明白了对方是哪个类型的人,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办事要琢磨对手的原因。如果你了解下面这九种类型的人,就明白了与这些类型的人该怎样办事儿。

1.沉默寡言的人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于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有人曾经遇到一位新闻记者,他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是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喂!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书。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2.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做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有人与一位老朋友结交多年,当他们二人不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时,这位总认为他的朋友是不可多得的干才,待他们一起共事时,他才发觉他的朋友有个毛病,就是决断过于草率。

像他这样决断过于草率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也就是说,由于他的“反应”太快,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做出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总是要按部就班地来,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几部分,说完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