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好,陌生人
49064200000017

第17章 直抵心灵:掌握人际交往的法宝(1)

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及事物,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你就会得到对方的认同与肯定。

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和人打交道,不仅要善听弦外之音,还要会巧妙地传达言外之意。

理解能力对于人际交往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不明白说话者的真实意图,那么,一切沟通将无法顺利进行。假如我们猜测不准确的话,还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一天,一个中年男人到一家零售店里去买剃须刀。

“先生,”店员很有礼貌地说,“您想要好一点的,还是要次一点的?”

“当然是要好的,”顾客有点不高兴地说,“不好的东西谁要?”

店员就把最好的一种剃须刀拿了出来。

“这是最好的吗?”

“是的,而且是牌子最老的一种。”

“多少钱?”

“680元。”

“什么?怎么这么贵?我听说,最好的才不过200多元。”

“200多元的我们也有,但那不是最好的。”

“可是,也不至于差这么多钱吧!”

“差得并不多,还有十几元一个的呢。”

那位顾客一听,顿时面露不悦之色,想掉头离去。这时店老板急忙赶了过来。

“先生,您想买剃须刀是吧?我来介绍一种好产品给您。”

“什么样的?”

老板拿出另外一种牌子来,说:“就是这一种,您看看,样式还不错吧?”

“多少钱?”

“186元。”

“照你店员刚才的说法,这不是最好的,我不要。”

“我这位店员刚才没有说清楚。有好几种牌子,每种牌子都有最好的货色,我刚拿出的这一个在同一个牌子中是最好的。”

“可是,为什么价钱上会与那种牌子差那么多呢?”

“这是因为制造成本的关系,你知道,每种品牌的设计不一样,所用材料也不同,所以在价格上就会有出入。我向您推荐的这个剃须刀是R牌的,它是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主要还是它的牌子老、信誉好,而且它还可以更换充电电池,在外旅行时用起来很方便。”

顾客很痛快地买下了这个剃须刀,愉快地离开了。

相信肯定会有人对上述故事中顾客买了老板拿出的剃须刀感到很奇怪。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店员错在没有摸清顾客的真正心理。他一进门就要最好的,这表明他有很强的优越感,可是一听价钱,他嫌太贵,这又牵涉到他的经济实力。顾客把错误推到店员头上,是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舍不得买。而老板就非常明白顾客的心理,在不损伤他优越感的情形下,让他买了一种较便宜的剃须刀。

这位老板之所以能够成功售出那把剃须刀,就在于他善于倾听,能从对方的谈话中巧妙地听出其弦外之音,最终实现了销售盈利。

有一则外国笑话是这样的:

在一家饭店,一位十分挑剔的叫玛丽的女人点了一份煎鸡蛋。

她对侍者说:“蛋白要全熟,但蛋黄要全生,必须还能流动。不要用太多的油去煎,盐要少放,稍微加点胡椒。还有,一定要是一只乡下的母鸡生的新鲜蛋。”

“请问一下,”侍者温柔地说,“那只母鸡的名字叫珍珍,不知是否合您心意?”

“哦,随便它叫什么吧。”

在这则笑话中,侍者听出了那位挑剔的女士的意思,说那么多的要求无非是挑剔的心理在作祟。但是,侍者没有直接表达对她所提苛刻要求的不满,而是按照对方的思路,提出一个更为荒唐可笑的问题提醒对方:您的要求太过分了,我们满足不了。这样,顾客也就无话可说了。

在交谈与沟通中,一定要找到对方的兴趣点。如果对方有意吐露伤心的事,他是想让你给予一些同情和安慰。这时,我们就可以找一些自己的痛苦,去安慰对方。如果把自己的自满自得说给对方听,无形中就会刺激对方的自尊心。

为了能够准确理解说话者真实的意图,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双方所讨论主题的倾向。我们无须改变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要能揣度并了解对方的观点。有时候我们只是刚刚听到几句话就马上得出对方是“同意”、“友好”、“敌对”等意思。其实,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倾听,仔细揣摩对方的观点,然后在作出判断之前想一想这个判断是否合情合理。这样才不至于曲解或误解了对方的真实意图。

隐藏在言语中的内心世界

你能捕捉到对方说话时所传达的信息吗?

我们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说是特点,巧妙地分析对方谈话的语气、语速、声调,揣摩一下对方的内心正在想什么,这是我们能够与陌生人进行深度沟通的必要条件。

泛泛的交际,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我们必须用心去了解谁才是我们可以交心的对象,然后用心与之结交,让彼此的关系更亲密与稳固。

在和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其实仅从其谈吐方式、遣词用句等方面,就可以窥视出其内心的状况,这样我们就能够正确地应对了。

就在袁绍竖起反董卓的大旗后,郭嘉去投靠袁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用对待贵宾的方式对待他。

但是很快,郭嘉就看出袁绍靠不住。他对袁绍的另一个谋士郭图说:“袁绍表面上仿效周公礼贤下士,但他说话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而且经常把家事挂在嘴上;喜欢让大家献策,但他总说让我再想想,不能作决断。这样的人一定成不了大事。”

不久,郭嘉就坚决地离开袁绍,去投奔了曹操。

曹操亲自考察郭嘉,问他:“你说我能打败袁绍吗?”

郭嘉说:“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

接着他详细分析了袁绍的十大弱点、曹操的十大优势,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郭嘉的这番分析让曹操心服口服。

郭嘉最后建议先打吕布,然后再逐步扩大地盘,壮大自己。

曹操马上说道:“就依先生所言。使我成就大业者就是你啊,你正是我要找的谋士!”

郭嘉也说:“您也正是我要找的明主。”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上述故事,袁绍说话没重点,喜欢唠家常,做事不果断,证明他胸无大志,成不了大气候。曹操言简意赅,对郭嘉的建议立刻采纳,这说明他做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让郭嘉死心塌地为他效劳,因此可成大事。而郭嘉也从言谈中听出了曹操是一个爽快的人,因此,自己也就无所顾忌,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一个人说话的速度、语气,正是我们探知对方深层心理活动的关键所在。当然,说话的声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有人说话粗俗不堪,有人说话谦恭有礼,有人说话一本正经,当然也有人一派胡言,或不知所云。总之,不管是什么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出他的内心想法。

一般来说,高贵优雅、气质非凡的人说话温和婉转,常用文雅的应酬用语。然而,这类人也应分为两种,一种人表里如一,另一种人则口是心非。后者很多是外表高尚而内心丑陋的人,他们不愿被对方察觉出自己竭力掩饰着的目的,所以才使用文雅的语气说话。

反过来,那些谈吐粗俗的人显得比较单纯。这种类型的人,不管是对上司还是部下、对同性还是异性,都用其一贯的谈吐方式,喜欢的就喜欢到底,讨厌的就讨厌到底。

此外,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这种人的好恶也表现得相当明显,要么表现得很不耐烦,要么就是亲热如多年老友。

“没劲”、“讨厌死了”、“这是真的假的”、“是吗”等口头禅,时常灌进我们的耳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口头禅看出一个人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悲观等。心理学家指出,口头禅是人内心中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外界的信息经过人们在内心的加工,脱口而出就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所以在面对同样的问题、遭遇类似的情形时,人们总会用口头禅来应对。

心口是相连的,所以人们才会说某人是心口不一。通过言语,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

进入他人的“私人乐园”

“要想舌底生花、芳香宜人,在你准备张口时,一定记住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有备无患。”

——美国法学博士贝尔·特尼

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个体。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想使交际得以顺利展开,就应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交际之前,对对方要尽可能多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适合对方的话题,进入到他的“私人乐园”中。

被人称为“私人交际天才”的罗斯福也深谙此道,一位拜访过他的人曾这样说过:“不论来访者是牛仔、勇敢的骑兵队员,还是政治家、外交官,罗斯福都能找到适合对方身份的话题,让彼此的交谈非常愉快。”为什么罗斯福能做到和每一位初次见面的人都相谈甚欢呢?答案很简单,每当有人来访时,罗斯福就会在前一天的晚上查阅有关当事人的资料,对当事人作初步的了解,所以不论来访者是达官政要还是贩夫走卒,会谈时,罗斯福都能找到符合那些人胃口的话题,那些人也会认为罗斯福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策略,所有与罗斯福交往过的人都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罗斯福十分重视那些与他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以及他们特别关注的事情。于是,他就运用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策略,使他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最终赢得了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轻松进入他人的“私人乐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在人际交往中顺利地进入他人的“私人乐园”,这往往是大人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他们深切地知道每个人的兴趣都是不同的,如果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别,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在交谈之前最好先有所准备,了解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比如对方的阅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爱好等。我们还应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和背景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展开交谈。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策略,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常常能够让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不只是一次谈话

要想和陌生人成为朋友,就要抓住他的心。

在同陌生人交往时,如果抛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必须是能够拓展的话题——对方能做出回应。这样的话题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对方对该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则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探讨。如果对方的回应是三言两语、冷淡的,则应及时转换话题。

首先,在抛出话题时,最忌讳的就是不分情况,为了话题而话题。如果不了解情况,就指着一幅油画说“真像18世纪的作品”,或是听见一首曲子就说“很有施特劳斯音乐的风格”,除非对方是外行,否则只能遇到冷场,并给对方一种不好的印象。

面对陌生人,我们可能不知道对方的职业,但不可盲目地询问。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但也会有人失业,问一个人的职业有时就是在变相地追问他是否失业,一些自尊心很重的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询问和话题。另外,工资等隐私更不能作为话题。

如果你确实想通过拓展谈话来获知对方的职业,就应该用试探的方法。例如“先生常常去打球吗”,如果他说“不”,就可以再问是否很忙以及每天都去哪儿消遣,这样就能打探出对方是否有固定工作。总之,要想开拓一个话题,获知更多的信息,就应该多用一些方法,一步步实现。盲目乱问只会把交谈变得很糟糕,引不起对方的兴趣。

其次,要学会聪明地接话题,转话题,保持双方的沟通兴趣。

在谈话中要学会抓住对方的话题,进行机智地接答。当对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可以就这个话题说得更多;当对方不是很有兴趣,并将主动权交给自己时,应聪明地转换话题,让谈话变得风趣、活跃起来。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到一个村庄,在一片树荫下休息。

他们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时,突然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农夫很气愤,就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说的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了口舌,可农夫根本听不进去,自然也不愿意多谈,更不愿意放马。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