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
【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典故】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故事】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重回国执政后,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与秦国不相连,让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道主,招待路过郑国的使者,对秦国有好处,而秦国与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即使占领了领土,秦国也因相隔太远,得不到什么利益,而只能对晋国更有利。秦穆公认为有道理,立即撤军,与郑国和好,让其成为东方钳制晋国的力量。
二五耦
【释义】比喻狼狈为奸。
【典故】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耦。”
【故事】晋献公时期,晋国内部矛盾很尖锐,斗争十分激烈。晋献公宠幸梁五和东关憵五。他们又跟晋献公的妾骊姬勾结起来,帮助骊姬的儿子夺取君位。当时的人称梁五和东关憵五为“二五耦”。
鹤乘轩
【释义】比喻滥用官位,滥竽充数。
【典故】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有记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故事】公元前668年,卫惠公儿子姬赤继位,即卫懿公。卫懿公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还给鹤封官位、享官禄,专门把大夫才有资格乘坐的车子给鹤乘坐。如此不务正业,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出兵攻打卫国时,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结果,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狼子野心
【释义】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典故】《左传·宣公四年》有记载:“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故事】春秋时,门子文和门子良兄弟在楚国做官,门子文当令尹,门子良当司马。门子文儿子叫门子扬;门子良儿子叫门子越。门子越出生时,门子文对门子良说:“这孩子壮得跟老虎和熊一样,哭起来却像豺狼哀号。现在,他的年龄虽然还很小,可是狼的孩子虽然很小,但凶猛的性格以及野心仍然很大,他将来长大恐怕不会是个温和的人。我看他是匹狼,你必须狠下心杀死他,否则我担心我们家族会因为他而灭亡。”哪有父母忍心杀害自己的小孩的?门子良说什么都不肯杀死自己的儿子。门子文见门子良不听劝告,便对家里的人说:“将来门子越如果当了大官,你们一定要尽早离开楚国,不然会有灾难。”
门子文死后,门子扬继承做令尹,门子越也做了司马。门子扬没听父亲的告诫,继续待在楚国做官。门子越当官后,野心膨胀,忌恨门子扬的官位比自己高,就暗中派苏贾杀了门子扬,自己当令尹。不久,他又将苏贾杀死。后来,门子越野心越来越大,领兵造反,结果遭到镇压。他的家族因此受到牵连。
这时,家族的人才知道门子越果然“狼子野心”,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门子文的劝告。
相待如宾
【释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典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记载:“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胥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时,他发现一农民正在田间除草,农民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双手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然后吃起来。他妻子站在一边等他吃完,又将餐具收回去了。胥臣被贫困中相敬如宾的夫妻所感动,就把那个农民推荐给了晋文公。
举棋不定
【释义】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典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记载:“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故事】春秋时,卫献公骄横粗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上了流亡生活。
驱逐卫献公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朝政,并新立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领悟到驱逐国君是自己的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不久,开展复国活动的卫献公与宁悼子联系上了。
不少大夫反对卫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卫献公后,回来劝宁悼子说:“他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如同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卫殇公,迎回了卫献公。但是,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宁悼子,消灭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噬脐何及
【释义】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典故】《左传·庄公六年》有记载:“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故事】春秋时,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祁侯是楚文王舅舅。他准备亲自迎接楚文王。邓祁侯儿子要他提防楚文王,但他不听,同意楚文王借道去攻打申国。等楚文王灭了申国,在回师途中突然进攻邓国。邓祁侯后悔莫及,慌忙抵抗,但根本不是楚国对手。于是,邓国迅速被楚国吞并。
险阻艰难
【释义】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典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故事】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领导晋国日益强大。随后,晋文公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成为新的霸主。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晋军进攻曹国和卫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率军前去救援曹国。楚成王告诫子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你得小心对付。
天夺之魄
【释义】比喻人离死不远。
【典故】《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有记载:“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故事】公元594年,赤狄酆舒执政,杀了国君潞子的夫人(晋景公姐姐)。这件事惹怒了晋国。晋国趁机出兵灭了赤狄,杀了酆舒。随后,晋国派赵同向周天子进献赤狄俘虏。赵同态度很傲慢,刘康公看后很不高兴,诅骂道:“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贪得无厌
【释义】贪心永远没有满足时。
【典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贪婪无厌,忿类无期。”
【故事】春秋末年,晋国内部六个掌握实权的上卿相互吞并土地,扩充实力。智伯瑶野心勃勃,处心积虑想扩展自己的地盘。他想吞并赵襄子,瓜分赵襄子的领地,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将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赵襄子派人私下去向韩康子和魏桓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韩康子和魏桓子都知道智伯贪得无厌,吞并了赵襄子,下一步就是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和赵襄子一起联合攻击智伯瑶。智伯瑶毫无防范,遭到内外夹击,很快灭亡。没多久,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就分了晋国,分别成立赵国、韩国和魏国。
食言而肥
【释义】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典故】《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有记载:“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
【故事】春秋时,鲁国有个叫孟武伯的大臣。孟武伯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也受邀参加了宴会。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故意出他的洋相:“郑重,你怎么越来越胖了?”鲁哀公听见了,顺势开玩笑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孟武伯听到此话,禁不住脸红起来。
鞭长莫及
【释义】比喻力量达不到。
【典故】《左传·宣公十五年》有记载:“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故事】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当时,楚国人到齐国去必须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不打招呼直接过去。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宋国受到了楚国侮辱,直接杀了申舟。楚庄王得知消息,气得暴跳如雷,发兵攻打宋国,并把宋国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求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子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晋景公一听有道理,没有发兵,只是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信以为真,苦苦坚守。楚军攻打不下,最终同意宋国求和收兵。
居安思危
【释义】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典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有记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故事】宋国、齐国等国准备联合攻打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抵挡不住,就请晋国进行调解,希望宋国、齐国等打消进攻念头。其他国家害怕强大的晋国,不想得罪晋国,纷纷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珠宝。收到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解决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魏绛一口拒绝,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时,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从此对他更加敬重了。
外强中干
【释义】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典故】《左传·僖公十五年》有记载:“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故事】秦国和晋国发生战争后,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晋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一旦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这种马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晋惠公没有听。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晋军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
各自为政
【释义】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典故】《左传·宣公二年》有记载:“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故事】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将,率军迎战。在两军交战前,为了鼓舞士气,华元下令宰杀牛羊好好犒赏将士们。但是,在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渐渐产生了怨恨。在两军交战时,马夫对华元说:“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做主。”说完,他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中。就这样,宋军主帅华元成为郑军的俘虏。宋军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被郑军打得大败。
从善如流
【释义】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典故】《左传·成公八年》有记载:“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故事】春秋时,诸侯林立,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郑国同以晋国为首的其他各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第二年,楚国就来攻伐郑国。晋国派栾书为将,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在绕角遭遇。楚军不敢同晋军对敌,便撤退而回。但是,晋军并不撤走,准备趁机侵入楚国蔡地。楚国得知消息,立刻调动军队,准备迎击。
晋将赵同、赵括仗着兵力优势,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催请栾书赶快下令进攻。但是,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栾书仔细考虑了他们的意见,认为他们分析得有道理,决定停止攻蔡,撤军回晋。
当时,绝大多数将士都主张南侵攻蔡。栾书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撤军,导致一些人想不开。有个将领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能成大事。现在,我们六军将佐十二人,除您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听从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回答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不对吗!”
有恃无恐
【释义】因有所依靠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典故】《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侯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故事】霸主齐桓公死后,他儿子齐孝公继位。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受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讨伐鲁国。鲁僖公得知消息,意识到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犒劳齐军。当时,齐军还没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遇到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君王听说您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鲁国人感到害怕了吗?”齐孝公傲慢地说。展喜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那些没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国君和大臣们一点也不害怕。”
齐孝公轻蔑地说:“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鲁国祖先周公和齐国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周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最终天下大治。周成王十分感激,让他们立下盟誓,告诫后代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都是有记载的。我们的祖先这样友好,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鲁国呢?我们依仗这一点,才不害怕。”齐孝公听后,就打消了进攻鲁国的念头,班师回国。
先声夺人
【释义】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典故】《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有记载:“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
【故事】宋国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信任,经常在宋元公面前说弟兄的坏话。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宋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宋元公的命令,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驱计划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宋元公请齐国人乌枝鸣帮助守城。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吴军前来支援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吴军快要来到,大夫濮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为什么不趁吴军很疲劳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呢?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多,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乌枝鸣听从濮的建议,很快宋齐联军击败吴军。濮也在混战之中斩杀了华登。
退避三舍
【释义】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典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记载:“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故事】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另外一个公子重耳。重耳闻讯,逃出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时,楚成王认为他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成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回说:“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即晋文公。晋国在他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军和晋军在战场上相遇。为了兑现他许下的诺言,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赢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天经地义
【释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典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记载:“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世子姬匄和长子姬猛为继位的事发生了争执。
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让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代表赵鞅,郑国代表游吉,宋国代表乐大心等。
会上,赵鞅向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于是,赵鞅提出,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周敬王姬匄,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大夫率领各诸侯国军队,帮助周敬王姬匄恢复王位,结束了王位之争。
上下其手
【释义】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典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故事】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当时,楚国强大,郑国弱小,郑国战败,郑王颉被楚将穿封戌俘虏。楚王弟公子围当时也在楚军中。他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发生了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最终,他们请伯州犁做公证人,判定究竟是谁俘虏了郑王颉。
伯州犁命人带来郑王颉,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究竟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伯州犁便判定那是公子围的功劳。
人心如面
【释义】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典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记载:“子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故事】郑国大夫子皮打算派尹何去管理封地。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他难以胜任。
子皮便征求辅臣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地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啊,学得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利用很多比喻对其继续了一番劝诫。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醒悟过来了,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您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您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您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就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马首是瞻
【释义】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
【典故】《左传·襄公十四年》有记载:“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故事】晋悼公联合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联军由晋国大将荀偃指挥。
荀偃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必定惊慌失措。不料,秦景公已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不想求和。荀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时,全军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方向。我奔向哪里,大家就跟着奔向哪里。”
下军将领认为荀偃这个指令太专横了,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他的副手说:“你是我们的主官,我听你的。”于是,他们率领军队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见此,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于是,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华而不实
【释义】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典故】《左传·文公五年》中有记载:“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魏国,回来时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地对妻子说:“我早就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合意的。今天,我看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同意后,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
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店主说:“我看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在店主心目中,阳处父就是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大义灭亲
【释义】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典故】《左传·隐公四年》有记载:“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故事】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了不满。他担心王位不稳,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去问父亲卫国大臣石碏怎样才能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石厚说:“诸侯即位,得到周天子认可,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哥哥谋位的,如果周天子不认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信任,****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抢着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去请陈桓公帮忙,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了。卫国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儿子是“大义灭亲”。
唇亡齿寒
【释义】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有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故事】晋献公想扩充地盘,找借口说虢国经常侵犯晋国边境,要派兵灭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大夫荀息劝晋献公用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去贿赂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虞国公,向他提出借道。
虞国公见到珍贵礼物后心花怒放,当即满口答应借道虞国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相互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国公说:“晋国是大国,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我们交朋友,难道我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军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回去时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公抓住,灭了虞国。
不自量力
【释义】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典故】《左传·隐公十一年》有记载:“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故事】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以息国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
果然,息国不久被楚国攻灭。
宾至如归
【释义】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典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记载:“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故事】子产是春秋时郑国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了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消息,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盟主,来朝会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宾馆,筑起围墙。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贡品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时,自己住的宫室低小,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时,样样事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晋平公,晋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一问三不知
【释义】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意味。
【典故】《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记载:“君子之谋也,始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大将苟瑶率兵攻打郑国。为防止晋国过分强大,齐国派陈成子率军援助郑国。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的兵力来袭击我军军营,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后,责骂他:“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战车的兵力,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说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鞭长不及马腹
【释义】比喻力所不能及。
【典故】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有记载:“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故事】春秋时,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就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愤怒了,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晋国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去得罪楚国。
三折肱为良医
【释义】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典故】先秦·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有记载:“三折肱知为良医。”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范氏和中行氏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很多人认为晋定公又要失败。有人认为,范氏起兵属于反叛行为,民众不会支持的,再说晋定公已经屡战屡败,只要好好总结经验,就像三折肱为良医一样,不会再次失败的。
风马牛不相及
【释义】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典故】《左传·僖公四年》有记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故事】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霸主,声威大震,中原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国力不断增强,楚王不服齐桓公,想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国、鲁国、宋国、陈国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就率军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军队准备迎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军军营进行谈判。
屈完能言善辩,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军军营去见管仲,责问他:“齐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就把大军开进楚国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冒天下之大不韪
【释义】去做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现在指不顾舆论谴责而去干坏事。
【典故】《左传·隐公十一年》有记载:“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国与息国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矛盾。势力弱小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大的郑国。息国战败后,强大的楚国趁机将楚国灭掉了。人们认为,息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出兵郑国,才导致国家灭亡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典故】《左传·隐公元年》有记载:“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故事】春秋时,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他弟弟共叔段不服。共叔段在自己封地里招兵买马,准备篡位。祭仲劝郑庄公兴兵除掉共叔段。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公开谋反时,郑庄公早已经悄悄做好了准备,亲自率军攻打共叔段,将其消灭了。
不以一眚掩大德
【释义】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典故】《左传·僖公三十年》有记载:“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故事】春秋时,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孟明视等三位大夫率军进攻郑国。由于计划败露,秦军只好临时改为进攻滑国。结果,秦军在路上遭到晋军袭击,全军覆没。晋襄公答应母后的请求,放了三位秦国大夫回国。秦穆公不以一眚掩大德,身着丧服,亲自到边境去迎接那三位打了败仗的大夫。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释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在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典故】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记载:“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故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重新回晋国执政,即晋文公。随后,他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大家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但唯独把割大腿肉熬汤给他喝的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很有气节,称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靠编草鞋为生。他认为那些受到奖赏的人是在贪上天的功劳,不屑与那些人为伍。后来,介子推带着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绵山找,去找的人以为放火烧山就可以逼出介子推。结果,介子推母子在绵山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每年那一天不准生火做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寒食节。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释义】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典故】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有记载:“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故事】晋国公子夷吾求秦王帮他回国登上王位,并答应给五座城池作为报酬。夷吾成为晋惠公后,违背诺言,并不给秦国城池。后来,秦国遇到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也没答应。大臣虢射对晋惠公说:“我们借粮也不能改善关系,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释义】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典故】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有记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故事】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有一天,厨师送上来的熊掌炖得不透,他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和士季看到。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神色中看出他是为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晋灵公这样说,也温和地说:“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事实上,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义】指财宝能致祸,后来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典故】《左传·桓公十年》有记载:“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贾害也。’乃献之。”
【故事】有个虞国农民得到一块宝玉。当时,虞国公正在搜罗奇珍异宝。农民不想贡献上去。有人劝他,说有谚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不交上去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农民觉得有理,害怕给家人招致杀身之祸,赶忙把璧玉献给了虞国公。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释义】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典故】《左传·哀公元年》有记载:“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故事】春秋时,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活捉了越王勾践,让勾践到吴国为奴。勾践给吴王夫差进贡了美女西施,并亲自为奴隶。夫差一高兴,放勾践回去了。勾践卧薪尝胆,采用文种献上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策略,增加人口,聚积财物,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最终,勾践趁着夫差将主力军派到中原争霸的机会,一举攻占吴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释义】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典故】《左传·闵公元年》有记载:“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故事】鲁国第十七代国王鲁庄公姬同的三个兄弟中,庆父十分专横,与姬同妻子哀姜勾搭成奸,先后害死鲁国国君姬斑及哀姜妹妹的儿子鲁闵公姬开。他野心越来越大,打算自己做国君。最后,庆父被他弟弟季友处死。季友拥立姬申为国君,鲁国才实现了平静。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释义】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典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记载:“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故事】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方送了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汝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