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典故主要来自国学中的子部,具体有《老子》《庄子》《抱朴子》《孙子》《列子》《墨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及《世说新语》。
安居乐业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典故】《老子》有记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故事】春秋时,有位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叫李耳。据说,李耳刚生下来时,就有白头发、白胡子,所以人们称他“老子”。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痛苦,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是:“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释义】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典故】《老子》中有记载:“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故事】《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随州大洪山镇有个人叫李遥。他杀人后就逃亡外地。
过了一年,李遥来到秭归县城。路过市场时,他见有人在出售拐杖,价格便宜,就随意花几十枚铜钱买了下来。
当时,秭归城中出了一桩人命案,官府正在抓捕凶手。被害人儿子发现李遥拄的拐杖正是自己父亲的,就向衙门报了案。
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一切拷打手段都用尽,但李遥称自己是买拐杖之人,并非凶手。
差官们在市场上没找到那个卖拐杖的人,就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李遥无法隐瞒,就说了自己的真实住址。
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后,得知他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
卖拐杖的人终究是谁,秭归县衙还是不知道。不过,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杀人在逃的李遥最终还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释义】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典故】《老子》中有记载:“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故事】春秋时,晋国当权贵族智伯瑶倚仗权势向魏桓子强行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但他的谋士认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建议他同意给土地,促使智伯瑶更加贪婪,再向其他贵族要地,其他贵族就会联合对付他。等到智伯瑶成为公敌时,要打败他就非常容易了。于是,魏桓子给了智伯瑶土地。智伯瑶果然又向另一个贵族韩康子要土地。韩康子也给了。智伯瑶的贪欲进一步放大,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瑶就联合魏桓子、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赵襄子派人私下联络魏桓子和韩康子,约定一起消灭贪欲膨胀的智伯瑶。结果,三家一举消灭了智伯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典故】《老子》中有记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事】老子是春秋时著名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老子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河边洗衣服时,忽然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李子吃了。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胡子。理氏给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写过一本《道德经》,又称《老子》。在书中,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运斤成风
【释义】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典故】《庄子·徐无鬼》有记载:“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
【故事】楚国郢都有个人非常勇敢沉着。他朋友石是个匠人,技艺高明。
有一次,他们表演了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一层如同苍蝇翅膀般薄的****,让石用斧子把****削去。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的一声,将****全部削掉,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宋国国君知道这件事后,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非常想亲眼看一看这表演。于是,他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鼠肝虫臂
【释义】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典故】《庄子·大宗师》有记载:“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支走子来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后,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分庭抗礼
【释义】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典故】《庄子·渔父》中有记载:“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故事】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学生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边,一个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子贡、子路到他跟前,问:“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回答:“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
老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
子贡急忙把老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立即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时,老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老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侍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老渔夫说:“遇见您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老渔夫没有说话,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老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说:“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老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老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学生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听了子路的话,孔子很不高兴,扶着车木,叹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鹏程万里
【释义】比喻前程远大。
【典故】《庄子·逍遥游》中有记载:“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故事】《庄子·逍遥游》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
朝三暮四
【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庄子·齐物论》中有记载:“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故事】春秋时,宋国有一个人非常喜爱猴子。
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时间长了,他渐渐地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他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猴子。
后来,他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于是,他便想限制猴子的食量,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就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三枚栗子,晚上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
他随即改口:“这样,早上给四枚,晚上给三枚,行不行?”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地上。
呆若木鸡
【释义】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典故】《庄子·外篇·达生》中有记载:“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故事】战国时,贵族们寻欢作乐时喜欢斗鸡。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驯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驯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大王,我把鸡驯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驯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用这只鸡和别人斗,齐王场场获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栩栩如生
【释义】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典故】《庄子·齐物论》中有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故事】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画家和文学家。小时候,他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画画。由于学习刻苦勤奋,他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称赞,一向谦虚的唐伯虎渐渐地产生了自满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悄悄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挂在墙上——乍一看,那就是一扇窗户,根本看不出是画。
有一次吃饭时,沈周说有点热,叫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站起来去开窗户时,却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最终成为著名的画家。
望洋兴叹
【释义】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典故】《庄子·秋水》中有记载:“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黄河有一位河神,叫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您的话不对,在黄河东面有个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您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雨季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河面更加宽阔,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
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就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邯郸学步
【释义】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典故】《庄子·秋水》中有记载:“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故事】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位少年非常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他总觉得人家的饭菜香,人家的站相坐相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难看。
有一天,他无意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就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当时,邯郸是北方大城市,引领着北方的生活时尚。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
庖丁解牛
【释义】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典故】《庄子·养生主》中有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故事】厨师给文惠王宰牛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霍霍的,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商汤时舞乐《桑林》的节拍,又合乎尧时乐曲《经首》的节奏。
文惠王说:“咦,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我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这番话,懂得养生道理了。”
井底之蛙
【释义】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典故】《庄子·秋水》中有记载:“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故事】一口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到一只从海里来的乌龟。青蛙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这里多快乐啊!有时高兴了,就在井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洞边,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会儿步。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海龟听了青蛙的话,想进去看看。但是,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何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话,吃惊地待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东施效颦
【释义】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做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典故】《庄子·天运》中有记载:“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故事】春秋时,越国有个姑娘叫西施,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她有心口痛病。犯病时,她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有个邻居叫东施,一个长得很丑的姑娘。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唯恐不吸引人关注。有一次,东施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也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她做那种姿势吸引人啊。如果我也做那个姿势,肯定会变漂亮了。”
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东施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像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躲得远远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释义】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典故】《庄子·山木》中有记载:“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故事】春秋时,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
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就便每天拿着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这样。
吴王觉得奇怪,问他:“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
侍卫回答说:“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吴王听后,马上意识到在讽谏他,说:“好啊!”
随后,吴王下令取消了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