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心成为一片海
49046800000033

第33章 人之相容,容于量(1)

心胸宽广之人,对待别人的过错,不会盲目责备,而是有容人的雅量。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心静不静,和环境无关。最深的宁静,来自最宽广的胸怀。心宽了,才有雅量包容别人的过错;心静了,才有闲心品味出自己的幸福。

敞开胸襟,与人为善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正因为真理常常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所以我们的眼睛、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可能误导我们,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路径,作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对一个人的善恶之评,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任凭自己的眼睛、心灵做出判断,那么这个判断就是你的一己之见,未必是正确的。

真正心宽似海的人为了避免这种偏见,在对某一个事物做出判断之前,都会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对事物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力求使判断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两个天使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富有的家庭落脚休息。这家人虽然个个衣着华丽,体态雍容,可是并不友好,他们空着许多舒适的客房却给天使找了一个冰冷的地下室过夜。第二天醒来,其中一个天使发现地下室的墙上有个洞,就顺便将它修补好了。同伴问他为何要这样做,天使回答道:“其实有些事情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第二天,天使路过一个贫苦农家,主人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还把他们仅有的一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最后还把自己的床让出来给两位天使。第二天早上,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因为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其中一个天使立刻就知道是自己的同伴所为,于是质问他:“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了,你却帮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什么都没有,只剩下这头奶牛,你还剥夺了它的性命。这是为什么?”

“其实,有些事情并不像你看到的那样。”天使回答,“我之所以帮第一个家庭补墙洞,是因为我从墙洞里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金币。主人贪婪成性,我不愿意再让他看到这些金币,于是补上了墙洞。昨天夜里,死神召唤农夫的妻子,于是我让奶牛代替了她。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

真理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我们掌握的。很多事情正如上述故事一样,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善恶也是如此。

一个人既犯了错,的确应当指责他、纠正他,但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使他能够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如果不是本着这个目的而去讽刺、挖苦、打击他,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从此自甘堕落。

一个年轻人找一位高僧谈佛论教。正在这时,一个强盗突然闯到高僧面前,跪着祈求道:“大师,我这一生罪孽深重,多年来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请您为我澄清心灵。”高僧对他说:“你恐怕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听了十分吃惊,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高僧说:“我曾经做过的坏事肯定比你做得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只要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也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高僧回答:“我都不敢去想那些我以前做过的没人性的事。”

强盗信了,于是用鄙夷的眼神看了高僧一眼,说:“既然你如此作恶多端,还配做什么高僧呢?我看不要再骗人了吧!”

说完,他便起身一脸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一旁疑惑不解,等强盗离去以后,问那高僧:“大师为何要这样作践自己?我知道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别说人了,就是连只蚂蚁也从未杀过。为什么你要告诉那人你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您没看到那强盗是怎么看您的吗?”

高僧说道:“我看到了,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你没看到他眼中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让他弃恶从善更好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您的苦衷了!斥责一个人的过错已经是没用了的,如果能以宽广的胸怀激励他,让他回头是岸,才是真理。”

这时,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

强盗来忏悔,高僧不是对他进行说教、指责,而是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过罪行,即使身体没有,心里也有,人和人的差别仅仅在于五十步与一百步。强盗是有悔过之心的,因为他不但能认识到自己的罪孽深重,还为此痛苦不堪,以至于耿耿于怀,不能解脱。高僧的确是个高人,也是个智者,他假造自己的恶,从而让强盗找回重新做人的信心,成全了一件大善事。

宽容是胸襟博大者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们能够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便对方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只要他有悔改之意,就应当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他、成全他。智者的确应当责人,以便让人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从而改正;但责人不要太严苛,能饶他一次就饶了,给他指一条改过自新的正途岂不是更好?

别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生活中,那些年长者、领导者以及受教育水平高的、自认为聪明的人,很容易犯一个思维僵化的错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人。为什么说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是一种错误呢?

人与人之间,因为家庭背景、受教育水平,以及性格认知等方面的差距,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这就决定着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方法上会存在不小的差异。我们不能说对方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你的标准。

人生在世,要想获得友谊就要时时宽容待人,包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要包容别人的思想和观念,这也是尊重别人的需要。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由,请别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或要求别人。

秋日的午后,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打盹儿。这时,一位大城市来的观光客打扰了渔夫的清静。来者看起来有文化,身份也尊贵,他问渔夫:“老兄,这样好的天气一定打了很多鱼吧!”渔夫摇了摇头。

“怎么,难道您身体不舒服吗?”

“怎么会,我的身体棒极了。”渔夫站起来,舒展着四肢给来者看。

于是,那人立刻露出困惑的神情:“那您为什么不去打鱼呢?”

“我已经打过了啊。瞧,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有幸捕到了二十几条青花鱼,我甚至连明后天的鱼都不用打了。”

那人立刻变得激动起来:“这就够了吗?你怎么不想一想,如果您每天出海两次、三次、四次,您就能捕到更多的鱼啊!”

“打那么多鱼要干什么?”渔夫问。

“卖掉啊,用剩余的钱买一条渔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鱼,再赚更多的钱。”

“赚那么多的钱干什么?”渔夫似乎对这个美好的设想满不在乎。

“等你的钱足够多了,就组织一支船队,然后雇人为你捕鱼,让他们为你赚更多的钱。”那人说得津津有味,甚至为自己的头脑感到自豪。

“赚了更多的钱再干什么?”渔夫依然不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道。

“到那时,你甚至能开一家远洋公司,捕鱼,运货,甚至加工鱼罐头,把您的产品推向世界,赚世界人民的钱。到了那时,您可以坐着飞机去大西洋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接着开一家活鱼饭店,是连锁的,您可以不再需要任何中间商就能把自己捕捞的新鲜鱼送到顾客嘴里。”

渔夫走到那人跟前,拍了拍他的背,问道:“然后做什么?”

那人似乎被问住了,“然后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做,美美地在沙滩上享受午后的阳光了!”

渔夫哈哈大笑:“我现在不是正在美美地享受午后的阳光吗?”

每个人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每个人与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同。正如渔夫说的,与其辛苦劳累二十年后坐享其成,不如像现在一样,每天钓几条鱼养活家,其余时间则享受一下午后的阳光,还可以眺望大海,欣赏日落,闲暇时会会亲朋好友……同样是享受生活,为什么不从现在做起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游客的观点就是错的。游客有游客的快乐,渔夫有渔夫的快乐。如果你需要在拼搏中感受快乐,那么渔夫的生活显然不适合你;如果你需要享受简单而自在的生活,那么游客的选择显然不合适你。不论你选择哪一种生活,都没有理由去责怪另一种生活。对错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关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一种追求,就更没有什么绝对的了。

不要再用自己的标准苛求别人,无论生活、工作、感情,都不要太苛求,否则,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能容下的人越来越少,能让你满足的事也越来越难,而你的生活也将是一片混乱。

每个人的幸福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人人都走一条路,那么生活就成了一种枯燥没有新意的模式,失去了生机。因此,不如试着打开心胸,开拓思路,尊重他人的选择,同时坚持自己的选择。

著名作家葛雷哥莱·拜特森有一个女儿,从小心性孤傲,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一次,她走到爸爸面前问道:“爸爸,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被弄乱了呢?”

拜特森便问道:“怎么一回事呢?”

女儿说道:“你来看看我的书桌,上面的东西都没有摆在一定的位置,昨天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们重新摆整齐,可是没过很久,就又被弄乱了。”

拜特森听完又问女儿说:“你说的整齐是什么样子,摆给我看看。”

于是,女儿便开始动手整理,把书桌上的东西都归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是不会持续多长时间的。”

拜特森又问她:“嗯。如果我把你的笔筒移动一二英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女儿回答说:“不行,这样书桌就乱了。”

随之,拜特森又问道:“那如果我打开书本呢?”

“你还是会把桌面弄乱。”女儿回答道。

“可是你的书桌还有什么意义?我相信,你如果把它收拾得太整齐了,书桌恐怕该不高兴了!”拜特森说。

女儿似乎不明白,于是拜特森微笑着对女儿说道:“乖女儿,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而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生活中,如果你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只有你做得对,那么纠结的只会是你。不如放开胸怀,不要对人苛刻,包容多一些,你就会快乐一点。

责人以宽人为本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很少有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另一个人暴风雨般的指责和批评。即使犯错误的人原本想承认错误,也有可能被这种激烈的指责和批评方式激怒,从而故意不承认错误或采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