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
49043800000019

第19章 跟着厚黑学识人(5)

他妻子说:“宰相之职,为何而设?”

官员说:“自然为了辅佐君主,治国平天下。”

妻子说:“这不就是了吗?君主说甲的智谋和治国能力突出,意思就是说甲有宰相之才。而他又不想让乙难堪,后面的话,只是为了安慰一下乙罢了。这样的弦外之音,你怎么听不出来呢?”

官员恍然大悟,第二天就把选拔的结果上奏给了君主,果然得到了君主的认同。

由此可见,在处世中,出于对各方面的考虑,人们往往会在人多嘴杂的情况下,使用隐晦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因此,懂得听懂这种弦外之音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这就需要你真正明白对方心中所想之事,了解对方的内心。

陈群是三国时期的名士,他为人正直,有令必行,曹操对他也很尊敬。当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聪明机智、善于谋略,很得曹操的喜爱。但郭嘉为人放荡不羁,不知道自我约束,常常触犯朝廷的法纪,陈群再三向他警告,但郭嘉丝毫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一天,陈群向曹操进言,痛斥郭嘉行为不检,并列出了诸多条文,以请求曹操治郭嘉的罪责。曹操听完之后,说:“陈长文如此刚直,足以为万官的表率啊!”于是下令给了陈群很多赏赐。陈群谢了封赏,不再告郭嘉的状了。

后来有人问他:“你既然已经备好了条文,为什么不呈给曹丞相呢?难道你看到封赏,就可以不顾法纪了吗?”

陈群笑着说:“曹公的意思,我已经很清楚了。我在朝堂之上,向曹公罗列了那么多郭嘉的罪状,难道曹公不知道吗?他给我赏赐,是希望我以后继续向他进言;而他反是称赞我,对郭奉孝之事却没有任何言语,言外之意,是不希望对其作出任何处罚。既然如此,我还要状告郭奉孝干什么呢?”

陈群的确不愧是才智之士,他能够从曹操的只言片语和行为中洞悉曹操的意图,可见,他对于人心的了解。

厚黑学认为,识人的最基本之处就是了解人心、窥透人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含糊其辞的言语,经过仔细分析,你可以得出很多信息。

“听某人说……”:那位某人实际上是他自己。换句话说,他因为自己的意见不便直接表达,所以故意把它推到“某人”身上,以表明下面的话和他没有关系。

“某某先生是这样说!我虽然不以为然……”:像这种说法,其实是表示赞同某某先生的意见。

“这是一般性的理论,但我认为在这种场合,并不能适用……”:表面上虽然这么说,事实上他是赞同一般性理论的。

“我不知道,或许是吧……”:这是明显的推脱之词,表明他对你的看法实际上并不赞同。

类似的话语,你还会听到很多。你可以通过观察对方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来判断他的心理状态,以辨别他的话是否含有言外之意。

还有一些人在谈话时,明明已经谈到了某一个结论,可是又突然说出一些其他意见,这可以证明,他对刚才的结论并不赞同,而且他所提出的其他意见,可能有模棱两可的意味。因此,如果你不仔细去分析,恐怕就无法看出对方的真意。

厚黑学认为,一些人之所以喜欢在言语中用朦胧的表述方式或隐含的意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暗藏起来,不让人看到。一般而言,性格内向的人,更喜欢或习惯于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听出别人的弦外之意,首先你要判断对方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说话方式,以便达到识人的效果。

让对方多说话,认真倾听、少讲话

厚黑学认为,虽然从对方的行为举止中,可以辨别出他的心意,但是看透对方的最主要方法,还是让对方多开口说话,从他的话语中寻求你所需要的信息。凡是善听的能手都能借着相互间的交谈来透视对方。

战国时期著名的学说家韩非子认为,如果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就应该以轻松的态度来交谈,我们可从旁引导,让对方有多开口说话的机会,对方肯说出他的意见,我们就能根据他的意见,去分析、透视他的心意。

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人被怀疑和齐国的高层私通,但他自己却始终矢口否认。由于当时并没有人亲眼目睹他犯罪,因此宋王拿他也没有办法。

后来,宋王派了很多能言善辩之士去劝他招供,但都没能奏效。最后,宰相不得不亲自出马去审问那个犯人。

宰相到了监狱,对那个犯人说:“现在已经证明你没有罪,你可以走了。大王为了表示对你的歉意,决定让我宴请你,为你压惊。”

于是,宰相将犯人带回了府中,并且安排了酒宴来款待他。酒过三巡之后,宰相问他家乡的一些情况,犯人滔滔不绝,将自己的家事和经历都告诉了宰相。

宰相认真地听着,不时附和几声,犯人越说越起兴,索性将自己的事情全部向宰相倾讲了一遍。

宰相听完后,叹了一口气说:“先生游学四方,的确是令人敬佩。今日要好好和先生痛饮几杯。只可惜,如此美酒当前,要是有鲈鱼来下酒就更好了。”

犯人一听,点头称是,说:“鲈鱼下酒,的确是美味无比,小人曾在即墨吃过一回,甘美异常啊!”

宰相听犯人说完,哈哈大笑起来。犯人奇怪地问:“宰相大人笑什么?”

宰相说:“你先前不是说游学各地,却独独没有到过齐国吗?请问,你又如何吃到即墨的鲈鱼呢?”

犯人面色惨白,说不出话来。宰相立刻命人将他押回狱中,派人加紧审问。犯人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只好将自己和齐国高官勾结的事情都招供了。

宋王听说犯人已经招供,欣喜不已,但他同时感到不解,为什么那么多擅长舌辩的人都没能从犯人的嘴中套出破绽,而一向不喜欢言辞的宰相却能够使犯人伏法呢?他考虑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想通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就亲自去问宰相。

宰相笑了笑,说:“道理很简单。那些舌辩之士仗着自己口舌伶俐,老是想着用自己的言语让对方招供,而不听对方的言语。他们没有想做倾听者,让对方多说话,从对方的言语中寻找破绽,所以怎能成功呢?”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无论与其谈到怎样的话题,都应该让对方尽量去发挥,无论他所说的内容是否真实,你都可用来作为判断的资料,得到的资料愈多,你的判断就愈正确。你的目的只在于让对方痛痛快快地把话说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当想办法把对方诱导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再从对方的言语中斟酌对方的心意,这样你才能分辨出对方究竟是怎样的人。

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武将武田信玄曾经给四个少年讲述有关战争的事,然后从他们听话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志趣和能力。

第一位一直张着口,呆呆地望着武田信玄;第二位则始终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听着;第三位却面带微笑,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武田信玄提出问题,似乎从中有所领悟;第四位听完之后则立刻离开了。

后来,这四位少年中,第一位虽然参加过好几次战役,却没有什么战绩,而且也没有朋友;第二位则成了有名的武将;第三位不仅仅在武技上表现出色,而且更善于使计谋,权术超人,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第四位却碌碌无为,变成只会嫉妒别人的胆小鬼。

可见,学会在谈话时倾听对方的话语,从对对方言语的倾听中,你不仅可以借机观察对方,同时还可以从中获益。

厚黑识人观点认为,真正懂得识人和用人之道的人,在交谈中不仅仅要能让对方畅所欲言,同时他自己还要在暗中把持领导的地位。他一方面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同,另一方面还会适当地加以询问,然后把对方引导到预定的话题上来,从而操纵整个谈话进程,却让对方无法发现。

抓住要害,拴羊吃草

李宗吾认为,天下一切明争暗斗的焦点,无非就是“利益”二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的“同舟”,总有各奔东西的一天。只有抓住对手的要害,你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心口不一,内外有别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说话直来直去,把自己心思全都表露给别人看,结果好事不能从中得益,坏事又往往授人以柄,很容易成为利益斗争场上的牺牲品。因此,李宗吾说,即使你不想害人,心里想什么,嘴里也不要说出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要实施某项于对手不利的计划时,表面上一定要装得若无其事,让对手放松警惕,进而安下心来,不去做任何准备,而己方则在暗地里加紧图谋。

日本某公司在与美国某公司进行技术协作谈判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谈判伊始,美国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而日本公司代表则一言不发,仔细倾听并埋头做着记录。当美方结束长达数小时的长篇大论、征询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时,日本公司代表故意显得很迷惘、无所适从,反反复复地说:“我们不明白”,“我们还没做好准备”,“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回去准备一下”,“我们事先也未搞清楚技术数据”。第一次谈判就这样在莫名其妙的氛围中结束了。

几个月后,双方开始了第二轮谈判,日本公司以上次谈判团不称职为由,撤换了上次的谈判代表团,重新派出代表到美国谈判。这些代表全然不知上次谈判的内容和结果,一切都得重新再来,日本人在这次谈判中显得准备不足,最终该公司还是以重新研究为借口结束了第二次谈判。

几个月之后,在第三次谈判中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这样的结果令美方公司老板大为恼火,他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轻视本公司的技术和基础,缺乏必要的诚意,于是就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双方的谈判工作仍然没有进展,两国公司的协定就将被迫取消。

随后,美国公司便解散了谈判团,封闭了所有的技术资料,以逸待劳,等待最后一次谈判的到来。

没料想,几天后,日本便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庞大谈判团飞抵美国,美国公司在惊愕之中匆忙将原来的谈判团成员重新召集起来。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同时对合作分配、技术、物品、人员等一切有关事项都做了相当细致的策划,并将协议书的拟稿交给美方代表签字。

这样的局面使美国人迷惘了,美方最后勉强签了字,当然其中所规定的某些条款要明显倾向于日方。显然,日本人是在了解美方的意图后,一鼓作气制订了详细的方案,趁美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出击,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谈判桌上使用,当你的对手完全被你的计策磨得志气消沉、心神疲惫,根本没有什么准备的时候也可使用。此时无论他拥有多么强大的实力,都等于是纸糊的灯笼。如果你能把握住时机,迅速出手,肯定会让对方手忙脚乱,这也是你战胜对手、取得成功的最佳时机。

李宗吾认为,这种方式并不是为人是否忠诚、待人是否诚实的问题,因为人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的,如果你不使用这样的厚黑方法,你将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

被李宗吾称为“黑学祖师”的曹操,是被后人认为生性狡诈的典型人物,然而曹操的聪明在于他懂得把握说假话和说真话的尺寸和时机。对外,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敷衍了事,语焉不详;而对内,和自己的谋士在一起时,曹操则是实话实说,绝无虚言。因为曹操很清楚,当时的形势是“上下相疑之秋”,人与人之间是缺乏信任的,但是如果对自己的谋士也不信任,则很有可能被他们看穿自己的伎俩,导致两败俱伤。曹操正是把握住了内外有别的原则,才能够得到当时众多才智之士的倾心归附。

总之,你想要在处世中取得胜利,就不仅要懂得麻痹敌人,而且还要知道内外有别。“黑”的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

虚张声势,引导舆论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方法,那么利用一种新的想法或理念来制造舆论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打着为公的旗号行利己之事,吸引人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一旦成功则会荣耀无限,即使不幸失败,也能够青史留名。但是,为了给自己谋得良好的社会舆论,从而获得大众的支持,就需要提出一种口号或建议,借以大肆宣扬、大造声势。

李宗吾认为,对于一个君主而言,不懂得树立威信、大造声势是不行的。打算以厚黑之道识人用人的人,更要懂得制造声势。因为你有了声势,有了影响,才能在民众之中达成一种共识,才会有人愿意来协助你完成大业。

秦末暴政,百姓不堪疾苦。陈胜、吴广等一千奴隶被派去戍守边境,结果途中遭遇了大雨,道路泥泞,不能及时赶到目的地。陈胜和吴广商量,误期是死,造反不成功也是死,反正是死,不如举兵起义。然而,他们当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如果贸然行动,无疑是死路一条。因此,陈胜、吴广二人耗费了不少心思,琢磨怎样才能让同行的人和他们同心协力、共同抗敌。

陈胜、吴广经过仔细琢磨,想出一个虚张声势的计策。他们让人在夜里埋伏在营地的周围,学着狐狸的声音大声叫喊:“大楚兴,陈胜王。”如此反复几次,弄得人心惶惶,陈胜由此颇为引人注目,就连押送他们的军官也开始密切关注他的行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