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打动人心的60秒心理操纵术(教你成功丛书)
49037900000008

第8章 通过日常生活操纵人心(7)

人才自古以来多因识者而得到重用,所以古人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这是因为识别千里马的本领只有伯乐才有。

古人有一个重金买马骨的故事。说是齐王欲购天下的千里马,而让伯乐办这件事。伯乐先以重金购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齐王知道以后怪罪于他。伯乐说,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能值重金,那么活着的千里马不久就会送到您的王宫。果不其然,有千里马的人后来都将千里马送到齐国?

千里马的故事说明,世上井不缺乏人寸,而缺乏的是能辨别人才的人。只要有心去发现,那么即使是在成堆的奴隶之中,也能发现治国的良臣。

要正确、科学地知人,就必须从整体知人。

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是要历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时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三是要发展地看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及发展前途。四是要在实践中看人,重在表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别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如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

在看人的问题上,为了避免疑心用人的错误,用人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多层次、多侧面地去了解、考察识别对象,不能因为所识对象有小过而毫无根据地怀疑其有大问题,也不能因所用之人犯有前科而胡乱猜测。还有些人认为是耳闻目睹就千真万确了,这在本书前面已说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反映事实。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所言所行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情非得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改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身不由己”应用的范围就更为广阔了。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的长者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长者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本性。长者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长者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捡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还有伊伯奇,尽管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常常在冬天里光着脚为后母拉车子。有一次,他后母的衣服上有一只毒蜂,伯奇见状,也来不及打个招呼,就伸手想去帮后母拿掉。后母大叫:“伯奇拉我的衣服!”吉甫于是怀疑伯奇想对其继母非礼。伯奇没有办法洗刷耻辱,便自杀以表清白。

看人的经验告诉人们:口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人的眼睛看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知人,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既要看人,就要重在其实践,通过实践看其表现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但要用其实践去掩盖自己的虚伪面目是难的,虽然假动作也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一世。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真面目终将暴露。实践将说明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在历史上,不能够以上述方法去识别他人,而错误地以己观人,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常识、观点、内心思想为标准、为参照来判断他人的思想活动,这样的教训也是很多的。

北魏节闵帝时期(公元531年),尔朱荣把持朝政,另一个大臣贺欢带兵攻打尔朱荣,以清理君侧为名,因此能得人心,聚集了正面力量,最后功成,杀了尔朱荣一家。

尔朱荣的弟弟尔十世隆在外省为将,招兵买马,准备报仇雪恨。他的—个部将叫房弼,当时任青州刺史,是一员著名的猛将,对尔朱氏一家一向忠心耿耿。他招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为盟,以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去帮助尔朱世隆。

都督冯绍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他对房弼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心不齐,要表现真诚之心,如果冒着严寒,割心前之血为盟,岂不是更能得天下人之心?”房弼是个血性之人、直肠子,将心比心,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招集所有部下和当地老百姓,当着众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上身,气壮声雄地叫冯绍基动手。

看着冯绍基微微发抖的手,房弼禁不住笑了,骂道:“他奶奶个熊,抖个啥子!快动手,老子冷着呢!”冯绍基一鼓劲,举刀割房弼胸前时,出乎意料地轻轻一推,就把房弼杀死了,带着人马投奔节闵帝。

可见,对手下的人判断不准,把奸贼当忠臣看,不能够知人善用,最后死于非命。

凡是有才能的贤人,必然要遭到阴险浅薄之类人的恶意中伤。起初被迷惑而遭冷落,而最终得不到使用。说明因奸佞之人的无事生非造谣中伤,使得贤才难以被人识别而加以使用。

现代着人者虽然因此丢命的可能性小,但将公司的事业前程毁于一旦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故用人者得千万小心。

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看人不仅要听其所说的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做得如何,做和行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因此,看人要重在其实践,从其人实践中就可知其人如何,实践是看人的标准。

看人的误区不可忽视

科学地对待人的短处和长处,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高明的领导人懂得,得力或不得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用其所长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讳勉为其难。如果硬要下级干他不善于干的工作,自然难于获效,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化。所以,高明的领导人,往往对其下属,采用“扬其所长”的原则。所谓扬其所长原则,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者应尽力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

古人云:“龙有蛇之一鳞,不害其为灵;玉有石之脉,不害其为主。”这说明看人有时不能求全责备。

求全责备还是舍短取长,这关系到能否知人善用。求全责备,人才也被埋没,天下无可用之人;能舍短取长,人人可尽其力,天下无废人。

领导者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仅不能知人,而且会陷害人历史上不少人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苏东坡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上“乌台待案”之冤,下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选拔人才中,苏询主张对真正的“奇杰之才”应“恕其小过”。

看一个人,切忌以自己主观想像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看人的错误与偏差。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领导者的主观意识,会让他的思维囿于某一局限而不能自拔。

宋真宗比寇准有见识,他反对寇准以区域取人,认为“朝廷取人,惟才是求”。他性情刚烈,奉养勤俭,尤其在培养和推举贤才方面是有贡献的。他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孙道辅等人都出于他的门下。

寇准为人刚直敢谏,是当时名相,而宋真宗并非明君,为何真宗能取贤才,寇准则压抑之?这是因真宗对晏殊无个人成见,就才取才;寇准则不然,他对南方人有偏见,姜盖是北方人,故想压抑晏殊而取姜盖。寇准有主观想像的成见,看人就不可能准确。

禁忌以一时喜恶而主观看人。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他的优点,单挑他们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韩非子曾讲了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里,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王室的牛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随乘国王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

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的桃子看上去甜得很。弥子瑕就尝了一日,果真非常好吃。弥子瑕就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美貌,卫灵公对他也不那么宠爱了。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你扯谎,说得到我的允许,乘了我的牛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卫灵公处罚了弥子瑕。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这样的大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了,爱就变成了恨,并将其处之以法?

禁忌一时失察信小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人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上级的宠爱,顺应上级个人的好恶谈论问题,以此谋求个人的超常利益。如果按他们的建议办事,很快获得了利益,但随之而来的是祸害。

汉成帝刘骜登基后,皇太后王政君的众兄弟子侄,或是将军,或是侯爵,他们互相炫耀声色犬马。她的三弟王曼,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封侯。王曼的寡妻带着儿子王莽住在宫中。王莽城府极深,深不可测。他态度谦恭,生活俭朴、好学。他侍奉母亲跟寡居的嫂嫂,抚养亡兄的儿子,都十分尽心。他结交有才干之士,彬彬有礼;侍奉叔伯、委屈迁就:大伯父王凤,是年中最高统帅,患病时,王莽日夜在床前侍候,亲自尝药,王风深受感动,临死前,向王政君、刘骜推荐,使王莽擢升为射声校尉,成为北军八大指挥官之一。不久,王莽义被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随从。

当时,卫尉淳于长,十分受宠,王莽认为,他是自己前途中的障碍,因而在侍奉七叔王根时,攻击淳于长的隐私,后来报告皇太后与汉成帝。成帝认为,王莽首先揭发奸恶,忠心正直,突升他为大司马。

6年后,王莽大权在握,他用雷霆手段,打击政敌;另一方面对三朝元老、宰相孔光必恭必敬:最后,凡是向工莽靠拢的,全部升迁;而冒犯王莽的,一律诛杀。

从空间上操纵人心

空间也会说话。空间距离的大小与情绪有关。通过“会说话的空间”,我们还可以看准一个人。

交际沟通的理想距离即个体空间,与文化背景也有密切的关系。

当你漫步在人行道上,慢慢地靠近某个人到一定距离时这个人会有意或无意地躲避你,拉开业已缩小的空间距离。这证明当人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力图保持一定的个体空间。人的确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侵犯。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小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不见他撒娇的模样。这对身为父母的人来说,总感到有点孤单失落,不过这也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个人空间。

孩子抑制自己对父母的依赖的同时,也正是尝试建立自我独立的个人空间和成长为成人的必经历程?

人的成长,依循下列三阶段,了解每一个发展阶段,可有助于估量孩子的自立程度。

乳儿时期完全依存于母亲的个人空间。大约在出生8个月后母子开始分离,但是即使已能够单独步行,直到第一反抗期的1岁半左右,仍必须和母亲共用同一个个人空间。

孩子2~3岁左右,开始进入准备自己个人空间的程度。一直到和同伴游戏机会大增的4岁前后,其基础已大致完备。一到这时期,孩子明显不再粘着父母亲。

七八岁的孩子,己有分明的个人空间。直到青春期,这一过程终告完成。

拒绝让孩子脱离双亲个人空间,阻碍孩子发展自己领域的父母,往往让孩子在毫无防备下进入青春期,而受到莫大心理伤害。这样的父母,在其本身的个人空间形成上,多半也并非十分健全。

空间有“情的空间”与“知的空间”之分。

心理学上把坐在身旁,即横向空间叫做“情的空间”,因为这种情势和情人谈心的方式相似。情人多半谈感情方面的内容,容易产生亲切的感觉。

相反,对面而坐的纵向空间叫做“知的空间”,这种情势容易使人头脑清醒而精神集中,比如下象棋或围棋,双方一定要相对而坐才可以把全副精神集中到棋盘上。“知的空间”没有可容情意进入的余地,所以面对面坐着常使女性感到不自在。时常见到女性和陌生人对面而坐时,目光始终低垂注视着自己的裙摆,这就是女性不能忍受这种“不容情感存在”情势的一种紧张表现。

在咖啡厅内观察在座的每一对男女是件有趣的事。那些尚未进入状态的男女,正襟危坐地寻找话题,脸上写满惶恐的表情。而普通的朋友,则多坐于桌子的对角线两端。

至于热恋中的情侣,全凭一对眼睛说话。任何事都急于和对方分享的情侣,正凑近对方鼻尖拼命倾诉不休。实在是情难自禁的男女,则干脆双双坐在一张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