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坐是汉朝一种非常苛刻的刑罚。一个人犯了法,全家都要受到他的牵连而一同坐牢。在汉文帝时,这项苛刻的刑罚制度被废除了,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残酷的刑罚在继续使用着。
公元前167年的一天,汉文帝正和百官在宫中商议政事,忽然听到有侍卫前来报告说,宫门外有一个女子,自称是从齐鲁大地来,有奏章要呈报给皇上。于是,汉文帝接过奏章来仔细地阅读。
原来,在齐国的临淄地区,有一个读书人,名叫淳于意(复姓淳于,意是名字)。他很酷爱医学,熟读医书,而且无意中还得到了古传的治病的方法,因此医术非常高超,当地的很多人都找他治病,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后来他做了太仓的县令,为官清廉,爱护百姓,只因为不愿意溜须拍马,所以最后辞去官职,决定回乡行医。
这时,有个富商的妻子病了,就请淳于意去医治。但是由于那富商的妻子病情实在太严重了,用药后也不见好转,没有几天就死了。那个富商倚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就告到了官府,说淳于意把自己的妻子医死了。当地官吏和富商相互勾结,判处了淳于意肉刑(汉朝的肉刑分为三种:在脸上刺字,割去鼻子,割去左脚或右脚),还要把淳于意押解到长安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临赴长安受刑前,他望着一个个哭成泪人的女儿们,长叹说,可惜我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遇到急难,连个有用的人都没有。女儿们听了父亲的话,哭得更厉害了。只有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没有哭,她心中暗自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难道我就不能助父亲一臂之力吗?也可以为天下受委屈的百姓们排忧解难。于是,缇萦决意跟父亲一起上长安,为父亲鸣冤。临淄距京城长安路途遥远,当时的道路交通又非常不发达,这一路上,淳于意父女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很是艰难。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
缇萦到了长安,就要求见汉文帝,可侍卫不让她进。没办法,缇萦只得上书汉文帝,说:我叫缇萦,是齐国的一名女子。我父亲淳于意曾是太仓的县令,当地百姓都十分爱戴他,称赞他是个清官。现在我父亲被诬告治罪,判处了肉刑。我很为父亲伤心,也为天下所有受肉刑的人难过。人被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人被割了鼻子,就不能再长出来;在人的脸上刺字,不但疼痛难忍,而且终生都要蒙受这种耻辱,洗也洗不掉。凡是受了肉刑的人,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却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因此,我情愿入官府为奴婢,为父亲赎罪,只求能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恳请皇上开恩。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奏章,深深地被她的孝心所感动。同时,通达事理的汉文帝也感觉到,缇萦关于肉刑的话很有见地,很有道理,在自己的心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肉刑到底是不是有必要?政府真的需要用这么残酷地来对待犯人吗?是不是让犯人太没有尊严,是他们一辈子也洗刷不掉的耻辱了?汉文帝在仔细地思量这些问题,权衡他们的利弊。
最后,汉文帝召集大臣们开了个会,商量了一番,认为应该废除这样残酷的刑罚。于是,肉刑被废除,改肉刑为打板子,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砍脚的改为打五百板。而且明确下达命令,不允许在犯人的脸上随意刺字了。
长安城里的百姓,早在缇萦初抵长安之初就听说了这件事,都十分关心她的境遇,也关心着淳于意最后的命运。在看到汉文帝赦免了淳于意,称赞他有个孝顺又机智聪敏的好女儿时,百姓们都高兴的为缇萦欢呼。因为缇萦的建议,不仅救了自己的父亲,也救了全天下受肉刑的犯人,她为天下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缇萦救父的故事,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在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下,在社会上和在家中都没什么地位。所以,淳于意才会望着女儿感慨,自己没有儿子。但是,年幼的缇萦却具备了十分的勇气和智慧,她以一个小女孩家的身份,竟然敢于陪父亲上长安,不畏路途艰难,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安,而且有胆量去上金殿告御状,求皇帝为自己为父亲做主。她的勇气是非同寻常的。缇萦少年时的智慧,直到今天都是妈妈们教育子女的典范。而对于汉朝来说,除了废除连坐,还有像肉刑这样的一些不人道不公平的刑罚在继续存在着,这就需要统治者炼出火眼金睛,在实际生活的案例中认真思考,逐步废除那些过于残酷、极大伤害黎民百姓的不合理的刑罚。既然是与民休息,让百姓安宁地过日子,就要实实在在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最大可能地安抚他们,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空间去促进生产,繁荣经济的发展。汉文帝借缇萦救父的契机,接受了正确的意见,考虑到了人民的利益,废除了一些苛刻的刑罚措施,所以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拥护,缔造出了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也确实是他的过人之处。
缇萦救父的典故,直到今天还经常被引用。也多亏了缇萦的聪明机敏,淳于意才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