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49007800000018

第18章 竞争:竞争即搏命,更是斗智斗勇(2)

经过大量的调查,李嘉诚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门等几个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认为这些企业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其中威胁最大的应当算是置地。这两条地铁线的所在地算是置地的“大本营”,置地在中区拥有十多栋大厦,如果谁拿走了这两个车站的兴建权,那相当于是打入了中区的内部,置地公司必然不会轻易让别人在他的地盘抢肉吃。在当时的香港商业界,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难!”所以自己的企业参与投标,就必须把置地作为头号对手,而以当时长实的实力,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李嘉诚并不认为置地无法击败,他冷静而全面细致地分析了置地的情况,认为置地虽然强大,但也有缺陷。李嘉诚看出置地存在结构上的问题。置地的董事局主席虽然很看好香港的发展前景,但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能全权做主,要受到英国总公司那边的制约,对于资金方面也不能收放自如,李嘉诚觉得这可以是一个突破口。

另外,李嘉诚还研究了招标方地铁公司的真正意向,地铁公司缺乏现金,为了购得中区邮政总局原址的地皮,多次和香港政府商谈,希望能够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但香港政府不同意,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李嘉诚得知这个情况后,认识到了如果想要成功只有以现金支付为条件,才能受到地铁公司的青睐。各方面都打算好后,李嘉诚便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同时还表明长江实业公司能够提供现金支付,等综合大厦修成之后投入运营,所获得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分享51%,长江实业公司分享49%。

李嘉诚的这个决定打破了以往对半分的惯例,但正是这1%的让步,令事情有了关键性地扭转。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宣布竞投正式开始,一共有30家大公司递交了投标书。置地公司并没有将李嘉诚的公司放在眼里,但最终的结果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战胜了实力雄厚的“置地公司”,这个“小蛇吞大象”的经典战役一时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李嘉诚一战成功,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随后的几年里,李嘉诚的公司拥有的地盘物业面积急速增长,在当初李嘉诚提出要赶超置地的目标后,仅仅7年时间,长江实业就在物业面积上超过了置地。

优秀的竞争对手是一笔财富。企业要对这样的竞争对手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如同一枚硬币,企业是这一面,那么对手就是另外一面,不可分割,而好的对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尊重对手,尊重彼此之间的游戏规则,就是尊重自己、壮大自己。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一贯主张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即使它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从创建之初,华为的发展就始终是一种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华为寻找到自己与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弥补自己,逐渐发展壮大。

早在1992年,任正非为了了解世界顶级企业是如何管理的,就曾远赴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并走访了阿尔卡特、西门子等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学习它们的先进管理技术。1997年任正非又先后拜访了美国休斯公司、IBM、贝尔实验室和惠普等四家公司。这些近距离接触让任正非大为震撼,也带给他很多触动和启示。任正非清楚地认识到,华为与这些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巨大,因此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开始对华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计划。从1998年开始,一场酝酿已久的变革在华为内部展开,所有华为员工开始进入到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

作为华为同城的竞争对手中兴通讯,曾经在很多领域与华为直接交手,甚至有的时候会争得你死我活。但是任正非看得更多的是中兴通讯的优势以及华为的劣势,他曾仔细分析过中兴通讯的优缺点,并号召所有华为人多向对手学习,以完善自己。任正非曾说:“中兴公司与我们同处深圳,朝夕相处,文化比较相近。中兴在‘做实’这个方面值得我们基层员工好好学习。华为在‘做势’方面比较擅长,但在‘做实’方面没有像中兴那样一环扣一环,工作成效没有它们高。”

正是因为任正非能够虚心向优秀企业学习,才提升了华为的竞争力,使得华为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和旺盛的活力。

一个想要快速发展的企业必须懂得主动选择优秀的竞争对手,因为强劲的对手是进步的助推器。在大自然中如此,在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如果你周围的人都不上进,那你必然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只有在和对手不断较量中前行,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中笑到最后。

李嘉诚、任正非这些成功企业家的经历告诉我们,竞争并不只意味着你死我活地对抗,更意味着多了一个学习的参照者和督促者。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乃至向一切优秀者学习,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终超越竞争对手,走向成功。

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

—李嘉诚

老话说,“防患于未然”。多思虑一些并不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很多时候,考虑周全一点儿,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商海沉浮,更加得小心谨慎,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损失巨大。

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过无数波折与困难,但他与他的企业都未曾倒下。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时至今日他所取得的成就十分辉煌。李嘉诚做的生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香港,而是遍布全世界。在李嘉诚看来,他能够将生意做这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总是未雨绸缪,在未成功之前,先考虑失败,才能够稳步踏向成功的道路。

一位记者在采访李嘉诚时问他:“在建北京东方广场的时候,您甚至对建东方广场的每一块大理石都亲自过问。对于您管理长江这么大的企业,到今天在全球52个国家里有超过20万员工在工作,您是如何处理经营中的微观与宏观、细节与大局这样一个关系的?”

李嘉诚笑着回答:“在世界各地,单以金钱来计,东方广场不算最大,还有很多比它更大的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从来都是我的同事负责去看地盘,还有很多比东方广场更大的地产项目我都从来没有去看过,甚至有的项目从开始到完工我都没有去过。但是,我每个礼拜都要跟他们开会。东方广场为什么值得我留意:第一个原因东方广场的规模在亚洲来讲是最大的,它有70万平方米,停车场等加起来应该是80多万平方米。这在全世界来讲,也算是一个较大的建筑;另外,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也是自己最瞩目的建筑,所以我决心和其他的合作伙伴一起,一定要把东方广场做到最好。

“东方广场是一件感情多于商业的作品。至于宏观和微观层面,按照我的个人经验,当你每决定一件大事的时候,你一定要去看看你的业务在今天或者在未来的前景怎么样,你的竞争对手会怎么样,这是宏观层面。然后到了决定实施的时候,每天你要做的事就一定要非常微观,就是非常仔细地看看你做的事有什么问题、有哪些漏洞、世界又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如果竞争对手接近了你一点点,又向前迈进了一点点,那你就要微调一下,这就是微观层面。‘价廉物美、物超所值’,就是说你无论做什么事、出什么样的产品,你的东西都要做到最好、最超值,同时你的成本也要非常低,这样的话你才会成功。”

正是由于李嘉诚在经营过程中,事事都想到了极致,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在生意场上,不是敢拼敢闯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市场变化瞬息万变,商人只有预先想好各种可能,才能淡然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20世纪90年代,深圳南头科技园的某家中德合资企业中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正是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着对细节严谨的要求,才能令企业平稳发展。那位德国工程师和他的中国助理在检修机器设备时,德国工程师要求助理递给他专业扳手,好取下机器上一个外六角螺丝,但这位助理手头没有带专业的扳手,便把旁边的一把老虎钳递了过去。但那位德国工程师并没有用老虎钳,而是要求助理去取专业的扳手过来。

助理不明白,同样可以扭下那个螺丝,为什么一定要用专业扳手,而不用放在手边的老虎钳,德国工程师便向他解释道:“不是说老虎钳不能用,而是不能养成这种随意代替的不好习惯,如果这一次用了老虎钳,那下一次你会为了省事继续用老虎钳,要知道老虎钳毕竟不是专业的工具,长期用老虎钳来扭螺丝,会造成螺丝的外六角平滑,到时候就算用专业的扳手也没办法将螺丝取出了,那就会造成机器设备无法修复。”德国工程师这种认真严谨、防微杜渐的工作态度令中国的助理很受感染。

这种居安思危的态度能够令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思虑到各种后果,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加稳妥一些,李嘉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工作态度,所以他的生意能够越做越大,而且总是能够稳赚不赔。但很多人一心想要经商挣大钱,却不具备缜密的思维,在面临机会时,常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令经营失败。

在创业初期,很多经营者都会遇到举棋不定的情况,无法正确判断形势,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李嘉诚却并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靠塑料花起家,之后慢慢发展,周旋于好几个不同的领域做生意。但每进入一个领域,他都提前做好准备,掌握最准确、最新的资料,不会盲目为了利益,或者跟风而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