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4900100000019

第19章 7顾客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虚荣

据说,20世纪80年代末手机刚出现时,天津街头出现过这样一个镜头: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男士手拿一个“大哥大”,边走边大声冲它喊话。同一条路的另一侧,一位年轻女子手里也拿着一个“大哥大”,口中振振有词。因为这条路太窄,路人很快发现这一对男女分别是在跟对方通话,而二人相距只是一条路,不到10米的距离。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收起“大哥大”,直接对话。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更常见者,以拥有动物皮制作的奢侈品最突出,比如鳄鱼皮的手包、紫貂皮围巾、水貂皮大衣……每一件动辄数万元起价,甚至有人讲“哪天若能拥有一件紫貂皮大衣,则此生无憾”。人类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特性又迫使他们不停地追逐更多珍稀动物的皮毛,于是,大量的财富消耗在这上面,而LV、蒂凡尼等品牌也成了奢侈之物。

经济学家凡勃伦给这种消费起了个名字:炫耀性消费。在炫耀性消费里,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很多的虚荣效用,造成了商品相对价格及资源配置的扭曲,因为一个人从炫耀性商品中所得的虚荣效用正是另一人所失去的效用。

2008年2月,一家报刊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38岁的男士认识了一个新女友。一个半月后,这个女友对他说:“不买貂皮大衣就是不爱我!”面对女友的刁蛮要求,并不富裕的男士急于表真心,剁掉了自己的一截手指,可女孩理都没理就扬长而去。

有位波普画家在西方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身上加了许多珠宝,改名为《奢侈引导消费》,以示对炫耀性消费的讥讽。在金钱文化的误导下,炫耀性消费现在已经遍及社会的每个角落。通过炫耀,一些人获得的财富不断彰显,让另一部分人羡慕,甚至成为另一部分人的梦想和追逐财富的动力,让整个社会陷入攀比、虚荣中。

我们总是说,要做理性经济人,要让自己的成本小于收益,可在这种消费动物皮毛的炫耀性消费中,我们付出的成本是大量的金钱、无数珍稀动物的生命,我们的收益又是什么呢?周围人的夸赞、别人艳羡的目光,还是冬日里的避寒?无论哪一个,都无法让收益与成本平衡。

据高盛投资银行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其奢侈品消费总额仅低于日本的41%和美国的17%。高盛预测,截止到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的年增长率在20%左右,直到2015年,其年增长率将约为10%,到那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115亿美元,中国也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有人想出了狙击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办法,用经济学的手段,就是让进行相关活动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诸如对猎捕动物的人予更严厉的法律制裁;对拥有珍稀动物皮毛衣物的人士不再予以羡慕而代之以非常冷漠鄙视的对待,等等。但这些办法效果有限,因为人天生拥有虚荣心。

手表的使用功能是相同的,但戴一只用18K金做壳,满是钻石的名牌江诗丹顿表能显示出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就在于炫耀。商家于是发现了一个定价规律:把这类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愿意购买,因为商品的高价能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

在某个以生产服装而闻名的小城,一个服装厂老板说,当年他的服装并不好卖,高不成低不就,穷人买不起,富人嫌档次低不愿买。后来他听从了一位海外商人的话,将服装价格从原来每套几百元一下子提高到五千多元,没想到效果奇好,市场一下子打开了。原来几百元的西装穿在身上,富人觉得丢人,而现在五千多元一套的西装穿在身上,这些富人觉得很有派头。

一般需求定律——即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不仅在富人中不管用,还出现了“反需求定律”现象,即富人买涨不买跌。当某种商品价格很高时,富人趋之若鹜;而该商品价格低落时,富人理都不理。

有一位富翁总结自己财富积累的过程时,这样说道:“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舒适即可,杜绝奢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些奢侈品消耗掉。”记住这位富翁的话,奢侈品带来的最大效用就是虚荣心的满足。不过人们为了这种满足,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失去了更多的财富。

对于人的消费而言,维持和延续人体基本生存的生活资料属于必需的消费品,如满足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食物、满足人们保暖的衣服和住房等。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指的是价值/品质的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的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因此,从经济意义上看,奢侈品实质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