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到就会有失去。不要为暂时的拥有沾沾自喜,或许下一刻就是失去。看淡得失心无忧,得失坦然,心无增减。
◎ 淡看天下物
心宽的人才能容纳人生更多的风雨。
一个青年坐在村口不住地叹气,有位禅师经过问道:“后生,你为何长吁短叹?”
“大师,我叹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之事颇多。我本是一书生,寒窗之下,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我朝近日战事不断,村里的男子都将应征入伍。”
禅师听罢,劝道:“世人寒窗苦读,不过为一朝功名,战场之上依然能取得功名。”
“可是,我就要远离家乡。”青年说。
“远离家乡,也许赴塞外,也许戍北海,也许你被派到战事不紧的北海。”禅师说。
“那如果我被派到塞外苦寒之地呢?”青年说。
“塞外苦寒,亦可陶冶情怀、增长见闻。”禅师说。
“可是,如果我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死于战场怎么办?”青年说。
“死于战场,便归于大道,从此无知无觉,再也不必惊惧,所以施主无须烦恼。”禅师说。
青年听罢,深以为然,果然放下心中重担。
人总是习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就能想起万千烦恼,没个了断。故事里的书生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却不能在不如意中看到机会,一味地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作“执”。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
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道”,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事物遵循的深层法则;“理”,则是那些表面现象。到了现代,“理”的意思越来越宽泛。“明理”,既是知晓事理,也是通情达理。故事中的禅师既知“道”,也明“理”,他看事物不只看表象,还会推出前因后果,一旦看得明白,就不会有那么多担心。路在脚下,有时间担心,不如赶快赶路,寻找机遇才是正题。
有禅性的人明理,有什么事值得人们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不过贪嗔怨怒,贪念让人迷失心智,不懂知足;嗔怒让人肝火上升,伤神伤身;怨恨让人心生恶意,害人害己……人生的烦恼不过这些,一切都来自自己的执念。执念一产生,便如种子植在心中,随着年岁而枝繁叶茂,难以根除,甚至会被某些人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忘记生命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
古时候,有个官员担任要职,每天衙门里的大事小情如乱麻一样,让他心烦意乱。他不但要为公事操劳,家里的一个正室、一个小妾、5个儿女常常争吵,也让他心力交瘁。这一天,他独自骑马到城外散心,看到绿草丛边有个牧童正在吹笛子,官员坐下来与那个牧童交谈,他对牧童说:“我真羡慕你,你只要放放羊、吹吹笛子,就能很快乐。”
牧童问:“谁不是这样呢?难道你不是吗?”
官员说:“我不是,我就算来到草地上,吹着笛子,心里也想着烦心事,不能解脱。”
牧童说:“那么,难道这些烦心事是绳子,能绑住你的手脚吗?”
官员说:“它们当然不是绳子,不能绑住我。”
牧童说:“既然它们不能绑住你,你为什么不能解脱?”
官员听后静默不语,继而大悟。
世间的烦恼并不是绳索,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捆住,不知是烦恼缠人,还是人抓着烦恼不放。烦恼也常常有美丽的外衣,比如娇美的容貌、显赫的地位、人尽皆知的名声。人们得到它们,也要收下它们负面的部分,越到后来,越是看到负面的部分,以致自己心烦意乱。倘若人们能够明白事理,客观地看待世间一切,至少不会为了事物的负面因素烦心。
明理的人心宽,对人对事看得开。在享受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福祸相倚,今日的舒坦也许意味着明日的苦难,但他们不会为了明日的烦忧而干扰今日的快乐。不论祸福,他们都能担得起;不论悲喜,他们都能放得下。在他们看来,“痴”固然重要,该洒脱的时候也要洒脱,该放下的时候仍然紧紧握着,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修禅的人明理,因为禅义本就包含世间道理,教导人们看透事物表象,可以用心于生活,不可过痴过执。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而不是对一个“点”锲而不舍,如此将会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生命有限,要体会的事太多,心宽的人才能容纳人生更多的风雨。世事无常,做个明理的人,便可于纷乱中觅得清净与智慧。
◎ 多一物,多一心
有时,拥有也是一种负累。
古代有个贤人叫许由,许由是个通达之人,平日不喜俗物,也没什么烦恼。有一次,他在河边用双手捧起水来洗脸,有人看到后,好心地送给他一个水瓢。许由用了后将水瓢挂在树枝上。风吹过来,许由认为瓢发出的声音让人厌烦,就将瓢还给送瓢的人,继续用双手洗脸。
传说上古明君尧倾慕他的才能,愿意将天下交给许由治理。可是许由认为尧治理天下很合适,自己不想要这个负担,就拒绝了尧。可见,在圣人眼里,多一物就多一心。
许由是上古有名的贤人,他连天下都不要的风采一直令后人追慕不已。许由是不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呢?不是。只能说他不追求世俗之物,他所追求的一直是心中的清净,这也是心灵的最高追求。像这样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别的都放在一边不予理会的人,自然烦恼少。
在现代社会,即使是修禅者,也不能说自己完全切断万物,没有任何追求。人要生存,就要追求合适的谋生方法;人要感情,就要追求合适的心灵伴侣。追求并不等于心存杂念,也并不与禅的要义相违背。只是人们渐渐发现,拥有的东西越多,负担就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就越成为心灵的负累。就像一个人背着背包,如果放进太多东西,就会负重行走,以致脚步越来越慢,心境越来越不明朗,开心也离自己越来越远。
可是人们很难放开已经到手的东西,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痴”。“痴”如果更进一步,就成了贪,它们的表现都是对某种事物的过度偏执。人生在世,每个人难免会有偏执的念头,将已有的东西牢牢握在手里不肯放开。舍不得早已成为负累的旧物,就不能抓起生活必需的新物,也得不到两手轻松的宁静。一切烦恼都来自不如意,一切不如意皆来自偏执,可见人们什么时候懂得放下,什么时候才能远离烦恼。
古代有个大官住在一所大宅子里,却经常觉得心烦意乱,很想寻个清静。但他发现天地之大,清静之地难寻,只好请一位高僧为他指点迷津。
高僧听完官员的烦恼,对官员说:“大千世界,让人心烦的事很多。比如您身边这几位侍妾,每个人都佩戴着珠玉钗环,发出响声,人一多,您自然觉得心慌意乱。不如让她们摘掉这些珠玉首饰。”官员依言而行,果然觉得耳边清静了不少。
高僧继续说:“人生在世,人人求富贵,即使摘掉了身上的珠玉,心里想的仍是珠玉。只有将心里的杂念扔掉,才能如这房间一样安静。”
官员终于明白了自己心烦气躁的原因。从此,他勤恳于公务,不再醉心于功名,果然神清气爽,人们也越发敬重他。
世人常说想要觅一方清净的天地之处可以暂时远离俗世烦扰,可是最理想的桃花源迄今还没被发现,周围处处有烟火气,这“清净”总是无处可找。就像故事中的官员,眼看着簪环玉佩、功名利禄,哪里还有清净?可见拥有的东西太多,就会让人心烦气躁。
能够拥有是一件好事,或者证明了你的能力,或者证明了你的运气。但拥有太多却是一种负累,何况我们拥有的一些东西并不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只是暂时的保管者,不如顺其自然,让它们也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能够放下,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轻松。
少一份拥有便少一份执念,这不是要求人们做到一无所有,而是告诉人们要选择将最重要的放在手里,而不是一堆零碎的边角。明理的人看得明白,人生所追求的不过是那么几样东西,其余的都是附加,什么时候看透这一点,什么时候就能懂得专心致志。多一点也许不是坏事,但少一点却意味着轻松和更多的可能。人生的道路漫长,要常常给自己减负,才能轻装上阵。
◎ 得也好,失也罢,总要成云烟
人生总是福祸相依,变化无常。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于身陷其中的我们而言,可能收获大于损失,也有可能是损失大于收获,还有可能得失相当。如果我们在每一件事的得失上都算计的话,我们将会活得很累。
人生福祸相依,变化无常。年少气盛时,凡事斤斤计较还情有可原。当一个人年事渐长,阅历渐广,涵养渐深,对争取之事应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计较得失,顺其自然最好。当然,如果年少时就能拥有这份豁达的心境,生活中必然会增加很多欢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总爱吹毛求疵,过分注重一些毫无价值的小事,不但会让别人难堪,也使自己处于精神萎靡、心情恶劣的状态。这是一种浮躁的表现,这种不良的心理使得我们只顾眼下,不管将来,只计较细小的事情,心中无大事也无大量;只图自己一吐为快,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莉娜是一名职业校对员,曾为出版社校对过不少书刊著作。莉娜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业界颇有些名气。
校对的工作做久了,在生活中,莉娜也经常会不自觉地检查单词拼写和标点符号是否准确。听别人讲话时,她也会想着对方的发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得当。
一天,莉娜去教堂做礼拜,听牧师朗读一篇赞美诗。正当她听到要害之处时,牧师居然读错了一个单词。莉娜顿时浑身不自在起来,一个声音在心里不停嘟囔:“他错了!牧师竟然读错了!”之后,她再也不能专心听讲牧师布道,也不知道牧师都讲了些什么,只为那读错的单词纠结。正在这时,一只苍蝇从莉娜的眼前慢慢飞过。
莉娜脑海里突然响起了一句名言:“不要因为一只飞虫而忽视了眼前美丽的风景。”对呀,怎么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忽视整篇赞美诗呢?莉娜突然如醍醐灌顶一般,大彻大悟。
人生中的一些事,有时必须要较真儿才能成功,但亦不可太较真儿,尤其不能在得失上过分算计。人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表现出一分敌意,对方可能就会还你二分,然后你递增到三分,他又会还回来六分……一来二去,本来一个小小的矛盾就演化成了一个深仇大恨。不如在矛盾初成时就把敌意变成善意,少一分计较,究竟谁多得一分、谁少得一点儿有多重要?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负能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时,你的人生才会充满快乐,你生活中的每一刻对你而言都是美妙的。
有一个答题赢大奖的电视节目,一位选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答到了第9题。而此时,他已经没有机会再排除错误答案,也没有机会打热线给朋友,更不能向现场观众求助。答完第9题,他已经把最初设定的家庭梦想都实现了,这时主持人微笑着问:“继续吗?”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台下怀有身孕的妻子,干脆地回答:“不,我放弃!”
当时,主持人一愣,现场也都一片哗然,因为很少有人会在这个节骨眼放弃,而且这可是现场直播,全国观众都盯着他,他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别人又会怎样看待他的“退缩”?但他似乎心意已决,主持人十分惋惜地连问了3次:“真的放弃吗?你确定不会后悔吗?”他依然点头,坚定地说:“真的放弃,我不会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这样,他就只回答了9道题,实现了自己的家庭梦想,却没有向终点发起冲击。
这时,另一位主持人依然不放弃,又激问他:“如果将来你的孩子长大了,看到了这期节目问你那天为什么放弃了,你会怎么说?”他说:“我会告诉孩子,人生不一定要走到最高点。”主持人追问:“那你的孩子如果说他以后只考80分就满足了,你怎么说?”答题者微笑着回答:“如果孩子不觉得难过,而且也的确付出了应该付出的努力,那么我认同!”
台下掌声雷动。
显然,大家都被他这种在得失面前所保持的那一份淡定从容打动了。有时候,适时地放弃并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冷静的智慧、一种成熟的象征。成熟并不意味着你更加懂得去珍惜什么,而是你更加明白适时放弃的重要。得失之间,淡定才是美。
享受当下的人懂得适当放弃、懂得超脱!生活也需要“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因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不要妄想有求必应,上帝不会那么眷顾你、满足你。如果你太过自信,只能成为生活的弱者。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须要放弃某些东西。人们常说,盲人的耳朵最灵,是因为眼睛看不见。的确如此,因为眼睛失明,必须竖着耳朵听,久而久之,耳朵的功能达到了超常的发挥。生活中也一样,当你追求的某种功能充分发挥时,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因为生活是公平的,有所得就会有所失,所以,不要过分计较得失,相信生活会给你最圆满的答案。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请不要再计较那些个人得失,凡事不要太在意,更不要太强求,就让一切随缘。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永远在得失面前保持一种超然的淡定,总有一天,你定能发现生活中被你忽视了的美好。
◎ 要盛放,也要收敛
马蹄莲,即使在盛放中,也懂得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