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若盛开,芬芳自来
48990900000010

第10章 净心素雅:在世如莲,掬一抹清凉入心(3)

很久以前,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裁缝。他裁制的衣服远近闻名,更有很多客人为了拥有一件他亲手裁制的衣服不远万里而来。到了晚年,深知自己时日不多的老裁缝叫来平日最看好的徒弟,拿起自己平时裁制衣服时用的剪刀说:“我老了,拿起这把剪刀来手已经开始颤抖了。我需要找到另一双可以拿稳这把剪刀的手。你懂我的意思吗?”徒弟抹去眼角的泪水说:“我懂。您是想要找到一位和您一样出色的传承人。”

老裁缝笑着点点头:“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人不但要有一流的手艺,还必须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敢于尝试的勇气。你能帮我找到这样的一个人吗?”

“能,我会竭尽全力的。”徒弟点头说。

自那日起,徒弟开始用心在老裁缝的其他几个徒弟里寻找合适的人选。但他一次一次的提议,都被老裁缝拒绝了。一日,老裁缝再次把这位徒弟叫到自己的病榻前说:“这些日子你辛苦了。可你的那些师兄弟其实都不太合适。依我看,你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放到他们之外的人身上。”然而,徒弟并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立刻站起来说:“我明白了!我会尝试在其他渠道寻找的,只在师父的几个徒弟里寻找,路子实在是太窄了!”

老裁缝吃力地握住徒弟的手说:“你为什么没能够将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最让我称心的传承者其实就是你自己!可你一直都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才总是把目标锁定在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只是在于你有没有看到这个闪光点,并且很好地挖掘它,让它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自卑者的悲剧在于,他们永远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与闪光点,即使他人再三告知,他们仍然半信半疑。就像故事里的老裁缝,一直希望优秀的徒弟继承自己的事业,直到最后,徒弟才明白自卑的实质不是谦虚,而是在贬低自己,既贬低自己的能力,也贬低他人的眼光。

世界上还有一些人,旁人都认为他们会自卑,他们却总能靠自己的勇敢证明自己“能行”。曾听说一个失去双腿的小女孩在手术后放声大哭。哭过后,她拿起一张纸,写出长长一串自己的优点,比如眼睛很有神,性格很温柔,写字很漂亮,有三个要好的朋友,学习成绩一直第一,等等,她靠这种方法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让自己坚强自信。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每个人都应该活得自信,要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独一无二。

自卑固然不好,但一个人自信得过了头,成了自大,整天对人吹嘘一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也不是件好事。以平和的心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特别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相信自己的能力,理智地分析当时的情况,定下计划将目标一一实现,才是成功者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心的人,才可以把平庸变成神奇。

◎ 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也许我们不能让自己完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优秀。

一个从农村转入城市高中的男孩正在做自我介绍,他不会说普通话,农村土话说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教室里的同学不由发出大笑,他窘得红了脸。

第二节课就是英语课,老师向新同学提问,男孩显然连最基本的英语发音都没学好。他按照题目造了一个句子,又引起哄堂大笑,男孩的脸更红了。

下课后,几个爱开玩笑的男生去和男孩打招呼,学着他的英语发音逗他开心。男孩用带了浓厚乡土气息的土话,不卑不亢地对他们说:“在我们村里,只有一个来支教的英语老师。他说他英语口语不好,只教给我们语法和阅读。我们那里没有收音机,听不到真正的英语。你们的英语一定很好,能教教我吗?”

看到男孩诚恳的眼神,几个男生收起了笑容,从此以后,尽心尽力地纠正男孩的英语发音和普通话发音。一年以后,男孩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一跃成为英语课堂的佼佼者。

农村转来的男孩不但说话带着乡音,难以和人交流,英语口语更是一塌糊涂。可喜的是,这个男孩不卑不亢,主动向那些嘲笑自己的人说明情况,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提高。一个人的态度往往能够决定结果,经过虚心请教和努力用功,男孩的语言能力飞速提高。

有时候,不完美只是困难的一种形式,只要正视它,就能战胜它。就像一块看上去毫无特点的山石,经过细心雕琢就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却能在蚌壳里被孕育成珍珠;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完全可以把不完美转化为完美,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也有成为白天鹅、展翅高飞的一天。

有时候,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态,你只能接受它。因为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如何追求,我们生命中都有太多不完美,这种不如意浸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早早起来地铁却出现故障;打重要电话时信号出现问题;考试成绩总与分数线差一分;喜欢的衣服并不适合自己……当我们做一件事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或者没有以最佳方式达到这个结果,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圆满”的感叹。大大小小的不完美组成了我们的生命,谁也不是神,不能保证一切如自己所愿。唯有正视这些不完美,你才会发现它们并不可怕。

如果有这样一个提名,让人们说出世界上最不完美的东西,很多人都会想到巴黎卢浮宫的断臂维纳斯。但这尊没有双臂的雕像仍然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想要一睹她的芳容。不完美真的那么重要吗?也许不完美才是真的美。

以更开阔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何必在乎生命中的不完美?因为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眼中的完美也许是别人眼中的不美,相反,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却是别人眼中的宝贝。“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概念,谁也不能评定,谁也不能垄断,你完全可以自信地说:“即使有缺点,我依然很完美。”谁又能反驳呢?

人生短暂,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打磨方方面面,让自己像抛光的钻石一样每个角度都有夺目光泽;也不能要求世界像自己希望的那样转动,甚至围绕自己旋转;当然更不能要求身边的人都要顺着自己的心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不那么逼迫自己,也不要放任自己,每天比昨天更进步一点,时时刻刻把握住生命的方向。也许我们不能让自己完美,但至少能让自己优秀,能让自己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想法、新的收获。

◎ 看透,就圆满

历经世事沧桑,就要看开、看透。

一位禅师路过一座山,看到一位农夫正在地里睡得酣畅,身边一头瘦牛悠然地嚼着草。禅师刚好也要歇脚,就在树下打起了盹。他醒来时刚巧农夫也醒着,两个聊了起来。

农夫说到最近官府修了条官道,村里的人都把锄头换成远行的驴子,从山里运出矿石等物出去卖,换回来绫罗绸缎,很多人如今不再种田,住上了大房子。禅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反而在这里耕田?”

“你说,他们赶着驴子,风雨兼程走山道、去城里,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禅师回答。

“那么,我现在的生活难道不悠闲吗?”农夫说着,再次睡了过去。禅师恭肃地双手合十行礼,说:“今日才见真智者,请受贫僧一拜。”

农夫一辈子耕种土地,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也不愿去拥有。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追求不过是为了一份安乐的生活,只要心中安泰,卧在地头睡觉,与躺在豪华的房子里并无区别。禅师所敬佩的,正是这种看透世事的心胸。比起那些为了金钱蝇营狗苟的人,这位酣然入睡的农夫实在是个高明的智者,他省略了多少周折,直接抵达了心安之处。

经历沧桑之后,最重要的是什么?看透。看透人世的纷繁,看透人与人的冗杂,看透追求背后的目的,看透每双眼睛后面有一颗怎样的心。我们常常说那些老人见识多,看别人几眼,就能把这个人的个性、缺点说得十足,就是因为他们看得多了,知道某一种眼神代表的是什么企图、某一种行为反映的是什么习惯、每一句话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含义。沧桑给人的最大礼物,恐怕就是这种“看透的智慧”。

看透别人固然重要,看透自己更为可贵。人生一开始都在做加法,给自己附加各种能力与头衔,就像把一个空屋子里放满各种各样的家具、花卉、摆设,以为这就是成功。看透的人却开始做减法,他们把屋子里的东西能送人就送人,能丢掉就丢掉,最后剩下那些最重要的,看上去清爽开阔。这时候他们的心灵也变得清明一片,很少有烦恼能去打扰他们。

还有,看透并不意味着虚无,不是说房子先塞满东西,又减少东西,就是做无用功,就是徒劳,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去做。看透的人从不否认自己的努力,也不认为那些事没有意义,他们仍旧会鼓励年轻人去填满自己的屋子。他们的看透,是在长久的感受和琢磨中,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的部分,看到了太多附加物只是负担,然后有选择性地开始舍弃。但这不代表那些东西不好,也不代表他曾经的追求是错的。世易时移,仅此而已。

一艘轮船从旧金山开往伦敦,海上突来的大风暴让轮船颠簸摇晃,似乎马上就有沉船的危险。惊慌的人群中,一位高龄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提醒人们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让他们害怕。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风暴才平息,轮船终于恢复了平稳。死里逃生的人们舒了一口气,他们发现老太太自始至终神色如常,不禁佩服她临危不乱的能力。

老太太笑着说:“我只是一个没上过学的普通村妇,哪里有什么能力。只是,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前年已经去世,一个住在伦敦,我正要去伦敦找她。如果轮船失事,我不过是去了大女儿那里,又有什么不一样?”这番看透生死的言语,让在座的乘客肃然起敬。

看透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看透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生是忧患,死是最后的沧桑,生死之间,相距不过一秒。这短短的时间,多少人留恋,又有多少人释然。即将沉没的船上,老太太看到的不过是家常一样的事实:我要和一个女儿团聚,也许是天堂的那个,也许是伦敦的那个,不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的团聚。

看透生死的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想到的不是遗憾,而是圆满。他们的一生固然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可能有许多莫大的遗憾,但是,在死亡来临时,他们更愿意想着那些让他们觉得幸福的事,想着他们得到过什么。有智慧的人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才“大彻大悟”,他们早就知晓了自身的一切,随时能够应对命运的改变。

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有智慧的人会时时擦拭镜面,让心灵完整地照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厌恶喜好;而那些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为何忙碌的人,他们的心上落满灰尘,或者发生扭曲,看到的总是不完整的自己。或者夸大,或者缩小,换言之,他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有历尽沧桑的人,才能吹开镜子上的浮尘,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尽管他们可能已经苍老,也可能遭遇诸多坎坷,但在想开的那一刻,他们懂得了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