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48990000000066

第66章 身处黑夜,心向光明

人生的成功与否,其实在于心境。

太阳东升西落,于是就有了一天的昼和夜。昼夜交替,顺逆相依,这本是自然运转的规律。问题是很多人身处黑夜,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转机时,往往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失去理智,不能判断方向,手忙脚乱,结果无功而返。

身处黑夜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斗志、放弃希望。人生的成功与否,其实在于心境,在于我们能否在黑夜中寻找光明。事实上,黑暗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顺手“摘下一个苹果”。

这里有一个很动人的小故事。

在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里,住持年事已高,便想从众多的弟子中选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继承他的衣钵。为了公平起见,这天,他将所有弟子召集在一起,吩咐说:“每人去南山打一捆柴,谁打的柴最多,我就将住持的位置传给谁。”

徒弟们听后,欢呼雀跃,心想:不就打一捆柴吗?这有何难。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都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下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住持坦然相对。

住持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住持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下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住持的衣钵传人。

诗人顾城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确,身处黑夜,不自暴自弃,仍然仰望光明并孜孜以求,哪怕抓住的只是身边细小的机会,有可能只是捡到一个“苹果”,也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谱写出一曲自强不息的人生赞歌。

纵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其中,海伦·凯勒就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形象。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她并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她渴望光明。

不久,海伦就开始利用其他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当然,对于一个聋盲人来说,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如同我们用眼睛观察他人,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家庭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地练习,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手上,因此海伦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海伦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人至深。之后,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有人曾如此评价她:“海伦·凯勒是人类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众多的因疾病而聋、哑、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阴影恰好证明了阳光的存在,在黑夜中也能寻找到光明,海伦·凯勒并没有因为自己视野的盲区而遮住人生绚丽多姿的风采。原来,眼盲并不算是永别了光明。世界上没有无边的黑暗,只要拥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惧黑暗的勇气,终究会看到黎明时喷薄的太阳,这也正是追求光明的意义所在。

假设,如果海伦·凯勒的心完全被黑夜占据,迷失在自我的沉沦中,那么即使艳阳高照,她的心仍然是冰冷的,生活是阴郁的、黑暗的,更别提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心中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斗志,他就被彻底地击败了。没有理性的照耀,才是真正的黑暗。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天无绝人之路,绝境之中往往也蕴含着机会,只要我们不绝望、不放弃,保持不灭的信心,在困境中找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只有万分之一,哪怕有可能只是捡到一个“苹果”,但这就是转机,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可谓“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因为你多看了一眼”。

青霉素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英国医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细菌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对象是能置人于死地的葡萄球菌,为此需要经常培养细菌。1928年的一天,由于葡萄球菌培养基的盖子没有盖好,靠近封口的葡萄球菌被溶化成露水一样的液体,而且显示为惨白色。看来这次实验又失败了,弗莱明有些苦恼。

弗莱明刚想把这个“坏掉”的培养基扔掉,但是他又看了看,心想:“这是什么物质呢?一定是有一种奇特的东西,把毒性强烈的葡萄球菌制伏、消灭了。”于是,他对封口的泥土进行了化验和提炼,加倍仔细地观察、分析。终于,一种能够消灭病菌的药剂——青霉素被发现了,人类医疗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机缘的变化极其迅速,显赫的声名总是无数的机缘凑成的。”这并不是说幸运的机缘有多么吝啬,而是要我们善于发现机缘。这种善于便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比他人再“多看一眼”,别忘了摘个“苹果”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并努力将它变为一种成功。

欢乐常有,不顺心的事也不可避免。在光明下欢笑是一种本能,而在黑暗中欢笑则是一种品质。在黑夜中寻找光明,需要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需要具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是一种心胸之宽广,是一种力量之博大,更是一种从容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