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
云在青天,水在瓶
做一朵飞舞的花,行走在漫漫红尘,蓦然欢喜,随遇而安;莲养心中,安然淡定。如此,心是清明,是晴朗,是自由自在。
一位心理专家曾问过无数人:“什么是人生美事?”人们大都列出一张清单:权力、美貌、健康、才华、爱情、财富……心理专家摇摇头,开出一剂“良药”——保持心灵的宁静,并叮嘱道:“没有它,上述种种会给你带来极大的痛苦!”
当今社会压力重,诱惑多,人需要修养,需要宁静,心是最大的净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会终日为生计奔忙,加重生命的负担,加速心灵的浮躁,终使自己心力交瘁、迷惘躁动,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俗话说,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检查一下生活,相信会发现许多例证:没有恋人想恋人,结婚以后吵闹甚至要离婚;没有子女想子女,有了子女累老人;没有权力想权力,有了权力宠辱皆惊;没有钱想钱,钱多了又担心……这样下去,何来安然可言?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有一次,他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点明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哲理。也就是说,心静,周围乱也变静;心乱,周围静也乱。
世闻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籁俱寂,幽然而静美;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受到外部世界的冲击,若想做智慧之人,过行云流水的生活,就要使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从而不向外追逐。心静是心安的起点,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天,天气酷热,唐朝诗人白居易前往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地坐着。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白居易深受触动,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让自己的心静一点,再静一点,留给自己一方安宁的晴空,留给自己一隅思索的空间,最容易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让自己释放和释然,让自己成熟和理智。这种精神修养与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有着绝对关联,它无法馈赠和积存,只有靠个人修养与定力去体会。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不造作、不染纤尘,只是被无明的烦恼障蔽后才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因此,我们需要时常进行自我净化,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对色身起执着?是不是固执己见?如此慢慢摆脱我们身心错误的妄执和贪恋,把内心的世界清净,化烦恼为菩提。
有一个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每天都从自家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遇到了一位禅师,禅师欣慰地说:“你每天都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问道:“的确,我每天前来寺院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是奇怪的是,我一回到家,心就烦乱了,请问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世事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你每日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会有一些常识。那么,我想请问,花朵如何保持新鲜呢?”禅师反问道。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啊,”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谢!”
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心静一点,不断地忏悔和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不停地净化身心,我们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心静,是生活的一种思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是安心的必要智慧。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一分钟是清静的、清闲的,曾几何时我们感叹: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难得有几天清静的日子。如此看来,保持一颗净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外界多么繁乱,内心依旧清净安详、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
每天为自己留出十分钟来安静一下,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用智慧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在宁静中深思和检讨自己,这个时间我们能够承受得起,也能够消受得起。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将唤醒内心的纯净与宁和,如清淡出尘的莲花一样,淡然绽放,散发出生命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