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辅导班能代替学校老师讲课吗?
学校,是一个教我们基础知识的地方,即使很简单的内容,也能在帮助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专心上课是学的基本。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学校和课堂的讲授为中心展开的,上课认真听讲1小时,要比自己学习2小时效果更好。上课的时候,除了老师说的话,老师的表情和眼神也不能放过。必须在上课时间里,充分理解老师讲解的所有内容。
如果觉得在课外辅导班里都已经学过,上课就不需要再认真听讲,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一堂课没上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用更多的时间来补救。有些女孩,在低年级的时候成绩很好,可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却越来越差,这时候,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认真上课了。
低年级的时候,因为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就算不好好上课,后果也不会很严重,而升入高年级后就不同了。如果以前没有好好上课,那么从现在开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吧。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要忽视任何一节课,只有这样。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顺畅。
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吗?
显然,一般你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差别比较大的项目包括听讲、作业练习、考试等。学生中表示喜欢这些学习方式的人很少,然而认为这些方式最有效的人为数并不少。可以看出,认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目前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同时也是应付考试的主要学习途径。看来,考试不仅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影响着对学习方式的感受和评价。
无论生活常识或心理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过来,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的结果——让孩子们学会终身学习。为此,要让自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并体会到所有学习方式都是有用的。
学生喜欢但认为效果不大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读课外书。虽然学生喜欢这种方式,但是也许由于学校不鼓励读课外书,或者考试很少涉及课外书的内容,于是,很少有学生认为读课外书有用。实际上根据调查,97%学生认为阅读课外书是知识的直接来源之一,阅读课外书不仅不会影响课堂学习,而且能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众所周知,书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人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开阔眼界。
必须这样学习吗?
1.学习时必须有一个规矩的坐姿吗?
摇晃身体或者和着音乐的拍子看书,阅读的内容会更清晰地进人大脑。
学习时,不必费劲地摆一个规矩的姿势,还要适当活动身体。
2.学习时不能嚼口香糖吗?
有实验证明:嚼口香糖,可以提高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大脑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和嘴巴一起运动。所以,学习时,越是嚼口香糖,记忆力越好。
3.学习时间越长越好吗?
大脑很容易疲倦,连续学习一个科目20分钟以上,效果适得其反。20分钟后换一个科目,或者做点别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解除大脑疲劳。如果大脑过于疲劳,不管学习时间多长,都没有效果。记住,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
4.考试前,要花很多时间复习吗?
过多地复习考试内容,效果反而不好。这会使身体和大脑感到疲倦,原先脑子里整理好的内容,也会变得一团糟。复习时,对于要学的内容,要有明确的目标。
5.无条件的大量学习有用吗?
整理笔记、做习题集、背参考书这些事情,做得越多,帮助反而越小。
应该先明确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儿,再结合笔记、习题集和课本学习。
6.好奇心重会影响学习吗?
好奇心可以无限地展开我们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如果能把平时点滴获得的知识与各个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将会大有裨益。知道的东西越多,大脑里可以产生的联想就越多。
7.学过的内容要反复复习、甚至全部背下来吗?
无条件地重复学过的内容,是一种最糟糕的学习方法。重复的复习,以至于背诵下来,虽然可以把已经懂得的知识更明确地记住,但也会漏掉那些还不太明白的内容。学习时,应该更多地注意不懂的部分。单独学习这些内容,直到完全搞懂为止。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秘诀。
为什么不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同一个科目?
你了解你的大脑吗?大脑和我们的身体一样,需要休息。因此,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长时间学习一个内容,会使大脑极度劳累,当然,不同的人,在时间长短上也是不一样的。大脑其实是很聪明的.,它感到疲倦,就向身体发出信号。身体接到信号,就感到劳累和不适。我们马上就知道,该休息一下了。如果压制这种疲劳的信号,神经会变得迟钝,身体也会出现各种错误。
西方的医学家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验:让几个人连续不休息地阅读一本很厚的书,然后检查他们记住了多少。大部分人可以准确地记住前十页左右的内容,而最后十页写了些什么,他们完全没有记住,即使觉得自己记住了,回答也完全不相干。这说明什么呢?很简单,我们的大脑需要休息。
我们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好像左手和右手一样。左脑擅长说、听、计算,它负责英语、数学、自然、政治等科目。右脑能欣赏音乐和图画,负责美术、音乐等科目。在很多人的学习计划中,一连几小时学习一个科目。实际上,这是一种效果最差、很容易导致疲劳的学习方法。连续学习一个科目,我们的大脑很容易疲劳,知识就不再进到脑子里。比如说,学习20分钟数学后.就应该用20分钟学别的内容。可以听听音乐、弹弹钢琴,使左脑和右脑的活动均衡。
大家可以想想平时流着汗踢足球的场面。踢足球时,是不是踢一会儿,就要跑到树荫下坐着、喝点水、休息一下、擦擦额头上的汗、调节一下呼吸、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然后是不是觉得浑身又充满力量了?学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学习20分钟以后,最好就休息10分钟。或者也可以通过做别的事情来消除紧张感。当然这个20分钟并不是分毫不差,当觉得学习内容已经不再往脑子里去的时候,最好就该休息一下子。而如果不给大脑休息的时间,大脑感到疲倦以后,会停止所有的活动。所以有时候,即使连续几个小时学习,脑子里也不会留下什么东西。
女孩天生就学不好数学吗?
请你在头脑中想象一个数学高手的形象:大步地走到课堂前,轻松地解答着问题,注定成为将来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或是工程师。那个形象是女孩的概率很小吧,而且考虑到能拿到理科专业的第一名的也几乎没有女孩,你的记忆很可能是准确的。
对男性女孩之间这种差异的解释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论战。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认为男性之所以在数学相关领域中做得更好是因为天生就拥有这方面的才能,而由于这种观点广受争议,他也因此而引咎辞职。这场争论的另一方则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为代表,她认为是由于社会因素导致了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最高层中缺乏女孩。
男孩比女孩更擅长数学,不是吗?无论你站在哪一边,都面对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在数学成就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差异,并且需要对其做出解释。
调查表明,家长和老师基本上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事实上,一份对于20世纪90年代公布的研究也提供了证据:在综合问题的解答上,男性比女孩有显著的优势,尤其在高分领域。批评人士认为,这种研究结论存在的问题是信念可以反作用于成绩。如果身为女孩的你认同了这个刻板印象,即女孩是不大擅长数学的,那将会直接导致你的数学成绩无法提升。而当这个信念在女孩中广泛传播,便会对整体的成绩产生影响。
很多人提出,男孩和女孩的数学水平在平均值上相差不多,然而那些即将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工程师的个别人士,绝不会只处于平均水平。
他们认为,处于数学能力正态分布曲线极端值的那些有天赋的个体,多数是男性。男性也确实主导了以优秀的数学能力为基础的领域,因此不得不考虑男性拥有非同一般的数学天赋。
数学能力的一个不同在于,它需要更多的后天努力而不是先天条件。最近关于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文献中,美国心理学会发现在数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成就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包括生物学限制、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制度。而生物学因素是最复杂的,要想搞明白是极其困难的。
尽管这些研究已经为挑战刻板印象开辟了道路,然而直到女孩相信了她们的能力我们才能亲眼目睹情况的改变。谁知道呢,可能在几代人之后,我们会发现女孩物理学家跟男性一样多。
怎样让自己喜欢上所有的科目?
其实,学习都是从生活中的好奇产生的。正是一个“为什么”,开始了世界上所有的学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相信,有一个答案可以回答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而寻找这个答案的方法就是所有的学习。
在古代西方,有很多研究宗教的学者,他们为了找到柏拉图所说的答案,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他们找到的答案,自然就是寻找神的真理。他们努力进行各种学习,希望够找到神的真理。于是,他们通过关于宇宙研究的“天文学”,试图通过明确的答案理解世界的“数学”,通过声音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音乐”,通过数理研究空间的“几何学”等,想要找到这个答案。可是,为了表现出这样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还需要三个学科的学习。那就是为了判断而研究规则的“逻辑学”,研究语言规则的“语法”,以及通过讨论找到真理的“辩证法”。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调整,就变成了今天大家在学校里所学习的科目。因此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所有科目都来源于一个学习内容。宗教学者们本来是为了找寻神的真理,而最后却变成了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人们在怎样生活。
儿歌和童谣就是用文字或音乐表现着这世界的美丽。美术则是用各种颜料展现对世界的感觉。语文或者英语,以及其他的各种外语,是在用文字和语言传递这个世界的信息,写作业就是为了说明。科学和数字是通过说明让我们更容易了解世上的各种原理。有一些同学熟练掌握英语和语文,却非常不喜欢数学和科学。这些同学无论怎么学数学,却完全找不到任何兴趣,而且考试成绩也一团糟。可其实,数学并不仅仅是由数字和计算组成的,它基中也蕴涵了很多的原理,知道了这些,就会慢慢对数学和科学感兴趣了。
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所以,所有的科目就是我们探索世界的目的。
考试成功有什么秘诀?
1.面临考试要消除紧张心理,树立信心
考试紧张是很多同学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紧张心理不是先天生就,而是后天形成的。形成紧张心理的原因大致有四种:①对考试期望过大,怕达不到目标而辜负父母的期望,影响自己的前途;②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一种必胜的信念;③自尊心过强,担心一旦考得不好会受到别人讥笑;④对考试准备不足,还存在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由于这些原因,有人就会在考试时产生紧张心理,其表现为心跳加快,身体不适;思维出现障碍,有些平时熟记了的知识一下子想不起来,甚至脑子里一片空白;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头晕、出汗、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既然紧张是由于上述原因而引起的一种后天形成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消除这种心理状态,做到考试时心静如水,即使偶尔有些许紧张,也似微风拂过水面而起的涟漪,片刻又会重归于平静。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奏效。
首先要正视自己,对自己的能量有个正确的估计,不要期望过高。自己只能达到80分,就不要奢望100分,只要努力了,没有令人遗憾之处,家长不会责怪,别人也不会讥讽。自己心安理得,当然就不会紧张了。
其次是要树立信心。凡事如果你想到一定能成功,就十之八九会成功,因为你会为成功而努力奋斗;反之,一开始你就想到这事成功不了,失去了信心,就不会去奋斗、去争取了,那就必败无疑。信心足了,精神抖擞,前面的胜利在向你招手,你就能进入最佳状态,发挥出最高水平,自然就消除了紧张心理。
第三是要认真作好考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扎扎实实地复习,牢固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近几年,中考题目都不难,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临考时认真而细心的答题,就能获得好成绩。面临考试,成竹在胸,哪里还会紧张呢?
第四是要掌握考试的技巧。拿到试卷,先看一遍,哪些题目容易,哪些题目较难,心中有底。先拣容易的做,能得的分一分不失,然后再做难的。
这时,心里没有了其他负担,能多得一分都可以算是额外的收获。心情舒畅,精力集中,往往能收到意想有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