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成长手册——学习篇
48965600000033

第33章 如何进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老师为了上好一堂课,要花大量精力做充分准备,教室里常充满求知、探索的氛围,课堂上每一步教学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以讲,教室里的教学活动是其他形式难以代替的,因此要珍惜课堂上的每一秒钟而争取更多的收获。在前面我们强调了预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听课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广义地说,听课包括两部分,即课前两分钟准备(许多学校都打上课预备铃)和课堂上的45分钟。

1.两分钟准备应做四件事

(1)入室静坐,把思想回拢到学习上,使大脑学习机能区兴奋起来,开始思维启动,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有的同学忽视思维启动,下课时与同学嬉闹过度,听到上课铃才进教室,人坐在教室里,“心”却在操场上。老师一旦发问,他怎能回答得好呢?可不要小看思维启动这个环节,它占时间不多却是必不可少的。

(2)回忆上堂课老师讲的内容和重点,想想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和怎样回答。想到这些,无论答问还是听课,马上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进入“学习角色”。老师提问,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问题回答得好对提高听课效果作用很大。

(3)回忆在预习中发现的不理解的问题(应当在预习时记在本子上),准备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讲课,这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前提。

(4)检查学习用具、教科书、笔记本、工具书是否备齐,争取不在这方面浪费1秒钟。

2.充分利用课堂2700秒钟,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听课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既要观察、记忆、理解、做笔记、解惑、想象、实践,又要排除干扰、控制自己,克服困难、保持热情。在诸多活动中,有七件事是必须要做到的。

(1)验证预习中自己确定的重点与老师所讲的重点是否一致。老师讲课,都有重点,必须抓准。如果一致,说明预习时抓住了重点,今后预习要继续深化,扩大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深度。如不一致,要找出自己理解不深刻和发生偏差的原因,听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注意弄懂老师为什么抓这个重点和理解老现揭示的规律。

有一位同学很善于总结经验,他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曾做过这样的总结:“一是全神贯注听好老师讲解、提问、指导、讲评的全过程,从中抓主要内容。二是看老师的板书,重点知识都写在黑板的重要位置上,教师往往还用彩色粉笔标出来;三是听老师的讲解语调和看表情,讲到重点知识时老师在下课前做的小结,小结一般是对重点知识加以概括。”如果我们能像这位同学那样动脑筋去听课,何愁抓不准重点!

(2)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听课不仅要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剖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老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对条件的分析、如何找线索,学习老师逻辑推理的思路、步骤和层次。思路灵活,推理严谨,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多了、科学了。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件实事,从中可以体会到“思路”在学习中的魅力。一次,北京人大附中的柯景龙老师向初一(7)班提出了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智力测验题:“有27枚硬币,外形完全相同,其中有一枚假币稍轻一些。问用天平至少要称几次才能找出这枚假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全班同学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柯老师对几位同学的答案都不满意,用探询的目光扫视班里各个角落,突然,柯老师发现一位叫陆昱的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着,他明亮的双眸中闪现出自信和跃跃欲试的目光。柯老师马上意识到,陆昱可能想出了最好的解题方法,于是就请他站起来做了回答。他说:“先把硬币分成三堆。第一次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堆,就可知假币在哪9个之中。第二次在天平两边各放3个,又可知假币在哪3个之中。最后天平两边各放1个,就能确定哪个是假币了。”陆昱同学答得从容不迫,言简意赅,法妙众人,语惊四座。他思路科学,逻辑性强,显示出极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有30多年执教经验的柯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多么可爱的一棵幼苗啊!”

就是这位陆昱同学,在全国第一届“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他战胜全国众多选手而荣登榜首。13岁少年能最获此殊荣,是确有缘由的。

陆昱同学的优点很多,主要的优点是学习刻若、好奇心强和注意研究学习方法,其中,他特别擅长找到最科学的思路。陆昱的方法第一次就淘汰了18枚硬币,第二次淘汰了6枚硬币,这比一般方法科学多了。

(3)努力发现问题。听课时不能被动地接受,而要主动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解释?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已知条件都找到了吗?老师的方法是最科学的吗?换个说法不行吗?我到底错在哪里?”这类问题都能启发思考和深化理解。再如,下课之前可问自己:“老师的开场白交代了什么教学目的?我都达到了吗?老师做的小结我记往了吗?”这样一问,学习便自然深化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避而不问必留下后患而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有的同学不会提问,因为不知道问什么,这是由于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和没有预习造成的,听课困难当然便无从问起。提问,是对智力的“自我开始”,是让大脑做“健美操”,是深入听课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提问,也是对老师的尊敬和帮助,因为努力钻研问题即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回报,是向老师反馈自己接受知识情况的真实信息,可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使老师把课讲得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学生的需要。既然提问对师生双方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大胆、积极地提问呢?

提问,可从小问题开始,不要怕人笑话,可由浅入深,经老师启迪帮助逐渐就会入门,并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学会提问,就会感到学习很有趣。一旦把问题解决了,就会产生满足感,学习信心可大增。有些问题课堂上解决不了,可留在课后继续思考,可与同学讨论、争辩,或向老师请教,绝不要把问题积压起来。有的优秀同学还专门建立了一个《问题和收获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这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提问题的重要性,我们还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再加以分析,以加深理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些思维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去思考和研究,才能找出规律和答案,才有发明和创造。当年的爱迪生老追着老师问:“1+1为什么等于2?”牛顿也曾坐在树下自问:“苹果为何往地上掉?”瓦特曾思考过:“壶盖为何被(水蒸气)顶起来?”伽利略也问过:“教堂天棚上的吊灯左右摇摆为什么等时?”马克思曾经问过:“工人阶级为何受剥削?”……他们的这些问题,不都为人类的进步带来了伟大的发明创造或是提示了真理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吗?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小同学问老师:“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问题提得多么精彩,问得老师都难以解答。读书就是要问,只学不问是被动态度,很难有大的进步。换个角度说:你不问老师、同学,将来别人(如老师出的考试题)问你,你又该怎么办?能够回避吗?一位科学家说过:“问题是个‘钩子’,它能钩住许多知识。”

希望大家把“问题”当成动力,当成攀登科学高峰的台价,现在“每事必问”,将来必然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一定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取胜。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巩固70%以上的知识。人在学习时,大脑的4个机能区及其相应的学习器官眼、耳、口、手相互配合、协调,大脑就能高度兴奋,理解和记忆能力大为增强,所学的知识必然能留下深刻印象;加之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要巩固70%以上的所学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在学“鳞次栉比”这一成语时,就应看清“鳞”“栉”是怎样写的,并读对字音、弄懂成语的含义,把难字写几遍,再结合课文、例句进一步理解含义。用这种学习法,就一定能把成语掌握好。

在课堂上,有许多巩固知识的机会,关键是自己会不会去利用和把握这个机会。首先是在预习时对重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上课后再听讲、看板书、演示要举例、解题,还要做课堂练习,为同学们订正错误,向同学提问,组识讨论,还会留些时间让同学们自行消化,下课前还要做小结……可以说,课堂上巩固知识的机会随时都有。

能否掌握70%以上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怎样要求自己。只要向自己提出具体的记忆目标并全力以赴,总会完成任务!如果放松自己,再低的任务恐怕也难以完成。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具体指标严格训练学生,经过努力,平均每人可在10分钟内背出200字以上的课文,其效率很高。还有一位英语老师,长期严格训练他的学生,高中时每堂课每人能记住60个英语单词,这也是科学记忆的自然结果。必须强调的是,当堂巩固住的知识还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课后有计划地按“先密后疏”的节奏进行复习巩固。

(5)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教学的任务是多重性的,其中包括向同学们传授学习方法。教师常有针对性地介绍学习方法,有时又寓学法于讲解、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解题之中,潜移默化地“授人以法”。作为学生,一定要有意识地捕捉这些解题、分析教材、记笔记、总结、系统归类、对比、演示、变式等技巧。例如:初中几何老师在解“求证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垂直底边”这一题目时,可采用多种定理找出五六种解法,这样无形中就传授了“思维发散”的方法;英语老师为帮助同学们记忆知识,常常分析词的构成,如动词构成名词、形容词的规律,常常讲动词8种常用时态的基本用法,这样就传授了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语文老师为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必然会指导学生观察、理解生活,这样就培养了观察事物特征和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物理老师要教学生理解种种物理现象和变化,一定要教会同学透过表面现象认识物质运动的规律;政治和历史老师则可通过一些事件认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样便培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凡此种种,教师都会给同学们以科学思维方法的影响。作为学生,应当在听课时把这些感受、收获记录下来,使自己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猎枪”,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能力。

(6)做好听课笔记。刚入初中的同学很不习惯记笔记。在小学时,老师一般停下讲课、留出时间让学生抄笔记;而在中学,老师讲的内容多,没有时间专门停下来让大家记笔记。这样,记笔记就有困难了。作为初中生,应逐步学会边听边记,边听边画(在书上画出要点),可记在笔记本上,也可记在书上。只要努力锻炼,经过一两个月的练习,相信人人都能记好笔记。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多,必须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好笔记,以巩固听课的效果。做笔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记好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不同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语文、生物、史地可随听随记。老师讲课时一般都写较为系统的提纲,这些内容一般都应记下来。数、理、化课程,要把老师强调的重点、例题、定理、法则记下来。特别是要记下规律性的结论和老师的思路。老师补充的重要内容也要记下来。做笔记要有选择,通过锻炼逐渐就能学会把握重点,切不可因笔记过多而妨碍听讲和思考。速度跟不上时可只记大意,课后再补。还要练习写字速度,每分钟能抄写35个字就很好了。

其二,用各种符号标出重点和难点,以引起注意。有位学生用红笔画出历史年代、重要定理……用蓝笔画出历史事件、重要结论,用黑笔标出容易混淆的定律、法则、语法、词语……这样的画法,既分门别类又突出重点,可谓一举两得,比泛泛一画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可创造自己特用的符号表示固定的含义,既能提高笔记速度,又能准确表达含义。

其三,记下当时听课的感受和问题,听课时信息甚多,有时一些联想、疑问、灵感会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如不马上记下来,课后可能就无法忆及,因此要快速记下当时的思维火花和感受。可记得快一些,必要时记下“关键词”即可。听课时一个思维火花也许会引出一篇好作文,常使课后的钻研获得许多情趣。

记笔记时,要在本子的一边留出一部分空余地方,以备以后补充和扩展笔记的内容。这个方法到大学学习时是必不可少的。

(7)秒秒必争,追求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听课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在听课之中,“秒秒必争”又是个核心问题,必须力争做到。那么怎样才能秒秒必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

同学们学习,要靠智力因素的相互配合和促进,即靠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和学习动机、愿望、热情、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相互配合和促进。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学习效果+智力因素乘非智力因素。上述两种因素必须协同发展,否则学习效果必然逊色。现就以上观点为基础,介绍几种“秒秒必争”的方法。

第一,要在单位时间内为完成自定的任务而奋斗。上小学时,同学们习惯于等着老师布置任务,老师叫干什么就做什么,自己还不会提出学习任务。这种心理状态,完全不符合中学的学习要求。作为中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内容,要学会自己主动确定学习任务,这样才会跟上班,才能提高效率。效率问题的核心,是单位时间所做“功”的数量和质量。要“秒秒必争”地提高效率,就要善于随时向自己提出奋斗目标,培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拼搏精神。例如,学习英语主要靠实践,要多读、多说、多译。课堂上时间有限,中学班级人数又多,不可能每人每堂课都有公开实践的机会,那怎么办呢?可以见缝插针,自定任务。在老师读、讲、说的时候,自己可默默地跟着读,模仿老师的语音和语调。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自己也默默地答。这样,就增加了动口的机会,充分利用了每一秒钟。再如,老师板书单词、句式时,自己可以利用这几十秒钟练习拼读和书写。老师对“主语”提问,自己便可以问:“如果对‘谓语’‘状语’‘宾主’‘定语’,又该怎么提问提呢?”只要有“秒秒必争”的精神,随时随地都有实践的机会。

第二,努力提高学习的反应速度。研究表明,人脑只被利用了10%~20%,潜力极大。如果用“限时”“定量”严格要求自己,大脑一定可以极大地提高反应速度。大脑的活动规律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一位老师对他所教班上的学生进行训练,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速读速度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了600字以上。实践证明,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并永不满足,大脑的反应速度一定会不断提高,青少年尤其如此。

第三,积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要发挥潜能、提高效率,必须培养注意的集中和稳定,将全部精力投放到听课和学习之上。为此,就需要有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的,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去完成,这样容易使精力集中。另外,还要善于控制自己,排除干扰(噪声、疲劳、不必要的联想等因素),保证听课不走神,一旦走神马上批评自己。长此以往,一定能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四,要善于储存精力。“秒秒必争”需要充沛的精力做后盾,这就需要提高休息效果,这一点常被同学们忽视。许多人都认为,谁不会休息呢?是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高效地休息——即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很好的休息效果。有的同学课后不休息,想抓紧时间做作业,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长此以往便会严重影响听课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的休息呢?课间、饭后要充分放松休息,眼保健操、课间操应认真做,要参加些体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这些活动是对大脑最好的保养,同时也可为大脑储存精力。不会高效休息的人,难以持久地提高效率。

“秒秒必争”这一观点,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它与学习动机和毅力甚至与同学们的学习观和人生观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设想,一堂课2700秒钟,秒秒必争地追求效率,一堂课收获会如何?扩而大之,一天、一月、一年、一生都去追求效率,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凡时刻拼搏的人,必定能尽自己之力能为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正是我们国家所要培养的人才,是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