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印象”有许多主观喜好的成分,有些所谓“缘分”的因素,往往难以纠偏,那么“最后印象”则有许多发挥的余地。
假如,你无法使“第一印象”成为美好的记忆,应该考虑“最后印象”的“辐射效应”了。
有哪些具体的方法,使“最后印象”像“第一印象”一样令人难以忘怀,从而弥补“第一印象”不到位的缺憾呢?
1.情真意切的留言。人与人之间会有摩擦,也许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导致了一生的误会。双方如果处在这种“疙瘩”状态之中,很难想象“第一印象”会是美好的。
小强和小挺,同窗四年,彼此都很要强,一个担任团支部书记,一个担任学生会部长。也许是年轻人特有的傲气,双方在班级工作上常常发生不愉快,说不上互相拆台,但至少也是磕磕碰碰,在即将分手的时候,他俩都想留给对方一个良好的“最后印象”,彼此不约而同,在交换“赠言簿”时,互相留下了一番真心话。
小强写道:“有道是不打不成交,应该说这四年你用别致的方法促使我不断奋发上进,到今天我才感到你才是一个挚友,过去如有不周之处,就让我在这里道个歉。”
而小挺则这样写道:“彩虹在雨后,友谊在别后。大海掀起浪花总比死水一潭好。假如我们还有缘的话,就在以后的岁月中共谱友谊之曲吧。”
双方在交换赠言簿时,已把各自的“最后印象”留给了对方,在最后离别之际,两人已和好如初了。
如果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理想的话,那么抓住“最后印象”是重要的。它可以消除误会,使“第一印象”产生的裂缝得到弥补。以“最后印象”补偿“第一印象”不足时,要注意表现真诚。
2.一件珍贵的礼物:以言传情是一种,同样以物传情也是使“最后印象”加深的方法,因为,随着时过境迁,当事人一睹过去别人送的礼物,总能撩起一段回忆。
在最后印象中,如有一些礼物渗透在其中,每每总有让人感怀的味道。当然礼物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让对方体味出你的一片真心。
3.感人肺腑的书信。男孩对自己留给别人是什么样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是比较敏感的。但是由于“第一印象”并非完全准确,这时,抓住最后印象这根“救命稻草”也许会从“疑无路”中走向“又一村”。
伟实在激起不了明的好感,尽管伟学习成绩不错,明由于对伟“第一印象”平平,说不上有多少好感,交往了几次,已显得“不耐烦”了。
伟对双方交往的结局想得很理智,并不想勉强明,但觉得让一个没有了解自己的人带着误会而去有些不安与不平。于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封信递给了明。他想,要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平庸之人。
明对伟“最后时刻”的坦荡表现出乎意料之外,回到家,马上展开信纸,细心地看了起来,读着读着,深深被伟的才思所吸引。
人与人交往,到了最后时刻,倘若能拿出一些别致的“绝招”,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一幅画、一件工艺品、一件小玩意儿甚至一句俏皮话,都会永恒地留下。
要使“最后印象”产生良好的效应,在实际运用中,还得注意几点:
首先,要恰如其分,不必为过分追求“最后印象”而失真。印象这个东西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如愿的,如果做作或刻意,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一位男孩话别一位好友,为了表现所谓的大方,给好友留下慷慨的样子,叫了许多菜,以为菜越多越有派头,结果非但不能引起对方好感,相反给人留下挥霍浪费的“最后印象”。
其次,要有所选择,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在感情处理上,不能光顾自己愿望而忽视对方的接受可能。对不同的事或不同的人,要根据情况选择优化的方式,而不能一味牵强附会。
最后,要表现自然,不能光顾留给人家“最后印象”而采取并不妥当的做法。因为做法不妥预示着结果并不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