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144

第144章 超智超勇、胡琏病逝、

胡琏戎马一生,血雨腥风,福大命大,屡次死里逃生,晚年回归平静.爱好文学和历史,潜心苦读古籍,研修历史。胡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史中自有练兵治军之道”。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注重“以史为鉴,匡正谬弊,归本人心”。他以68岁的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在台大注册,进入台大历史研究所,专门选修了宋史和现代史。胡琏对宋史怀有强烈的兴趣,在台大3年间除了因病住院请假的时间,竟然从未缺过一次课。

胡琏晚年还撰写了回忆录,如《古宁头作战经过》、《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和《越南见闻》等书,回忆了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又有了“儒将”之谓。临近毕业,他选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宋太祖的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大纲已初步拟好,并准备写5万字,但未能写完。

1977年6月22日,天色阴沉,台北一家寓所中,一个瘦弱的老人倚在床上,表情痛苦,喘息不止。房间的空气有点窒息,老人奋力咳了一下,手抖了抖,却没抬起来。一直守在床边的中年男人似乎从老父的眼神里读懂了什么,急忙起身捧来一红木盒子放在老父手里,老人颤手抚摸着盒子,眼睛忽然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中年男人在老人的示意下打开盒子,里面是一片片生了锈的小铁片,老人看着盒子,这些都是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的铁片,不禁百感交集,一生戎马生涯,往事历历在目,眼眶里早已满是泪水,哆嗦着嘴,似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然而终于暗淡了下来,痛苦地闭上眼睛,一声长叹”’

胡琏之子胡之光说:“家父在台湾著书立说,史料存世不少,其间就是不提双堆集

“土木”指的是陈诚赖以起家的11师、18军,进而形容陈诚系统:“一粟”指的就是粟裕了。

张灵甫的部下曾经说过:“如果解放军打掉74师,就是打到南京也没有挡。”不料,一语成谶。粟裕指挥解放军华野大军,在孟良崮歼灭张灵甫的74师两年多以后,这句话在渡江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应验了。

总结孟良崮的战败乃至在大陆战败的历次检讨会上,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将领们多数互相推诿,始终不得要领。倒是和粟裕打了几次交道,一向以悍勇著称的这位国民党军名将胡琏,在他行将就木之际说出了这句真话:“土木不如一粟!”

实际上,胡琏之前就对解放军何以能够击溃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的原因做了详尽的分析。胡琏说:“解放军人民战争最为精华的所在,就是在正规军进入之前先建立解放区。”他说这点是最值得国民党总结和学习的地方。胡琏继而阐述道:“解放军采取节节败退的方式引诱政府军进入其控制的解放区,在其军队与人民所结成的罗网之中,政府军情报不灵、补给路断,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于不利的天气、地形情况下包围政府军,再加上阻断援军、打断后路,政府军就如秋蝉一般,不能自拔,最后在网上被解放军吞入口中。以后****越来越大,罗网越结越广,终于让政府军在战斗力上失去了平衡,全被吞噬。”

不仅仅是一场孟良崮战役,就是在以后的其他较量中,国民党军何尝不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的呢?

就在那一天,老人带着遗憾,带着一名将军对曾经战败的遗憾,溘然而去,终年70岁。

也就在同一天。台北官邸,蒋经国正在伏案办公,这位矮胖的老人,似乎有无穷的精力,自从两年前父亲蒋介石去世后,他似乎就没有停下来过,他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不敢停下来,压在他肩上的担子,重得让谁也停不下脚步。

秘书几乎是跑了进来,尽管脚步很轻,喘着气,说:

“胡琏将军,病逝了。”

“你说什么?”蒋经国手中的笔抖了一下,抬起头。

“胡琏将军,病逝了。”秘书重复了一遍。

蒋经国脸色凝重,半晌,才说道:“超智超勇,超智超勇,胡老头,你无愧党国名将啊。”

几天后,金门,一架美式战斗机在金门军用机场缓缓降落,一个中年男人捧着一个盒子走出机舱,走下舷梯。

此时,机场跑道边上一排排士兵已经列队等候多时,他们的目光一直在搜寻着来自台湾的天空方向,那是一个晴朗的拂晓,海上的红日正呼之欲出,无疑,这是一道诱人的风景。然而没有人注意这道风景,尽管这道风景就在眼皮底下,没有人抱怨,甚至没有一声咳嗽,所有人的眼光都注视着一个点——那个中年男人捧在胸前的盒子。

军乐声起。那声音是低沉的,和着海风呜呜作响,竞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壮。那轮红日也一跃而出,水天一色,遍是红霞。

“欢迎胡司令归来!”领头的军官忽然向那盒子敬了一个军礼。

“欢迎胡司令归来!”士兵齐声呐喊,声震云霄,整个海岛也似乎晃动了起来。

“予尸化灰,海葬大小金门间,魂依莒光楼”。这是胡琏的遗嘱。当盒子打开,飞灰飘落大海时,一代名将的传奇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