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103

第103章 《大势中原》:

《大势中原》:

河南礼山黄陂站。1947年12月12日。

细雨夹着雪花霏霏飘落。

刘伯承和邓小平顶着雨雪,并肩走在泥泞的山道上。警卫员牵着他们的坐骑跟在后面,默默无语。

要分手了。

面对敌人33个旅的重兵“清剿”,按照一般兵法,似乎应该集中兵力歼敌一部,而后各个歼灭;或以主力跳到外线,避其锋芒,进而由侧背打击敌人。但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又一次不同凡响。

他们根据大别山区地域广阔,白崇禧调集大批部队实施向心“围剿”诸特点,提出不法先人之法的战法,即采用“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的部署,将部队适时进行再分遣。于月初派刚刚抵达大别山的第10、12纵队分别西越平汉路,开辟江汉、桐柏根据地,连同已经建立的皖西、鄂豫军区,扩大我军势力范围。而后,又将野战军指挥部一分为二——“后指”率第1纵队北渡淮河,合同陈粟、陈谢牵制敌人,开辟中原战场;“前指”则率第2、3、6纵队留在大别山区,寻机歼敌,巩固根据地。

刘伯承要留下来。

邓小平说:“‘后指’移向淮西,有利于指挥全局作战;‘前指’留在大别山与敌周旋,能多拖住一些敌人,拖得时间长一些,包袱背得重一些,也有利于全局的展开,虽然艰苦,但就两副担子来讲哪个也不轻。更何况,我的年纪到底比你轻,身体也好,适合留在大别山。你到淮西指挥全局,这也是从实际出发嘛。”

刘伯承不再坚持,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行至岔路口,刘邓依依惜别。在携手共伴的征途上,他们从没有这样即将长时间分别。

刘伯承站下:“邓政委,千里送行,终有一别。再送,就要送过淮河了。”

邓小平点点头,转过身去对张际春说:“照顾好司令员,你要多操劳。”

张际春:“放心。”

邓小平:“警卫部队差不多都留下了,让1纵派部队确保刘司令员的安全。”

张际春:“好!”

邓小平前走几步、向警卫分队嘱咐。

刘伯承转向李先念:“请协助好邓政委指挥部队。”

李先念:“一定!”

刘伯承又对李达:“还有,政委的安全,你要负全责;保卫警卫,你要过问。”

李达:“照办!”

又叮嘱:“政委有点什么,我拿你是问!”

李达点点头。

邓小平转回过来,与刘伯承握手:“就这样了。再见!”

“再见!”

邓小平与李先念、李达随部队离去了。

刘伯承、张际春久久仁立着。

邓小平已经走上山岭。

刘伯承依旧望着。

卫士长提醒刘伯承:“l号,2号走远了。”

刘伯承翻身上马,面对“后指”全体指战员:“形势严峻。万一被敌人冲散,各自去找邓政委集合。接头暗号——文殊寺!大家要记住,记牢!”

河南光山北向店。1947年12月13日。

连续一个昼夜的风雪行军,“后指”抵达距苏家河15里的殷家棚。

负责护卫工作的第20旅副旅长吴忠送来一张前方宿营图。杨国宇先把指挥部住的位置标出来,然后记下直属队住的位置。图上所示吴忠属下的团部、营部的宿营地将“后指”护卫得紧紧的。他把宿营图交给刘伯承审阅。

刘伯承看过说:“照图行事。”

有了宿营图,又有队伍护卫,杨国宇放心了。

夜幕中,有几个背卡宾枪的人插人队伍。

杨国宇问:“哪部队的?”

“18旅。”

刘伯承怀疑地间:“6纵队怎么到这里来了?”

“掉队了。”

天亮,大雾迷漫,直属队分头进入宿营地。

指挥部安在指定的何小碧村。杨国宇巡视一番,暗叹这地方选得太好了——村小人少树木多,四面环水,只有西边有架小木桥。

杨国宇转回时,卫士长康理还没有选好房间,困顿不堪的刘伯承已经躺在稻草堆上睡着了。杨国宇不忍心叫醒他,只是为他掖了掖搭在身上的薄被。

指挥室刚接通的电话铃响,杨国宇拿起话筒,脸色大变。电话是二局政委杨志宏打来的:“杨处长,情况不好,这一带有敌人!我们已抓到好几个背卡宾枪的。”

接着,“后指”政治部也来电话,报告发现敌人,已有零星枪声。

队列科科长张涛带着一个当地的老大爷闯进指挥室。

老人搓着双手,连声叹:“你们怎么住这里?这周围都是中央军!怎么住这里?”

杨国宇也慌了,立即跑出去推醒睡在草堆上的刘伯承。

刘伯承翻身坐起:“带我找那个老乡问问。”

杨国宇急语:“我已经问过了。”

“你问过是你的事,我问是我的责任!”

找到老人,刘伯承说:“您别急,慢慢说。您怎么知道这一带住的是中央军?”

老人说:“你们的部队不带锯子、斧头,驻在哪儿都不锯树。先前,李先念的部队在这一带活动,我从来没见过他们锯老百姓的树,用树枝把村子围起来。”

刘伯承又问:“他们穿的什么衣服?”

“同你们差不多,可比你们整齐些。”

杨国宇火烧眉毛,顾不得刘伯承会批评他,插嘴道:“莫问了嘛,我们部队从不锯树围鹿砦。”

刘伯承瞪了他一眼:“哪个讲的?杨勇的工兵部队就带有锯子、斧头。他们在平原作战,有时候也锯树围城。”

杨国宇知道辩也无用,赶紧催刘伯承上马,赶快脱离险境。

刘伯承反倒坐下了:“不要惊慌,赶快派人去找吴忠,先把敌人情况弄清。命令直属队,人不脱衣,马不卸鞍,原地待命!”

派出去找吴忠的参谋王文桢带着负伤的通信员回来了。他们按照宿营图直奔吴忠团部,不料那里已经驻了敌人,子弹打伤了通信员。

王文桢还在述说详情,四周突然枪声大作。康理手急眼快,牵过坐骑扶刘伯承上马。

刘伯承在马上递给杨国宇一个老旧的指南针,命令:“走180度方位,那边有桥。”

按照指南针指示的方位,部队向西,果然遇到了这一带唯一的木桥。

过了桥,险境略缓,杨国宇悬着的心才放下一些,不由得赞叹刘伯承的临危不乱和对驻地的了如指掌。

刘伯承跳下马:“张际春在哪儿?李雪峰在哪儿?二局现在什么地方?等不到他们,我是不走的。”

杨国宇又急了,但有前面的“教训”,脸上不敢上颜色,耐着性子—一回答。

“他们知不知道紧急集合点?”

“已经派人通知了。”

“中原局是哪个去的?”

“队列科长张涛,保证没问题。”

北面的机枪、大炮激烈起来,那种声势简直无法判断当面有多少敌人。杨国宇顾不得挨骂挨批评,和几个人一起硬把刘伯承架上马,扬鞭向集合点奔去。

刘伯承赶到时,“后指”政治部和直属各区队已经赶到集合点。刘伯承扯着马僵,逐一看望“后指”和中原局的领导同志。

部队在转移时抓到了俘虏,人数不少,一排排坐在地上。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刘伯承问。

“18旅的。”果然是与第6纵队部队相同的番号。

枪炮声愈来愈近,已经有流弹划过。雾很大,听枪声,第1纵队的主力已经与敌人接触上了。

刘伯承提出让张际春、李雪峰同他一道行动。杨国宇坚决不同意,李达早就叮嘱过他:不要几个首长集中在一起走,集中在一起住。刘伯承虽是野战军最高指挥官,但在战斗编组中,他是普通一员。重大行动他说了算,但在战斗编组中的具体行动,他要听杨国宇他们的。刘伯承很遵守纪律,听了解释,再未重提此事。

部队行进在迷雾中,空中传来机群轰轰的引擎声。敌人大概发现了刘邓指挥部的动向,空中地面一起席卷而来

厚厚的浓雾笼罩着天与地。

刘伯承骑在马上,哈哈笑道:“好雾!好雾!《西游记》写唐僧去西天取经,每遇绝境,常是天作大雾。今天又是大雾弥漫,敌人瞎追,飞机瞎飞,天助我也!”

大家都笑了。

刘伯承突然勒住马缰:“邓政委在哪里?”

杨国宇一愣,不知道是刘伯承仍不适应刘邓已经分开的现实,还是悬念已经分别的亲密战友。他被这深厚的情感所震撼。

杨国宇在和笔者谈起这段往事时,充满激情地说了一句大白话:“那是一对儿比亲兄弟还亲兄弟的亲兄弟!”他说起另外一件事情:侵华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邓小平离开129师师部到太岳检查工作,指挥陈赓部队反扫荡。在通过日军封锁线时,刘伯承一夜未睡,不是到作战室,就是到机要室,等陈赓的来电……

浓雾中的杨国宇不知道,此刻的邓小平也在万分焦急之中。听到北向店方向激烈的枪炮声,邓小平立即放下手里的早饭,命令第6纵队派出部队侦察、增援。

邓小平说:“无论如何要帮助‘后指’突围。实在不行,背也要把刘司令员背回来!”

吴忠率一队骑兵疾速而至,人和马全都湿漉漉的,从水里捞出一般。

吴忠一脸愧色:“司令员受惊了。2旅正在前面阻击。”

刘伯承似批评,又似玩笑,说:“吴忠呀,你这个李逵,把老娘背上山,好心去找水,却险些让老虎把老娘吃掉了……”

吴忠还要检查,刘伯承说:“不要检查喽。不期而遇,化险为夷。咱们赶快出发,突破敌人封锁。”

吴忠拦在马前:“不行。这里距2旅阻击阵地只有几百米,太危险!杨勇司令员建议您和‘野直’后移一下。”

刘伯承抓住马缰,口气十分坚决:“前方将士同命,我决不后退。你去告诉2旅,就说我在他们身后,刘伯承相信他们一定能守住阵地!”

第2旅第4团正在阻击敌人。他们的前面是经美国军事顾问团训练、全副美式装备、号称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第11师。他们的背后是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局领导机关。

杨勇的电话打到第4团指挥所:“晋士林,我的指挥所就在这里,距你们的前沿百十米,再稍后就是‘老头’(战时对刘伯承的保密代号),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你们要坚决守住阵地,不许后退一步。‘老头’说,他相信你们一定能守住!”

第2旅旅长戴润生打电话给晋士林:“晋团长,不管上来多少敌人,都要顶住,就是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

第2旅政委石新安对第4团政委布克下达指示:“今天的战斗非同寻常,要告诉全体指战员今天战斗的特殊意义!”

敌人又一次发起反扑。

战斗最前沿的3营无名高地上硝烟弥漫。

无名高地仓促构筑的工事大部被摧毁,3营各连伤亡惨重。10连连长李朝同中弹倒地,胸前的血流成了小河。12连连长身负重伤,昏迷过去。

阵地被敌突破。

两个连的指导员白玉、王福勤率领第二梯队投入战斗。20分钟后,夺回的阵地再一次被突破。

阵地被破,人心的防线没有垮,最后的预备队用上了。

敌人以一个团的兵力分数路梯队逐次冲击,猛烈的炮火几乎无目标地纵深滥炸,企图以优势兵力、火力阻拦增援反击。

预备队尽是卫生员、炊事员、通信员、司号员。他们用刺刀、手榴弹、铁铲、扁担、石块与敌展开白玛格斗。一时间,寒光闪闪,杀声震天。右胳膊打断了,就用左手甩手榴弹;双腿负伤了,就跪着射击;眼睛炸瞎了,摸着敌人就用牙咬……

阵地居然被这样的士兵重新夺回来。

下午3时,敌人又集中大量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和军官督战的威逼下,潮水一样涌向了营阵地。

形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旅长戴润生狠着心抓起通往第4团的电话:“晋士林同志,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我交给你的任务只有两个字——守住!不准后退一步。否则,按军法从事。要告诉全体指战员,现在离天黑只有三个小时。天一黑,就是我们的天下,胜利就是我们的了!”

l营、2营的电话通讯正常,唯有3营的线路被炸联系不上。晋士林派通信员传达命令。

炮火已经把3营副营长张申明的耳朵炸聋了。团部通信员一个接一个地上来,他模模糊糊听到的总是那几句:

“张营长,你不能退!”

“张营长,剩下一个人也要打!”

“张营长,守不住阵地,杀头!杀头!!”

这仗怎么打,阵地怎么守?500多人的一个营,只剩下不足百人。而冲上来的敌人却是整营、整团。张申明巡视着战士们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突然发现五个号兵都还活着,大叫:“好!”他招拢来全体指战员,吼得连他自己被炸聋的耳朵都听到了:

“我没有什么可动员的了。守住阵地可能是死,丢了阵地一样掉头!该死该活,家伙朝上,咱们都豁出去了!把武器清点、集中一下。等我命令,你们五个一起把号给我吹破天!”

号声响,石破天惊,杀声骤起,鬼神嚎泣。3营发起了最后的反冲锋……

阵地恢复了平静,天也黑下来。

北向店战斗从拂晓6时到晚上9时,打了15个小时,第4团顶住了敌人三个团的冲击,第2旅抵抗了敌人三个旅的数十次进攻。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第4、5、6团伤亡总计近千人。但赢得的胜利也是巨大的:毙伤号称“王牌”的国民党整编第11师官兵3000余人。更大意义还在于,保证了刘邓大军的战略再展开,保卫了刘伯承和“后指”以及中原局顺利到达淮西。

17日深夜,刘伯承率兵北渡淮河,开辟新的战略地区。

吴忠保护刘伯承

12月13日,当刘伯承率中原局机关、野战军后方指挥所开始向淮西地区转移时,一纵司令员杨勇将护送刘伯承和后方机关的重任交给了吴忠。在下达命令时,杨勇还指示吴忠,允许其就行军的重大问题,直接向刘司令员和张副政委汇报,接受他们的直接指挥。

吴忠回到旅部后立即主持召开党委会议,研究行动部署。随后,部队便按照预定部署,开始赶往第一个宿营地点北向店。行军途中,部队在北向店南口与一小股敌军遭遇,我军一个冲锋,打垮了敌军。稍后在打扫战场时。吴忠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经审讯,敌被俘军官供称,敌整编十一师部队已经开到了罗(山)宣(化店)公路的莽张店一带,并继续东进,计划宿营北向店。闻此消息,吴忠倍感震惊:假如这次没有抓到这些俘虏的话,那么双方肯定要在浓雾中于北向店遭遇,后果将不堪设想。随后赶来的刘振国政委和李觉参谋长得知情况后也感到十分棘手。三人经过详细讨论,确定了一个新的行动部署:以旅主力掩护后指和中原局机关向东转移,以防光山之敌袭击侧后。

部队刚部署完毕,纵队司令员杨勇前来视察情况,吴忠便将这个特殊情况向其做了汇报。恰在此时,远处的小寨村方向传来一阵枪声。忧心着刘伯承的安全,吴忠急出了一身冷汗。而此刻前去传达命令的陈雷也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原来,陈雷到小寨后我军后指还未到达,他便先到59团传达命令,待命令传达完再次回到小寨,刘伯承一行还是未到。怕吴忠着急,他就先赶回来报告情况。

吴忠闻此信息心急如焚,他冲警卫员大喊道:“牵马,到小寨找刘司令员去!”“你给我站住,你的位置是在这里!”杨勇厉声喝住吴忠,转身对李觉说:“你去,带人到小寨去,一定要找到刘司令员,背也要把‘老先生’(刘伯承当时的代号)背出来!”

天亮后,62团传来消息,刘司令员已经找到了,现在就在62团团部,吴忠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

原来,刘伯承所在的后指和中原局机关由于人员庞杂,辎重也多,故而行动缓慢,天快亮时一行人才在其率领下抵达小寨村。进村前,刘伯承碰到了一个从村里出来的老农,便询问了几句,不料,就在这平常的几句话里,久经战阵的刘伯承察觉出了一丝异常,他立即派两个警卫员前去打探。

果然不出刘伯承所料,敌人此时已经进驻小寨村,且与我军前去侦察的两个警卫员交上了火。枪声骤然响起,我军两个警卫员虽然在人数上暂处下风,但由于其皆训练有素,百发百中,加之雾气浓重,敌哨兵不知我军虚实,不敢追击,只是胡乱放枪。而枪声刚一响起,刘伯承便带着队伍立即出村,在村口与派出侦察的警卫员会合,不久又遇到了闻声而来的李觉,一行人赶到62团团部,才脱离了险境。

刘伯承虽然顺利脱险,中原局机关却下落不明,他心急如焚,危急时刻想起了爱将吴忠,便指示62团团长杜海林接通吴忠的电话。在电话中,刘伯承声音急促:“吴忠同志吗?和你讲两件事情,第一,请你告诉我:杨勇、苏振华同志在什么位置?第二,现在中原局机关和几位领导同志失踪了,我很不放心。请你们赶快派部队营救一下。”

吴忠正在为刘伯承的安全担心,此刻又听到刘伯承说“营救”,心里顿感形势的严峻:万一中原局首长和机关遭遇不测,那将是革命的巨大损失,自己及整个20旅也将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在简要地将纵队情况向刘伯承做了汇报后,吴忠在电话前立下军令状:“请司令员放心,我马上组织部队寻找,我以党性保证:20旅誓死捍卫中原局机关的安全。”

放下电话后,吴忠迅速对59团进行了紧急作战部署。部署完后,他还是觉得不放心,便快马加鞭地赶到62团,详细向刘伯承汇报了当天清晨所发生的情况以及他的应对部署,重点谈了对当前敌情的判断和准备抗击敌人进攻的方案。刘伯承对吴忠临危不乱的战场指挥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继而询问中原局机关的消息。吴忠遂将客观情况向刘伯承做了详细分析,然后请刘伯承放心,他认为中原局机关应该就在20旅附近,其并没有与敌人遭遇,只是在大雾中迷了路。

很快传来消息,前去寻找的59团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中原局机关,旅指挥所接到报告后,马上通知吴忠,吴忠立即向刘伯承做了汇报。直到此时,刘伯承的脸上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下我放心了!吴忠,肚子饿了,能讨口饭吃吗?”吴忠也笑了:“司令员,到我们旅部去吃饭怎么样?我那里的炊事员是个‘解放兵’,原来还是敌人军长的私人厨师呢,做得一手好川菜,您不想尝尝?”

稍后浓雾渐趋扩散,吴忠吸取了前一天纵队行军中出现的联络困难教训,重新调整了行军序列,除派出侧翼警戒分队之外,全旅改为一路纵队开进,以59团开路,机关在中间,58团、62团垫后,同时将旅警卫班配置在刘伯承身边,严加防范。部队行进中,吴忠很是挂念刘伯承的安全。除了偶尔前后观察部队行军情况外,他寸步不离刘伯承左右,生怕再有一点闪失。

就这样,刘伯承和中原局机关在吴忠的护送下安全进入淮西,开始展开各项工作。部队虽然进入了淮西,无奈当时淮西革命形势尚未成熟,反动武装活动猖獗,我军不时遭到冷枪射击,刘伯承和中原局机关人员的安全遂又成了吴忠最为担心的事情,他每天都要派出精明强干的干部和战斗力强的部队,提前到刘伯承等人预定宿营的村庄进行搜索和设防,同时严密组织驻地警卫,以确保万无一失。

一次,刘伯承等人在一个村庄宿营,吴忠部署好村庄四周的警戒后,就让旅直属队的一名连长,在“老先生”住的屋子四周布置警戒,不得麻痹大意。不料,这位连长由于连夜行军太累了,接到命令后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竟没有派人去警戒。吴忠怕有什么闪失,下达命令后还亲自来到刘伯承住的屋子周围检查警戒情况,当他发现没有警戒人员后,一脚踹开那名连长的屋门,厉声喝道:“我叫你派的警戒在哪里?谁负责警戒‘老先生’?”熟睡中的连长此时没看清是旅长在问话,还不耐烦地说:“什么‘老先生’、‘小先生’的,老子困了,睡完觉再说。”吴忠大怒,一把将那名连长从床上掀起来甩到了地上,喊道:“来人!给我捆到院子里清醒清醒,等我布置好警戒再收拾他。”这名连长此时也清醒了,他看到自己险些铸成大错,当场就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司令部协理员乔学亭为其说情,吴忠火气未消,命其写出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检讨。当时我军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营连级指挥员往往大字都不识几个,吴忠对这名连长的惩罚也算是很重的了。

在淮西的这段日子里,吴忠为确保刘伯承的安全花费了大量心血,而刘伯承也记住了这位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红色骁将。此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刘伯承奉命离开淮西,进驻豫皖苏边区,吴忠闻讯立即前来听取刘伯承对今后丁作的指示,并提出要亲自率领全旅护送其前往豫皖苏边区。刘伯承笑着回绝了吴忠的请求,他指示吴忠要把握住敌人主力还未到达淮西的有利时机,迅速攻占敌人据守的城镇,打好开辟新区的第一仗。吴忠无奈,只好从全旅战斗力最强的58团亲自挑选了一部分人员,承担刘伯承的护送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