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求知重行
48936700000042

第42章 书刻名家邓石如

自唐代以来,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大多是在朝为官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清代中叶,出了一位以布衣终身、为“国朝人书”第一的书法大师,他就是被康有为称之为“上掩千古,下开百纪”的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54岁时,因嘉庆皇帝颙琰登基,为避讳而改以字行,更字顽伯。因生活在安徽完白山下,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少时家贫,曾采樵卖饼以补给家用。其父“多才艺,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喜摹印”。受其父影响,邓石如幼时即好摹习篆刻和古体书,尤喜刻石,仿秦汉人印篆甚工。32岁时拜识书法家梁,并被介绍给江宁(今南京)大收藏家梅镠。梅镠识其不凡,留他住进梅府,让他遍观并临摹梅府所藏秘府珍籍,以及秦汉以来的金石善本。为此,邓石如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磨墨一大盘,按规定当日写尽,哪怕直至半夜。无论酷暑和严冬,邓石如“日尽一盘”地整整苦习了八年。

八年中的前五年,邓石如主要是学篆书。据载,许多著名的篆书碑石,如李斯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三坟记》,邓石如都临摹过一百遍以上。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学篆的必读著作,邓石如以商周钟鼎和秦汉瓦当、碑额为参照,将全书手写过二十遍。他曾自叙其学篆书的经历道:“余初以少温(李阳冰)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补其朴《,芝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鬯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可见其学书不仅广博、刻苦,而且特别善于取各家之长为己用,成就自家风格。

在梅府的后三年,邓石如仍以“日尽一盘”的刻苦精神,专注于学隶。

《清史稿》本传载,他挑选了著名的汉隶碑石如《史晨前后碑》、《华山碑》、《张迁碑》等十余种,分别临写了五十本,“三年,分书成”。

邓石如离开梅家后,继续过着刻字鬻书的自给生活。他遍游大江南北、名山胜水,“以山川浩气融于笔端腕底”。在北京,相国书家刘墉见了他的书作,惊呼“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使他名震京师。由于邓生性耿介,没有去拜望当时的书坛盟主、内阁大学士翁方纲,或许是由于书道的不同、地位身份的差异,邓的书作受到了以翁方纲为首的正统派的鄙视,谓其未脱尽“习气”,“胸中少数卷书耳”!邓只好出京,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客居三年,毕沅称他作“幕府一服凉清散也”。

邓石如晚年回归故里,只携一对白鹤,一方铁砚,清贫而终。他曾自刻印一枚谓“胸有方心,身无媚骨”。晚年在给二侄的信中也说,为人一生,惟恃“读书明理,存心忠厚而已”,可谓立身行事的真实写照。邓石如以终生布衣,成就为“上掩千古,下开百纪”的书法大师,改变了唐代以来著名的书法家大多是在朝为官的文人士大夫的历史。

近人马宗霍对邓石如书法特点的概括,甚为得体。他在《霎岳楼笔谈》中说:“完白以隶笔作篆,故篆势方;以篆意入分,故分势圆。”

邓石如以隶作篆的笔法最有特色,主要是把线条流转的圆角变化为略带方折的锐角。如他在57岁时写的《篆书》,四行,三十一字,结体偏长,用笔方圆结合,长锋软毫顿挫屈郁,多有变化,既显厚重苍茫,又见劲利雄强。即包世臣说的“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捭阖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偏方,与秦汉瓦当、碑额相近”。

邓石如的篆书非常有力度。吴让之在跋邓石如《弟子职》中说,他曾听他的老师包世臣说:“完白山人曾以宣纸写《弟子职》一通,生平杰作。纸质三重,山人笔力透纸背,揭开次层,墨迹毫发不缺,一付江阴暨阳书院,一藏某氏。”邓石如篆书力透纸背的故事,联想到王羲之写祝板“入木三分”和李阳冰作篆“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的典故,使人相信传说是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的。

邓石如革故鼎新,使衰落了几百年的篆书重放异彩,这一重大的历史功绩也使他成为了清代书家第一人。康有为说:“完白山人之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山人既出之后,三尺书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所以他认为,“集篆之大成”的邓石如在篆法中的地位,犹如儒家亚圣孟子,“推为千年来一人”。

对于邓石如的隶书,包世臣评其为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严整,而浑融无迹。邓石如自我评价:“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梁鹄是三国魏时的书法家,“以善八分知名”,可见他对自己的隶书是更得意的。

邓石如晚年成熟期的《十幅隶书诗评屏》,是其隶书代表作。此屏又称《宋敖陶孙诗评屏》,纸本,十面,正文四百七十七字,款七字,书于嘉庆九年(1804),即邓石如逝世前一年。此作笔法沉实有力,体方笔圆,有浓厚的篆籀圆浑笔意,而又略带行草之趣;起止顿挫,有骨有肉。难怪包世臣跋此屏说:“是顽翁绝笔也。技至此是以夺天之舒惨,变人心之哀乐,造物能听其久住世间,以自失其权邪!”赵之谦在《邓石如隶书司马温公家仪题记》中更说:“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

在清代,邓石如不仅是“国朝第一”的书法家,而且也是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他的老秀才祖父和做塾师的父亲,都能书画,爱刻石。受他们的影响,邓石如“少处僻乡,独好刻石”,能逼真地模仿汉印刻章,为人所称道。当他的篆、隶书法都有了精深的造诣后,又借助厚实的书法功底,将篆书千变万化的姿态纯熟地融入到篆刻印章中。早期他善用李阳冰篆体入印,后将石鼓文、汉碑篆额和汉篆碑文的体势笔意融为一体,加以运笔之法行刀,形成了邓派的篆印风格。人说邓石如是“印外求印”

的先行者,主要指他“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摹印如其书,开古来未发之蕴”,这也是邓石如对篆刻艺术的伟大贡献。

邓石如在为画家罗聘刻《乱插繁枝向晴昊》七字印的边款中说:“两峰子画梅,琼瑶璀璨;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邓石如别号古浣,他用“刚健婀娜”来概括自己的篆刻风格,也为世人所认同。“刚健”是具有金石趣味的阳刚美,“婀娜”是小篆书法轻柔圆润的阴柔美。邓派篆刻正是以圆致取胜,方中出圆,圆中寓方,刚柔相济,相辅相成,表现出以圆劲为本的总体美学风貌。

邓派亦称徽派(或新徽派),崛起于浙派之后,初与浙派交相辉映,不久即巍然屹立,雄踞印坛之首。邓派对晚清篆刻影响极大,印坛高手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受邓派影响而自成大家的。邓派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邓石如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传世,从中可以看到其篆印风格多元,或刚健清新,或婀娜多姿,或古拙浑朴,随印文形式与内容而变化特多。大致说来,其朱文印舒展流动,绮丽多姿,浑润刚健,章法多奇逸;白文印刀法明朗,方折如汉印,或冲刀削披而有朱文之趣,章法尚清健。如朱文《意与古会》,线条流丽刚劲,布白疏密相生,婉转揖让,洒脱多姿,气象恢弘。《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被视为邓石如融篆书千姿百态于篆印的代表作。《五面印》为一石刻出五方印,其中朱文印《燕翼堂》、《守素轩》、《古欢》,婉转屈曲,迤逦多姿;而白文方印《雷轮》、《子舆》,似汉印的方朴劲厚。

白文《笔歌墨舞》,笔画方圆结合,曲直变化,章法方整而有气势,于古拙浑朴中显婀娜灵秀之气。而《有好都能累此生》,又以轻灵柔婉、流动圆转取胜。《我书意造本无法》,与前引《胸有方心,身无媚骨》,则是邓石如将圆朱文印刻法运用于白文印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