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贫血的程度。轻度贫血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头晕、耳鸣、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重度贫血患者休息时也可有气短或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
2.身体评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一般以观察甲床、口唇、口腔黏膜、睑结膜及舌质较为可靠。平静时呼吸次数可能不增加,活动后呼吸加深加快,重度贫血平静时即可出现气短,甚至端坐呼吸。观察心率、心律有无改变,心尖区或肺动脉瓣区有无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是否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体征。某些治疗贫血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压血糖的改变。长期贫血会减弱男性特征,用雄性激素治疗者可出现男性特征亢进的表现,如毛发增多、声音变粗、女性男性化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还会合并肝、脾、淋巴结肿大。
3-心理一社会资料贫血患者由于缺血、缺氧引起不适和活动无耐力,使学习、工作、社交活动均受到影响,因而常感不安或易激动、烦躁;患者因担心某些检查如骨髓穿刺对身体有影响,或因担心输血可能传播疾病而忧虑;原发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慢性病,由于治疗难度大、耗资多,无疑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长期患病者可因反复住院、输血造成经济困难,或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外表变化,而感到烦恼或自卑。接触工业毒物及放射性核素,家庭经济拮据等,可能成为发生贫血的社会因素。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尤其是血红蛋白测定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血涂片检查可对贫血的性质、类型提供诊断线索;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任何不明原因的贫血都应作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作骨髓活检。
(二)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三)护理目标
患者活动耐力增强。
(四)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适当的休息可减少氧的消耗,应根据患者贫血的程度及发生速度制订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妥善安排各种护理及治疗时间,使患者有充分时间休息,以减少氧的消耗。教会患者在活动期间和活动中自测脉搏,脉搏、10。次/min,应停止活动。重度贫血伴缺氧症状者应注意:①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同时抬高床头,利于肺扩张、有助于肺泡内气体的交换。②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症状。③保持房间温暖,需要时增加盖被,以防因寒冷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缺氧。④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应协助其完成沐浴、翻身、进食及其他日常活动,患者起床和如厕时改变体位宜缓慢,要扶墙起立,避免登高,防止晕倒摔伤。
2.饮食护理贫血患者胃肠道消化功能往往减退,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缺铁性贫血患者应食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痩肉、蛋黄、鱼、豆类、紫菜、海带及香菇、木耳等,谷类和大多蔬菜、水果中含铁较低,乳类含铁量极低;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w的补充十分重要,新鲜绿色蔬菜、水果、瓜、豆类、肉类、动物肝肾中均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肝、肾、心等内脏和禽蛋、乳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u。
食物中叶酸经烹饪后会丧失50-90,维生素Bw将丧失10-30,故过度烹饪从营养学角度讲并不科学;有些溶血性贫血患者忌食某些酸性食物和药物,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磺胺等,以减少血红蛋白尿的发生;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化疗后食欲极度下降,给予流质、低脂、易消化饮食显得格外重要。
3.病情观察对急性以及重症患者要密切观察心率、脉搏、血压及呼吸改变。急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容易并发虚脱、晕厥或休克等,除卧床休息、按重症贫血护理外,吸氧亦能增加各组织器官的供氧量,有利于缓解症状。重度贫血患者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在输液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发生左心功能不全。若患者出现心率快、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时,必须按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护理,减慢甚至立即停止输液,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进行紧急处理。对这类患者进行输液、输血时,其速度必须控制在每小时1ml/kg以内,对于老年患者更应谨慎。在输血、输液前应告诫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报告,并加强巡视,其余见成分输血的护理。
4.心理护理针对贫血的不同原因、临床特点、疗效、预后做好必要的疏导和解释工作。及时发现患者的需要,热情主动地介绍病室环境及医务人员,讲明各种诊疗目的、意义、方法,药物治疗的作用、用法,介绍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鼓励患者正视疾病,以减轻患者的负担,使患者乐于配合治疗及护理。
(五)护理评价
患者活动后无疲乏、无力及头晕,不出现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
二、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是指机体自发性多部位出血和(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如皮肤黏膜反复自发出血或外伤后出血延长、不易控制的鼻出血、牙龈出血、关节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等,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出血过急过多易致严重贫血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①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②血小板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症、血小板无力症等。③凝血异常,如血友病、肝病致凝血因子缺乏、尿毒症性凝血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一)护理评估
1-病史询问和观察出血发生的时间、部位、范围,有无原因或诱因,如皮肤、黏膜及关节出血者,应询问患者有无局部受压、擦伤、跌伤、抓伤、划伤、刀割伤等。近亲家族成员有否类似疾病或出血病史。饮食营养状况等。有无肝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
(1)出血的部位。①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多见于血管性疾病及血小板异常。②皮下软组织血肿及内脏出血,多见于凝血异常性疾病。③鼻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及月经过多,在各种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均可发生。④颅内出血最严重,可导致昏迷或迅速死亡。多部位出血是血液病出血的特点。
(2)伴随症状。患者出现口腔黏膜血疱,提示血小板明显减少,是严重出血的征兆;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突然视物模糊、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伴贫血、肝脾淋巴结大、骨骼疼痛时,应怀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大量出血特别是急性出血者,伴头昏、乏力、心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大汗淋漓,提示失血性休克。
2.身体评估应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是清醒还是嗜睡、昏睡或昏迷。患者心率、呼吸有无改变,有无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末梢循环状况如何;观察出血的体征,如出血的范围、部位,有无血肿等深部出血、伤口渗血,分布是否对称等;观察有无相关疾病的体征,如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蜘蛛痣,腹水,水肿等。有无关节畸形、皮肤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团等。出血表现与疾病类型有关,见表6-1。
表6-1常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血管性疾病血小板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
性别女性多见女性多见男性多见
家族史较少见罕见多见
出血诱因多为自发出血多为自发出血多为外伤后出血
出血部位及表现多见皮肤黏膜、皮下多见皮肤紫癜、大块多见关节腔、肌肉、
淤点、淤斑淤斑、月经过多,常见内脏出血
内脏出血、眼底出血
手术或外伤后渗血不止少见可见多见
疾病过程短暂,常反复发作反复发作常为终身性
3.心理一社会资料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常因反复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影响学习、工作、社交活动;有关节腔出血者,有可能导致关节挛缩、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使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
4.辅助检查根据筛选、确诊及特殊试验的顺序进行。
(1)筛选试验。常用的有出血时间(B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
(2)确诊试验。血小板及血管性异常的进一步检查可做毛细血管镜、血小板形态、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P选择素、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等;凝血功能障碍的进一步检查可做凝血黏附时间纠正试验及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等,有条件时直接测定凝血因子的含量及活性,以检出缺乏的凝血因子。
(3)特殊试验。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及一些特殊、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可能需要做一些特殊检查才能确定诊断,如蛋白质结构分析、氨基酸测序、基因分析及免疫病理学检查等。
(二)护理目标
患者不发生出血或出血时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自述恐惧感减轻或消失。
(三)护理措施
1.有损伤的危险
(1)一般护理。轻度出血者可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剧烈的或易致损伤的活动及工作,防止外伤,以减少出血的危险。急性出血应卧床休息,大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因为活动时血压较高,血流加速,不利于止血。凡具有扩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松等均可加重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应避免使用。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D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禁酒,忌食刺激性食物。过敏性紫癜者应避免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虾、蟹及其他海产品等。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出血范围,特别应注意有无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的征象,如呕血、便血、咯血、血尿、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视力模糊、神志不清、口腔黏膜血疱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