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梦
48912300000026

第26章 从制衡到合作新型大国关系的起点与终点(4)

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各种目的和各种贸易壁垒形式交织在一起,使贸易摩擦形势更加复杂化、尖锐化。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措施是更具名义上的合法性、合理性、巧妙性,是更加冠冕堂皇的贸易壁垒手段。在全球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是一国(地区)为维护公民、动植物、环境安全、防欺诈、保证产品质量和贸易秩序而采取的强制性的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将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商品、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进入该国(地区)市场产生影响。狭义的技术壁垒主要是指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技术壁垒不仅包括世贸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标签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它们也经常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形式出现。

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正确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维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权益;另一种是过度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两种目的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使技术性贸易摩擦形势复杂化。

使用其他贸易壁垒手段也同样存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贸易壁垒措施,就使得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更加频繁化、复杂化、尖锐化。这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个总趋势、总特点。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显示:“2003-2012年9月,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58起,涉案金额684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面对贸易摩擦,中国推动建立双边和区域贸易救济合作机制,与美国、欧盟、加拿大、俄罗斯、印度、韩国、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埃及等17个贸易伙伴建立了双边贸易救济合作机制。目前,正在拓展与“金砖国家”、欧亚经济共同体和海合会等组织建立贸易救济合作机制,重点就贸易救济调查中有关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开展对话和磋商,增信释疑,减少分歧,化解摩擦。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手段主要有四种。

一是政治交涉。在2009年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案、2010年欧盟对中国无线数据卡“双反”案以及2012年光伏产品的贸易摩擦案件中,国家领导人的高层政治交涉在应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交涉磋商,已有81个国家地区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降低了企业应诉难度。

二是法律抗辩。在贸易救济调查程序中积极开展法律抗辩,在欧盟冷轧不锈钢板和镀锌板反倾销案,美国紧固件、镀锌钢丝和钢制轮毂“双反”等案中取得完胜,保住了出口市场份额,稳住了大量就业,提振了企业信心。利用世贸争端解决机制和调查国司法诉讼制度,挑战美欧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取得重大成果,诉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标准钢管、矩形钢管、非公路用轮胎、复合编织袋“双反”案和诉欧盟紧固件、皮鞋反倾销案等世贸争端案件,在欧盟法院诉欧盟对我出口草甘膦、橘子罐头、对甲酚、熨衣板、无缝钢管等反倾销案中以及在美国法院诉美对我出口非公路用轮胎等双反案,苹果汁、暖水虾反倾销案中均获胜。

三是业界合作。推动中外产业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土耳其陶瓷等8种产品、欧盟无线数据卡案、墨西哥鞋产品特保案、阿根廷注射器反倾销案、巴西柠檬酸反倾销案等均通过业界合作方式成功化解了摩擦。

四是壁垒调查。为维护企业和产业合法利益,商务部从2003年起发布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建立了完备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积极指导企业做好美国337调查(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应对工作;不断完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先后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进行了贸易壁垒调查。

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国际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是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同时,中国外贸传统优势仍需进一步保持,贸易结构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上述因素中,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贸易摩擦增多,使中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稳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是与中国产生贸易摩擦最主要的国家。

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态势仍不利于中国。美国有美元、美军和美国市场这“三大件”,对美国的霸权形成综合支撑。美国以华为和中兴通讯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为由,将华为中兴“封杀”,就是两个例子。在华为中兴案风波未平之时,三一集团关联公司美国RALLS公司在美投资风电场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封杀,理由赫然为“涉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对贸易摩擦,我们的态度是认真对待,用平常心看待。一方面坚决反对一切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另一方面将继续在世贸规则体系内运用法律手段,坚决维护国家和中国产业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帆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贸易摩擦、产业控制与高科技争夺,国家利益和世界霸权是美国政策的核心。”

贸易摩擦和科技霸权,是美国维持主导世界的利器,也是世界被迫“仰望”美国的原因,更是世界贸易与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

近代历史表明,科技中心的转移往往带来霸权中心的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新的科技中心,并崛起为世界霸主。科技优势成为美国霸权的强大支撑。由于美国在关键性的高科技领域、科技人才和科研投入方面依然处于明显优势,现在还看不出有科技中心转移的迹象。因此,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之上的美国霸权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持续下去。

美国的科技研发投入、教育支出多年来都稳居世界第一,这为美国科技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还用各种优厚条件把世界各国人才吸引到美国,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科技霸权”。从版权与许可费的收入看,美国亦高居世界第一。2000-2009年,美国在这方面的收入从432亿美元增加到近900亿美元,一直遥遥领先位于第二、第三位的日本和德国。从发表的科技期刊文章数量看,美国多年也是世界第一。特别是从国际互联网看,美国在创造互联网的同时,还设计了域名解析的规则。从理论上说,我国每一位普通公民所发出的每一个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每一次手机通话,美国的主要服务器都可以有所记载。全球互联网业务量的约80%与美国有关,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80%以上由美国控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运行规则由美国制定。网民人数达5亿的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更只占0.05%。

美国的科技霸权则渗透在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霸权之中,成为一大控股世界的“软实力”。

面对美国超强的科技霸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维岩坦承,现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一种“向美国看齐”的现象。一些科学家在申请项目时,总会提到美国的做法;开会讨论问题,虽然自己也有创新之处,但总的技术路线却常与美国一样;个别领导在询问进展时,也会问“美国是怎么做的”;当美国的研究出了问题时,“国内一些科研人员马上就开始往回缩了”。

张维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但不能满足于‘科技小康’。在科技方面,尤其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有科技大国意识。现在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相应地就应该建立大国意识。”

虽然不可与美国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力量同日而语,但新中国科技事业60年发展成就表示,中国科技正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无论中国科技发展条件,还是科技的投入也在持续大幅增长。中国政府明确地提出了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赶超,是稀释、打破美国科技霸权的最好声音。

五、从制衡到合作: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关系

自从超越日本,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之后,中国因为自身的快速崛起和对海外的影响,已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尽管中国在人均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达程度上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总是貌合神离,一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制约掣肘。所以,制衡和合作是美国与中国关系的主基调。合作与制衡,将会是中美关系这棵大树上的不同颜色的两种果子。

中美关系目前从客观来看,还是美国占据优势地位。贸易摩擦和科技霸权,是美国亮出的两把杀手锏。虽然不是一直指向中国,但飞舞的架势还是没有脱离中国的意思。但随着中国一天天迎头赶上,一天天发展壮大,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已经减弱。

中国也开始参与制衡美国。对世界来说,制约美国旁若无人的单级发展和不容别人发声的“强盗逻辑”,中国发出的声音不仅仅是自我利益的维护,还有自主意愿的表达,更有矫正世界由美国一意孤行领航,而有意由多级发展的良好期望。

美国想的是领导世界,超群发展;中国想的是与大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中国离开美国不行,美国离开中国也不行。

经济层面“握手”美国,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握手”俄罗斯。中国在经济层面和美国的合作,在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和俄罗斯的合作,对于中国来说,是利益最大化。中国完全倒向任何一方的结果,都是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已经若即若离,因经济危机而自顾不暇。

日美双方同意再次修订1997年修订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两国决定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新的修订,是基于对中国强化日美防卫合作,明确合作的内容。除了在“任务与责任分担”领域明确分工之外,将把海洋监视和潜水艇探测等情报、侦察等领域作为日美两国强化合作的重点。

美国重返亚太,加强同日本的军事合作,也有其底线。如果纵容日本军事做大,将日本养成狼,日本说不定会反咬美国一口;如果放任日本军国主义启动,制造核武器,不仅违背日本宪法,也会给亚太平添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美国对日本、对东亚一些国家的支持,意图压制中国的海洋进出战略,将中国束缚在第一岛链而不得动弹,企图将钓鱼岛和南海问题国际化,但它的这些制衡中国的举动,显然让不少亚太国家利益受到威胁。

针对日美安保条约,外交部发言人曾给予正面回答:日美同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双边安排,不应超出双边范畴,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方利益。希望日美两国尊重本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多做有利于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事。

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中国航母入列,彰显了中国坚决扞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任何低估和误判中国坚决扞卫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决心的挑衅者,都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击。然而,中国航母入列,并不代表中国一直以来坚守的近海防御战略改变,更不代表中国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改变,中国航母不会对任何热爱和平的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中国军队是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航母建造已经开始,也许在未来的20年时间内,预计还有多艘航母成为稳定中国和亚洲的“定海神针”,成为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大脚”。

与亚洲各国、与欧洲国家、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将是中国成为一个自信大国的有力手段。当然,与美国的合作,更是发展世界经济、保障世界和谐、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中美两国的主题应当是互利共赢,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社会军事环境及国际事务上的全面合作。东方古典文明传承创新者和西方现代文明集大成者的牵手,将会把世界带进一个全新的天地。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美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亚太地区机遇大于挑战。所以,中美两国不能逆时代潮流而动,要有像太平洋一样的包容胸怀。

习近平同志2012年2月启程访问美国时,行前接受了《华盛顿邮报》的书面专访,共回答了六大问题。在谈到亚太区域时,习近平说,区域的人民追求和平、稳定与发展,太平洋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

也许,发展就离不开制衡。合作,更应该是世界未来的走向。中国,正走在海洋强国的路上,我们有信心让世界刮目相看,让世界各国合作的友谊之手如同常青藤一样环绕着我们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