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安下心来
4890800000023

第23章 第五颗定心丸:在爱中生根发芽(3)

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谈恋爱的时候,人们认为爱情是蜜糖,甜蜜而让人陶醉;结了婚以后,人们认为爱情是杯凉白开,平淡而解渴;离婚后,人们又会认为爱情只是一个人欺骗另一个人的迷药;再婚以后,人们认为爱情是痛苦人生的解药,把自己从感情的失败中解救出来;当两个人相依为命,白头到老的时候,爱情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名字,在你呼唤他的时候,就有人回应。事物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是会随着环境变化的,就像一块金子和一杯清水的价值一样,在酷热的大沙漠里,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清水绝对比金子有价值。所以在不同的背景下,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我们试图从事物的价值中获得安全感和救赎只是一种徒劳。

去发现自己

我们要想摆脱庸俗,就要能够发现真正的自己,安心地活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呢?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直以来,我们内心的呼唤都被自我制造的不安掩盖了,都被我们忽略了。要想听到自己的声音,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需要做一些探索。

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最安心最享受,总怕时间过得太快?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总想多花一些时间去做的?或者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选择做什么?如果找到了答案,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能挤出时间去关照它。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说不出自己喜欢什么,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自信而说不出口。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如果真的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们感兴趣,能让我们心动,那可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可悲在我们没有爱的能力。这样的人生注定黯淡无光,毫无声色和乐趣,这样的生活将会被艰辛和痛苦充斥。只有爱和兴趣,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

电影《女招待》中的主人公吉娜在一家餐厅做招待,她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派。她可以把每天的经历都化为做派的灵感,设计制作出各种风味独特的派。

吉娜一直被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困扰着。她的丈夫厄尔是个自私、自大、控制欲强、有暴力倾向而且软弱的人,对待吉娜的方式非常恶劣。吉娜一直想参加一个派烹饪比赛,而厄尔却坚决反对。吉娜想挣到足够的钱离开厄尔,可是厄尔不让吉娜留任何钱,吉娜挣来的钱要全部交给他保管。就在她偷偷攒了一点儿钱想要离开的时候,偏偏又怀孕了,这让吉娜很无奈。她做妇科检查时遇上了已婚的妇产科医生波马特,两人疯狂地相恋了。

吉娜的生活过得并不幸福,但是她却从做派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她很享受做派和构思一个派的过程。她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都融入到了自己的构思中。她得知自己怀孕时,感觉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就构思了一个“坏宝贝派”。她喜欢上波马特时,心中复杂的感觉让她构思了“陷入情网派”、“外遇派”。丈夫向他发脾气的时候,他构思了丈夫发脾气的派。他把生活的各种味道,都融入了自己的构思中,从中获得了无限乐趣。她对做派的热爱,让她感觉生活并非全是不幸,并非是赤裸裸的灰暗。正是对做派的热爱,让她没有对生活完全绝望。生活中那些不快乐的经历,反而成了她创作各种派的素材和灵感,让她创作出了各种风味独特的派。这也证实了一句话“有生活,才能创造”。

吉娜对做派的热爱,让她的生活变得精彩,也让她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吉娜知道自己和波马特的行为是错误的,受尽良心谴责的她从朋友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在女儿出生当天,吉娜决定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决意要与丈夫分开,同时也和波马特划清了界线。她参加了派烹饪大赛,并且获得了冠军。吉娜凭着自己对做派的热爱开了一家餐厅,一个人带着女儿过着快乐的生活。

对事物的爱和兴趣,不但能够帮我们直面人生的惨淡和不如意,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的懒惰荡然无存,让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我们能够废寝忘食积极主动地去做的事情,正是我们对事物有无限的乐趣。所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我们直面不确定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便可不惧生活的风吹雨打,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深深地扎根生活。

去发现乐趣

我们要做到的不单单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事物中的乐趣所在。

我在一所大学演讲时,一位学生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解决一些问题。他是一名法律系大三的学生,但是他对法律没有太大的兴趣,当初选择读法律并不是因为喜欢它,对它感兴趣,而是完全出于父母的强烈推荐。父母说这是个能够保证他未来拥有稳定工作、稳定生活的好专业,于是他便选择了法律专业。可当他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发现法律是门很枯燥的学科,感觉学得很辛苦,而且自己也不像电影里的律师那样风光无限。他对法律感到越来越厌烦,可是还能怎么办呢?都已经读大三了,回不了头了。他很苦恼,希望我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我问他:“那你喜欢什么?”

他说:“我喜欢创造性的专业,比如广告策划,营销策划。”

我接着问:“为什么喜欢?你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呢?你对这些专业接触过、了解过吗?”

他说:“没有接触过,但我喜欢。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专业灵活,不枯燥,工作很风光,待遇也很好。”

我说:“你没有对你所喜欢的事情投入过精力,这样的喜欢和你父母强烈推荐你学法律不是一样的吗?你看到的只是那些工作风光的一面,就像你的父母只看到律师是个稳定的职业一样,其中的枯燥无味你们谁也没体会过。你喜欢这样的专业,也只是因为你看到了这些专业有利可图,而不是你在做那些事情时能够全然地投入。兴趣是享受做事情的乐趣,而不是对事物好坏的一种判断。后者不是喜欢,而是为了符合某种模式。你对创造性专业的喜欢,就属于这种情况。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你还是会像对法律一样失去兴趣。”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啊,真的是这样的。”

我接着说:“如果你没有经过深入尝试,就认为自己喜欢一件事情,那不是真正的喜欢。喜欢不是看上去你喜欢,而是你喜欢在其中。真正的兴趣是享受过程,而不是对事情的结果感兴趣。”

真正的兴趣是不求回报、不求结果的,是乐在其中,是安心其中。记得我小时候喜欢收集邮票、糖纸、小人书,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单纯的喜欢。这种喜欢里有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敬畏感,我们感受到的是事物的美、神秘和无限乐趣,而不是事物对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去发现事物中的乐趣,而不是去发现事物中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是自己身在其中的喜欢和爱,那么我们所谓的喜欢,就成了逃离当下事物的渠道。上面那位同学即便牺牲掉法律专业,重新选择营销策划专业去学习,也只是在制造另一个牺牲品。因为他在意的是结果,所以根本就发现不了事物中的乐趣,他只能发现,自己什么也不喜欢,什么都没有价值。

抽离自我——在爱中生根发芽

如何面对当下的事物,我们才能产生兴趣呢?那就是爱。爱是乐趣和兴趣生长的土壤。只有爱,我们的心才能在此时此刻落地生根;只有爱,我们才能安心于当下的事物;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不会成为成全自我野心的渠道。所以,在爱中生根发芽,才是我们摆脱庸俗,真正安全安心的定心丸。

真正的爱,不是不顾一切地捍卫和保护,也不是将其捆绑在身边,更不应该是一种交换。那么怎样做才是爱呢?其实只要能将自我从事物中抽离出来就是爱。

思维岔道:“都一样”

关于兴趣,我们常会步入一个误区,我们认为对事物提不起兴趣,是事物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选对事物。但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分别之心,我们认为事物之间存在价值上的差异,所以无法发现当下事物的兴趣。就拿上面那个不喜欢读法律系的同学来说吧,他不喜欢学习法律,问题出在他自己这里,是他的学习方式让他对法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认识和看法,让他无法对法律产生兴趣,而不是学习法律这件事情本身有什么问题。而他却认为是法律本身的枯燥和无趣让他不能产生兴趣。事实上,事情之所以机械、无聊、枯燥,是因为我们把它做得机械、无聊、枯燥。这只能说明我们是个无趣的人,而不能说明事情本身就是这样。

当我们再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时,我们可以在自我患得患失的思绪中设置思维岔道——“都一样”。告诉自己“事情都一样,不一样的是自己;事情都一样,不一样的是方法;事情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心态……”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在做的事情提不起兴趣,要么是因为我们想去做其他有价值的事情,要么是因为自己的做事方法不对。使用“都一样”的思维岔道,首先可以打消掉自我对事物的分别之心。没有了分别,我们才能安心其中,不再左顾右盼。其次,这个思维岔道可以让我们把没有兴趣的原因从事物指向自己,回到自己的能动性上来,然后积极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身体岔道:“换背景、换角色”

为了彻底打消自我的分别之心,让我们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乐在其中,我们可以设置另外一个身体岔道——“换背景、换角色”。假如我们是法律系的那个大三学生,当感到背诵法律条文很枯燥时,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条文边上画一个代表自己心情的符号;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办案的律师正在查阅相关法律条文,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死记硬背一堆无聊的条款;或者我们可以把一些枯燥的条文放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去理解它,等等。如果我们是那个整天愁眉苦脸的快递员,当我们感觉送快递很无聊的时候,可以故意改变一下送快递的线路;或者在我们敲开每一扇门时,可以猜猜来开门的会是什么样的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调查员,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在发快件,什么样的人发得最多,什么样的人在收快件,什么东西收得最多,等等。

当我们对当下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时,我们可以像上面的做法那样,刻意去变换角度、变换方式、变换角色、变换时空。这样我们再去看事物、理解事物和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就会发现事物中的乐趣。我们没有兴趣,是因为我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把自己限制在了模式里,机械地理解事物和看待事物;是因为我们把事物当作了成全自我的渠道,单纯追求价值和结果,而不是为了事物本身。这样我们不但找不到其中的乐趣,反而会把事情做得机械、乏味、无趣。通过变换角度、变换方式、变换角色、变换时空来看问题,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出原有的模式,让自己有不同的发现。另外,这样的做法也能帮我们回到自身的能动性上来。因为自我一旦介入,我们就会变得盲目、机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抽离自我,走出自我制造的盲区。变换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灵活地去做一件事情,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很有趣,可以让一件事情变得生动起来。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既可以把它做得机械、无聊、枯燥,也可以把它做得灵活、有趣、生动,而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去做。

我们最终会发现事物之间没有区别,不管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还是自己想象中喜欢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都一样,事在人为。对事物无分别,就是爱。爱是无分别地感知,不挑三拣四,不说喜欢与不喜欢,想要和不想要,不评判事物的好坏对错。只有时刻能爱,我们才不会抗拒当下的事物,不抗拒便不会试图逃离,不渴望去别的地方,也就不存在兴趣的问题。只要有爱,我们就能充分发挥生命的力量,展示生命的非凡;就可以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我们的心只要不去分别,就是爱,有爱我们的心就会安全安心,就会自由,就会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