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第2版)
48906700000043

第43章 齐家教子: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3)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就是说遇到问题,要心平气和地去沟通交流,不能感情用事。如果用激烈过直的言行来对待,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当家庭发生矛盾时,绝不可冲动,而应以平和、冷静的态度来处理。

除了亲情之外,最亲近的可能就是朋友了。与朋友相处,朋友好的方面应该学习和赞扬,遇到朋友有过失的地方,也应该不加隐讳的真诚指出。“宜剀切而不优游”,就是说对待朋友的缺点应诚恳地直言规劝,让其改正,而不应顺其发展,这才是好朋友的表现,也是朋友间相处的起码准则。

【原典】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释】

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富贵之家比贫苦人家更明显;嫉妒、猜疑的心,在至亲骨肉之间比外人表现得更为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用冷静的态度来解决,以平和的心态控制自己,那就会天天处在烦恼的困境中了。

富多炎凉,亲多妒忌

用理智来战胜私欲物欲

有诗云:“白菊悦我目,不染一丝尘。”的确令人怡悦,它象征一种明净、清澈、率真、诚实的心境。然而这颗心还未脱去宗教的气味,即无视浊流滚涌的现实世界中的苦恼。

曹操被刘备在汉中击败,退入邺郡,还没有安定下来,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曹操拖着老病(头风病)之身,先到洛阳,又南下摩陂,得胜之后回到洛阳,已经是劳病交瘁,无心回邺城了。刚刚过了半个月,病情加重,于公元220年正月病死在洛阳,享年66岁。

曹操一向提倡节俭,自然也反对厚葬。他在遗嘱中写道:天下尚未安定,不要遵照古代的丧葬制度行事。安葬以后,文武百官人等都要去掉丧服。驻屯各地的将士不得离开驻地。官员们各守职位。我入殓时,要穿一般的衣服,不得用金玉珍宝陪葬。

可是关于谁继位当魏王,要不要让儿子赶快像周武王那样当皇帝等大事,曹操到死也不说个明白。因为一来已经正式立曹丕为太子,继位的事有了法律依据;二来他自己知道,死了以后的事也管不了许多,还是让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去办吧。

曹操的原配丁夫人没有生儿子。刘夫人生了个儿子曹昂,在征讨张绣时为救曹操而死。后来的卞夫人一共生有四个儿子:老大曹丕,老二曹彰,老三曹植,老四曹熊。其中老二曹彰勇武善战,曹操常常让他统兵打仗,立了不少战功。老四曹熊很软弱,早早地就死了。老三曹植富有文才,最得曹操和卞夫人的喜爱,曹操曾想让他继位,这自然引起老大曹丕的无限恐惧。后来近臣们以袁绍、刘表等废长立幼,引出变故的教训暗示曹操,才勉强立曹丕为太子,故曹丕对三弟曹植却一直放心不下。

曹操死于洛阳的时候,曹丕正在邺城坐镇,临淄侯曹植在自己的封地临淄,只有曹彰带着兵马从长安赶到洛阳。来者不善,他开口就问主持丧事的贾逵:“我先王的玺绶现在何处?”

这不明明要以武力夺取王位吗?贾逵马上板起脸来回答:“家中有长子,国中有太子,您可不该问先王玺绶的事!”曹彰不过是个武夫,吓得不敢再多言。拥护曹丕的大官们赶紧把曹操的灵柩运往邺城,并抢着以卞王后的名义,立曹丕为魏王。第二天,华歆也从许都拿着汉献帝命令曹丕继承魏王和丞相兼领冀州牧的诏书赶来了。曹丕顺顺利利地继承了父位,执掌了大权。

曹丕掌权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想起了三弟曹植。过去是兄弟,而现在是君臣,地位完全不同了。恰巧曹彰和另外二十几位兄弟(不是王后亲生)都来奔丧,只有曹植没来,曹丕立即以魏王的名义,命令十分忠于曹操和自己的猛将许褚带兵,连夜赶往临淄,把曹植、丁议、丁廙捉到邺城。三个人都预知性命难保。果然,曹丕先下令杀死丁仪、丁廙和两家的全部男子,然后,曹丕要亲自治一下曹植了。

现在的曹植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像斗败了的公鸡,一进门就趴在地上,战战兢兢地等候大哥的发落。他心里非常明白,只要大哥牙缝里挤出半个“死”字来,他就得和丁氏二兄弟一样了。曹丕趾高气扬地开始训斥起曹植来。他说:“我和你在亲情上虽然是兄弟,可是在义理上却属于君臣!你怎么敢蔑视礼法,不来为先王奔丧?”曹植一个劲儿地叩头:“我罪该万死,罪该万死!”曹丕继续威严地说:“先王在世的时候,你常拿着自己的文章在人们面前夸耀,我很怀疑是不是别人代你写的。我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吟诵出一首诗来。你如果真能七步成诗,我就免你一死。如果不能,就要重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是有真才的人,这当然难不倒他。他抬起头来,闪着惊恐的泪眼,用乞求的声音说:“请大王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我们兄弟为题赋诗,但诗中不准出现‘兄弟’的字样。起来试试吧!”曹植站起身来,慢慢走不到七步,诗已顺口而出: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罢,泪水不觉涌出了眼眶。曹植明明是把哥哥比作豆萁,把自己比作豆子。要燃豆萁来煮豆子,这不正像曹丕要杀害曹植一样吗?这时一直躲在后面的卞太后也痛不欲生地出来。哭着说:“当哥哥的为什么要这样狠心逼弟弟呀!”

富贵之家往往为了争权夺利而父子交兵或兄弟阋于墙。人往往是有了钱还要更多些,有了权还要更大些,以致生活中终日钻营、处处投机的小人,像苍蝇一样四处飞舞。如此现实,的确需要人们提高修养水平,用理智来战胜私欲物欲,否则亲情难在,富贵不保。

【原典】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释】

水面如果没有被风吹起波浪,自然是平静的;镜子如果不被尘土遮盖,自然是明亮的。因此,人的心灵没有必要刻意去清洗,只要把心中的不良念头除掉,就自然会出现平静明亮的心灵;生活也是一样,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乐趣,只要清除不必要的困苦和烦恼,就会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了。

恩爱长存,善于忍让

能忍时,尽量忍

无人不向往着美满的家庭,无人不期盼着恩爱的谐音,这是幸福之梦,也是人生最大的欢乐所在。为此,有人这样说过,事业成功的人士,如果没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那既谈不上什么幸福,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从实际生活来看,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庭似乎为数不多。因为恋爱是浪漫的,婚后的生活却是现实的。夫妻双方同在一个屋檐下,酱醋油盐,亲友交际,兴趣爱好,相关互照等,错综纷繁的事务难免样样周全而不产生矛盾。这便是俗语所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然而有些家庭却的确能把这本经念好,因而幸福的喜悦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家。这其中的诀窍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双方都能懂得忍让。句子中“鉴”古指镜子。“翳”,原指遮蔽,此处比喻灰尘。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心地要明朗,不要偏执,如此,幸福的生活才会长在。倘若只知挑剔,不知忍让,再美好的家庭也会被打破。

争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许多时候的争吵往往都是源于小事,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小事却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错误。

当然,争吵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职场上,往往好的建议与正确的决定就是在恰似争吵的辩论中得到的,其关键是人们是否对这样的争吵和辩论给予认可。

除了为了工作而争吵之外,在工作过程中和同事接触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忍则忍,时刻记住:不能因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损毁了你在同事和领导心中的形象。要知道,此时的忍让并不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好欺负,大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有涵养、大度,不斤斤计较,无形中也提高了你的人气。

例如,一对夫妇,吃饭闲谈,妻子兴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顺耳的话来。丈夫细细地分析了一番,于是心中不快,与妻子争吵起来,直至掀翻了饭桌,挥袖而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细细想来,因为这样的小事争吵,真的是得不偿失。

因此,夫妻之间需要宽容与体谅,只要懂得忍让一步,一切的矛盾都会化解于无形之中。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是一对恩爱夫妻,感情很好,但有时也免不了要吵上几句,吵后相互不理不睬,感到很别扭。最后常常是鲁迅叹上一口气说:“唉,总怪我这个人性情急躁,脾气不好。”许广平一听,气全消了,便对鲁迅笑着说:“看在你曾经是我的老师的份上,否则,我真不答应呢!”于是,双方心中的不快、矛盾就都烟消云散了。

如果说鲁迅和许广平采用的是冷静息怒法,这无疑都是用忍让来化解矛盾的良方,也是用忍让来拥抱恩爱的锦囊。

真拿吵架当回事的人会很有体会——吵架真的很伤感情,它甚至还会让人气得脸色发白、血压升高甚至吃不下饭,心浮气躁,劳神伤身。

慢慢你就会发现,许多争吵都是无意义的,和睦、和谐才是幸福的。可以多用一些客气的口头用语,在很多情况下就会避免吵架。总之,架还是少吵为妙,毕竟人在气头上,难免会做一些不明智的举动,说一些伤人的话。

尽管雨过天晴后看似一片蓝天,其实彼此的伤害仍然在心中久久无法抹去。所以,能忍则忍,伤人的话能不说就不说。和朋友、同事在一起应该以“和”为贵,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为行动准则,毕竟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倘若吵得不可开交,那日后是很难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