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第2版)
48906700000013

第13章 淡泊明志:真情来自日久,真味出自平淡(1)

持有淡泊明志之心,那自己的生活就能像云水一样逍遥自在,不自我设限封闭,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淡泊之心会让你少了些抱怨,多了些理解;少了些刻薄,多了些欣赏;少了些痛苦,多了些幸福。用淡泊之心,去重新审视世界和人生。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凭借淡泊明志之心,你再不会为物所累,为名所诱。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处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

【原典】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释】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寂寞一时,凄凉万古

寂寞一时,终受人赞颂

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古今例子很多。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世代以农桑为业。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却能淡然处之。他口吃不能疾言,却好学深思,“博览无所不见”,尤好圣哲之书。扬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四十多岁时,扬雄游学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为门下史。后来,扬雄被荐为待诏,以奏《羽猎赋》合成帝旨意,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立。哀帝时,董贤受宠,攀附他的人有的做了二千石的大官。扬雄当时正在草拟《太玄》,泊如自守,不趋炎附势。有人嘲笑他,“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嘲”,竟然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以取悦于人主,反而著《太玄》,使自己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何必这样呢?扬雄闻言,著《解嘲》一文,认为“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表明自己甘心“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爱清爱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决不追逐势利。

王莽代汉后,刘歆为上公,不少谈说之士用符命来称颂王莽的功德,也因此受官封爵。扬雄不为禄位所动,依旧校书于天禄阁。

道德这个词看起来有点高不可攀,但仔细回味,却如吃饭穿衣,真切自然,它是人人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却大浪淘沙,说到底,归于文格、人格高。真正有骨气的人,恪守道德,甘于清贫,尽管贫穷潦倒,寂寞一时,终受人赞颂。

【原典】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译释】

美酒佳肴、鱼肉美食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为举止神奇超群的人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相同。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记住自己是常人,有一颗平常心

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即使拥有了万贯家财,即使已声名远播,即使的确成就惊人令众人仰慕……都应该记住:自己本来是常人。而本为普通人,更应该记住自己是常人。

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往往是在平凡中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

有一天,秋高气爽,太阳已爬在半空,庄子还高卧未醒,忽然门外车马喧闹。原来楚威王久仰庄子的大名,想把他召进宫中给予高位,既用其名,复用其才,以使自己达到争霸天下的目的。楚威王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领着一队壮士,抬着猪羊美酒,带着千两黄金,驾着几辆驷马高车,浩荡而隆重地来请庄子去楚国当卿相。

半个时辰后,才见庄子出来。使者作揖赔笑,呈上礼物,说明来意。不料庄子仰天大笑,说:“免了!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多谢你家大王。然而诸位难道没有瞧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做牺牲的那匹牛吗?想当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是它的模样生得端庄一点,皮毛生得光滑一点,就被人选入宫中,给以很好的照料,生活是好多了,然而正所谓‘喂肥了再宰’。到时,牛的大限已到,当此关头,这牛倘想改换门庭,再回到昔日即使是劳苦的生活境况中去,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那么,去朝廷做官,与这头牛有什么差别呢?天下的君子,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雄,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对于开国功臣,则恐怕其功高震主,无不杀戮。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几位使者见庄子对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其中一位使者如当头棒喝,看破数十年做官迷梦,就此决定回朝后上奏君王告老还乡。

庄子仍然过着洒洒脱脱的生活,登山临水,笑傲烟霞,寻访故迹,欣赏景色,抒发感慨,盘膝而坐,冥思苦想,发为文章,在清贫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尊严。

人们往往忽视平凡,不重视常见的东西。像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固然都是极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时间久了也会觉得厌腻而难以下咽;粗茶淡饭,最益于身体,在一生之中最耐吃。绝俗超凡可以视为一种人生态度。有卓越的才华是好事,但有作为的人,不应追求一时的功名。人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纯真本性,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原典】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与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译释】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云端的闪电,霎时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像风前的烛光摇摆不定,忽暗忽明。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就像已经熄灭了的灰烬,又像已经丧失生机的枯木。过分好动和过分好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和平静的水面,才能出现鸢飞鱼跃的景观,用这两种心态来观察万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动静合宜为真道

上面一段话的义旨是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走向两个极端,千万别误会静是淡泊,是高雅;动是行动,是忙碌,是俗气。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走极端就是偏颇。

句子中的“云电风灯”,形容短暂不稳定;“嗜寂者”,指特别好静的人;“死灰槁木”,比喻丧失生机的东西。据《庄子·齐物论》:“形固町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死灰,熄灭后的灰烬;槁木,指枯树。“定云止水”,比喻极为宁静的心境。定云,指停留不动的云;止水,指停而不流的水;“鸢飞鱼跃”,指极为宁静中的动态。

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种行为和两个概念。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自然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超然物外,逍遥自在,把一切寄托于不得已,以养护形体的主宰,那就是“道”之心体。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内心的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会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个馒头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内心感受会完全不同。韩信发迹发誓报答漂母,就因为没有她老人家给他饭吃,他说不定就饿死了。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没有多大名声。他曾在军阀袁术所辖的居巢县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有一年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又爆发了战争,兵乱间百姓财物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饿死了不少人。周瑜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献计,说本县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长得一表人才,想必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令,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石,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就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宁静”而不死寂,遇到自己看好的人,立即伸手帮助,这是恰到好处的“动”。所以静中寓动,动中有静,才是处世的智慧。

【原典】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释】

身居要职享受高官厚禄的人,要有山林之中淡泊名利的思想;而隐居山林清泉的人,要胸怀治理国家的大志和才能。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出将则安边却敌,入相则尊主庇民

佛教中说,佛法包括出世法、入世法和世间法。何为“世间法”?可以说,《菜根谭》的积极智慧之道在此体现出来。

范仲淹在短暂的人生中,曾任过地方长官和边防将领,也曾受到过朝廷的重用任参知政事等职。他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以天下为己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来鞭策自己,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

有一年,全国发生了严重的蝗虫和干旱灾害,江南、淮南、京东等地的情况最严重。范仲淹对此非常着急,便上书请求皇帝派遣使臣到各地去巡视,皇帝没有答复。于是他又单独求见皇帝,说:“如果皇宫中半天没有东西吃,将会怎么样呢?”这句话引起了皇帝的重视,于是就任命范仲淹去安抚江南、淮南等地人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立即打开官仓救济灾民,还蠲免了庐、舒二州的折役茶(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和江东路的丁口盐钱(按丁口交纳的盐税钱),并归纳了能救治当时社会弊病的十项措施上呈皇帝。

明道三年(1033),宋仁宗命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范仲淹到苏州后,正遇上苏州涨大水,农田被淹,无法耕种。他立即领导疏通五河,准备将太湖水引出灌注入海。但是,当他招募许多民夫开始动工还未完工时,又被调任到明州。苏州转运使得知情况后,便奏请宋仁宗,请求留下范仲淹来完成这一工程,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完工后不久,范仲淹就被召回朝廷,提升他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1040),西夏李元昊发兵入侵宋朝边境。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担任永兴军知军,又改任陕西都转运使。随后又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的副手。当时,延州(今陕西延安)周围有许多寨子被西夏军攻破,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御敌。于是宋仁宗任命他为户部郎中兼延州知州。以前诏书上有分派边兵的规定:边境军队,总管统领一万人,钤辖统领五千人,都监统领三千人。每当遇到敌人来犯要进行抗御时,就由官职卑微的首先出战。范仲淹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说:“不选择将领,而以官职高低来决定出战先后,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

于是他大规模检阅延州军队,共得一万八千人;他将这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位将军各领三千人,分部进行教习训练。遇敌人来犯,则看敌方人数多少,派各部轮换出战抵御。经过整顿的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打了许多胜仗。

范仲淹治军,号令明白,爱护士兵,常将朝廷赏赐给他的黄金分送给戍边守关的将领。而且,对归顺的羌人推心置腹,诚意接纳,发展边境生产和贸易,因而博得边民对他的爱戴,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军队吃了许多败仗,不敢再轻易侵犯他所管辖的边境。直到庆历三年(1043)李元昊不得已与宋朝讲和,宋仁宗才又召回范仲淹,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向宋仁宗提出了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择长官等十项改革方案。

当时宋仁宗一心想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全部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可惜这些意见因保守派的反对而未能得以贯彻实施,但其对以后的改革变法却有一定的影响。

范仲淹一生食无重肉,生活俭朴,以治理国家的大事为自己终身的职责,忧天下之忧,所以深受当时百姓和后人的敬重。

【原典】

种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译释】

安然舒畅地睡在粗布棉被中的人,可以吸收天地间平和的精气;满足粗茶淡饭的人,才能体会淡泊人生的真正趣味。

粗茶淡饭,布被神酣

平易恬淡的生活,吸收平和的精气

俭朴的生活能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使人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

朱德深刻懂得过俭朴生活和参加劳动的重要价值。他自己毕生俭朴,不离劳动,他也是以此来要求和教育家人的,特别是对待孩子。

他经常向孩子们讲自己小时候的苦难遭遇和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教育他们勤俭朴素,学会吃苦耐劳,不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