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48904200000032

第32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4)

只有这样,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为工业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950~1952年,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在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广大农民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通过农业贷款,扶助农村经济的发展。驻疆人民解放军又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大力兴办军垦农场,实现军队粮食的自给。在基本建设投资安排上,新疆农业与工业的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0.37%和30.76%。通过对农业的政策倾斜,使得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新疆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8%,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34.6%,全省粮食、棉花初步自给。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新疆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3~1957年,在基本建设投资安排上,新疆的农、轻、重的投资比重分别为28.86%、5.11%、22.66%,教、科、文、卫的投资比重达到近20%。基本建设投资安排既考虑到了发展新疆农业的重要性,保障了市场需求,又坚持了在新疆开展工业化的方针,使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各族人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反,如果政府不注重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忽视市场需求,急于求成,过度发展工业或重工业,将会造成经济的波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例如,“大跃进”时期,新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造成了人民生活困难,被迫进行经济调整。1988年经济过热时期,由于新疆地方政府过度注重加工工业的发展,忽视了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部门的发展,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形成了能源“瓶颈”。1986~1988年,新疆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分别为8.4%、10.7%、36.3%。

经过1989~1992年的治理整顿,三者的投资比重变为6.9%、9.3%、53.6%,新疆电力、能源等基础工业得到了重视,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总之,通过新疆工业近60年的变迁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逐渐走向了宏观调控,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经济规划的方式来引导新疆工业的发展,而市场对工业发展的作用在未来将日益凸显。

结束语新疆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也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理论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本书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探讨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进程,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经验启示,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进程

新疆工业的变迁首先在于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在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新疆军民开始了现代工业建设。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一套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经济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彻底改变了历史上新疆工业以手工业为主的局面;由于现代工业替代手工业成为新疆工业的主体,以及重工业部门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新疆工业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工业的建立对资源、交通、技术、资本、消费市场等要素有着较高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交通、市场、资源条件较好的北疆地区成为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地区,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这一地区成为新疆工业实力最强的地区。在工业结构方面,新疆工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轻重工业比重的此消彼长上。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战略影响下,新疆的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以重工业部门为重点的发展道路。1958年之后,这一现象最为明显,由此带来了新疆工业结构逐渐的重型化,这也是新疆工业变迁进程中的重要特征。

新疆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经济规模得以扩大,而且带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新疆地区的工业、第三产业相继超越第一产业,新疆劳动力就业方向从解放初期的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产业为主,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改变了历史上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新疆工业近60年来的变迁过程,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发展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以及一些不利条件。大自然所孕育出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疆工业发展的极为有利的一大要素。长期以来,新疆现代工业的成长主要依托于丰富的工业资源,新疆工业产品主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重工业中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都占据主导地位。新疆的工业发展必须依托于自身的资源优势,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不仅在过去为新疆工业开发提供了保证,而且在未来仍旧是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而远离内地市场、交通条件不便、工业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成为影响新疆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是今后新疆工业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经验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如何看待它的过去,关系到未来新疆工业的发展。

第一,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主题之一,新古典主义学派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当行使的是监管职能,而不是发展职能,不应介入资源的分配、价格的管理。相反,凯恩斯学派则强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通过制定政策法令以及各种财政、货币政策的形式来指导工业化发展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进程中,政府一直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在不同时期,政府的主导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70年代,政府全面掌管着新疆工业的发展,包括工业发展规划、企业生产计划、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企业人事工资等,均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工业企业仅是政府部门的一个生产车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市场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加强,政府主导新疆工业的手段转向了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规划工业投资项目等方面。

新疆工业发展的市场化空间逐渐扩大,大批的个体、私营工业等民营经济体重新出现并活跃在市场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事实证明,越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市场经济越是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而新疆地区民营工业的薄弱力量显然无法与东南沿海相比,这也是新疆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民营经济力量薄弱的背景下,新疆的工业发展需要政府力量的扶持与调控,在历史上,中央的倾斜政策曾对新疆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今后,在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中央政策与资金的援助仍是必不可少。

第二,新疆现代工业与手工业的关系。现代工业来源于大机器工业的产生,它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代替手工业的过程,但是,现代工业并不能包罗万象,完全取代手工业。在一些领域,仍旧有现代工业所无法胜任的地方,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品、生活用品、宗教礼仪用品等,这些产品需求量少,品种规格繁多,现代工业难以提供服务,这也就成为手工业能完全生存的依靠。而且,手工业经营灵活,投资少,见效快,适应于个体、私营经济。历史上,中国政府曾试图将所有的手工业纳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畴,直至最后取消它的民营属性。事实结果证明,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规律,不仅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不便,也给手工业本身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经济又重新进入到了手工业的领域,为新疆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因此,新疆手工业发展应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手工业是培育民营经济力量的重要领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补充,它理应成为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重要行业。

第三,新疆工业发展定位问题。新疆工业的技术、人才水准,以及远离内地消费市场的事实,决定了新疆大部分工业部门的产品竞争力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这也是长期以来新疆工业产品主要以本地区市场为主的原因。因此,新疆工业的发展应采取比较优势原则,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内地或国际市场上需要的产品,即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业发展方针。“有所为”即在服从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发挥新疆自身的比较优势条件,实施优势资源深加工战略,加快新疆具有资源优势的石油、有色金属、纺织、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伸这些产业的加工链189条,提升资源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不仅将资源开发出来,在本地进行初加工,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使优势资源变成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有所不为”即对新疆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应实行战略性的收缩,如家用电器、汽车等行业,受资金、技术水平的约束,新疆本地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工艺水平上无力与内地和国外先进企业竞争,对此,新疆地方政府应放弃对本地此类行业过多的扶持,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优势产业开发中去。同时,应采取灵活积极的政策,引进内地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新疆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并对本地企业进行资产兼并、重组。而且,利用新疆紧邻中亚的地缘优势,面向中亚市场,积极鼓励、扶持这些内地驻疆企业开发中亚地区消费者所喜爱的耐用消费品。这一方面为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开发中亚市场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新疆本地比较劣势产业的出路问题。

第四,新疆工业的发展与西部大开发。20世纪50~70年代,中央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曾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力图改变中国工业分布不均衡的格局。

中央政府将主要的经济资源投向了中西部地区,带动了这些地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新疆地区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新疆地方政府采取了倾斜-协调式工业发展模式,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工业经济,建立了一套工业体系。这一工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疆地区社会经济极为落后的局面,开启了新疆工业化建设的道路。这一战略虽然对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但过于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新疆重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发展缓慢,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重工业部门多属资本密集型行业,无法更多地吸纳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疆地区的就业结构仍旧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新疆地区的工业化任务远未能完成。

2000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以便尽快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话题。这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道路如何选择,如何更好地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省区,新疆地区又一次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笔者以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是符合新疆工业发展实际的战略选择,在技术、人才等要素缺乏的情况下,采取比较结束语190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优势原则,利用新疆具有优势的石油、棉花、煤炭资源,采用向优势资源产业倾斜投资的方式来带动新疆工业的发展,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此,笔者认为此一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各方利益的平衡,特别是中央在资源开发上能够对新疆进行更多的利益让渡。20世纪50~70年代,中央不仅在新疆的工业开发中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而且在新疆的石油开发中,将大部分利益所得留在新疆地区,这也是新疆经济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作为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更应在今天加以汲取。作为中央企业所垄断的石油行业,如果将开发石油、天然气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大部分留在新疆本地,将会使新疆地区获得更多的资金积累,新疆地区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去,可部分解决新疆工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使新疆摆脱“富饶的贫困”这一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