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北京队拿到冠军确实是实至名归,决赛北京队碰上上届冠军四川队,对方有个2米18的高大中锋石挪威,正是因为其他队对他没办法,才让四川队冲进决赛。而北京队所以自始至终领先,就是比石挪威还高的杨殿顺完全抑制住了他,让上届冠军四川队无可奈何。
2.拖拉机手成为篮下巨无霸
杨殿顺被发现,也有赖于北京篮球教练班子对人才的重视。
60年代初,北京队进行梯队建设时,教练组得知北京郊区怀柔有个个头很高的拖拉机手,他们闻讯就赶紧去看了一下,那巨人般的身材令教练们大吃一惊。虽然他已20多岁,训练有些晚了,但身材北京男篮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上战胜四川队获得冠军。图中运球者为李树钊,他身后的高大中锋是杨殿顺。
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杨殿顺入选北京队后,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训练时连双运动鞋都没有,当时对北京竞技体育非常关心的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闻讯后就指示北京橡胶总厂,要不惜成本专门为杨殿顺制造特大号鞋楦,为其提供了特大号球鞋。
关于杨殿顺还有一些故事。据李隆回忆,60年代初,北京工人男篮赴福州参加全国甲级队联赛,把杨殿顺带去了。一上火车可就让大伙犯愁了,卧铺的床铺根本睡不下他,最后在乘务员的帮助下只好用绳子把床铺和货架连结上临时弄了个大床铺才解决问题。
在上海停留一晚,杨殿顺在队员卫本瑞等人的陪同下去逛南京路,可直到很晚还没回来。留在旅馆里的教练王利发和李隆等人开始有点着急了,当他们回来后才知道,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门前,杨殿顺被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根本动弹不得,最后在同行队员们的劝说下才摆脱了行人的重围。
还有一次由张光烈执教的北京男篮去杭州比赛,一天晚上北京队轮空,大伙去看另两个队比赛,到赛场时比赛已经开始,由于是室外篮球场,四周光线较暗,专心看比赛的观众并没有发现杨殿顺。但当比赛结束所有灯光亮起后,坐在场地边的队员们还没站起来,观众就立刻发现了杨殿顺,结果又把杨殿顺和队员们围个水泄不通!最后总教练程世春指导只好对杨殿顺说:“大杨,站起来,让大伙好好看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这才解了围。
在福州比赛时,队友李隆和杨殿顺同住一室,一天晚饭后两个人一起到住地的湖边散步,聊起了杨殿顺在生产队开拖拉机的往事。杨殿顺说,晚上开拖拉机耕地很困,他就在地头两端挖了两道坑,开着拖拉机他就可以打盹了,当拖拉机一开到坑上就把他震醒了,于是拐弯,拐弯后他又打盹,到了另一端又把他震醒了,再拐弯,再打盹,这样他既可以睡觉打盹,又不耽误生产。李隆听后笑得前仰后翻,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这小子还真聪明,连这招你都想得出来!”
北京队教练范政涛不愧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练,他并没有把杨殿顺当大个子练,而是遵循北京队一贯的训练原则,即大个子要当小个子练,让杨殿顺也掌握一般中锋应掌握的技术和脚步动作。换句话说,范政涛对杨殿顺“量体裁衣”,既让他掌握接高吊球后在篮下投篮的技术,也让他熟练地掌握了跨步勾手投篮动作,也就是说,杨殿顺若在篮下接球,就利用他的身高优势轻松投篮得分;如果在距篮下较远的位置接球,杨殿顺就利用跨步勾手投篮技术进行进攻,杨殿顺这两手可谓左右开弓,对方只能望球兴叹。范政涛教练对杨殿顺的严格训练,使他很好地掌握了防守脚步动作,在篮下不仅控制面积很大,同时也能协防和封堵,大大加强了北京队的防守。
北京男篮巨人中锋杨殿顺威力很大,他采用独特的低手罚球,半蹲的他仍然很高。
杨殿顺入选北京队后在开始接受训练时根本接不着球,范政涛就单独给他开小灶。据与他同队的老队员邰玉峰回忆:“范先生在训练大杨时就抡圆了铆足了劲传球给大杨,那球又硬又快,非常不好接,就这么训练大杨的接球,把大杨练得都哭了!在范先生的严格训练下,后来无论范先生传多硬的球,他都能接着。然后又让其他队员给大杨传各种各样的球,大杨都能应对自如地接球了。”现在有很多身高在2米10以上的中锋,只会在篮下死扛硬顶,未能很好地掌握各种中锋应具备的技术,例如前后转身、转身跳投和跨步勾手投篮等,若是由范政涛来训练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3.把黄频捷从中学生培养成国家队队长
第二届全运会上北京队还发现了黄频捷,他后来成为国家队队长,曾在70年代末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称为“中国唯一一个达到世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黄频捷回忆起自己的青涩年华时特别感慨:“第二届全运会,北京队带上了我这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虽然对于志在夺冠的北京队每场球都很重要,但教练张光烈总是不时把我换上场,让我体验大赛的气氛。北京男篮夺取了这一届全运会冠军,我在一批老大哥的带领下感受到了赛场的魅力,王忆诚、张泰荣、李树钊的组织,姜忠俭、马家驿的突破得分,王瑞卿的策应,杨殿顺的高空作业,张志鹏篮下的游动,李东兴的远投,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感受到篮球牵动着这么多球迷的心,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报答他们。而全国冠军的目标对我来说已经小了,我的志向是把中国篮球水平搞上去,走向世界篮坛。”
黄频捷特别感谢北京篮球队的教练班子,正是他们的悉心培养才让他成了一名优秀运动员。在高中一年级时,黄频捷参加了北京市中学生篮球赛,由于校队成绩优秀,他在比赛中的表现也较突出,赛后,专门负责为北京男篮培养专业后备力量的北京篮球队教练范政涛找到了他。范教练和蔼地说:“你是个打篮球的好苗子,愿不愿意到北京队打球,当一名专业的篮球运动员?”黄频捷有些激动但却迟疑地说:“要问问我爸妈,他们就希望我上大学。”回去一问,爸妈果然坚决不同意,说:“你的学习成绩那么好,不上大学可惜了,打什么球啊!”黄频捷先一再恳求父母,一直无果,后来就干脆不和父母说话了,其倔强的性格在成长期已经显露无遗。范政涛始终挂念这事,后来找到黄频捷的家,给他父母做工作,他父母认为打球路子太窄,还是婉言谢绝。范政涛推心置腹,说运动员如果打出成绩,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普通大学生更大,他甚至说:“我带你们的儿子去洗过澡,他那宽宽的肩膀细细的脚脖,简直就是一匹好马!我敢保证他不仅能打上北京队,而且肯定能进国家队。
我当了半辈子教练,像黄频捷这样好的身体条件和这么过人的篮球悟性,真的还没遇到过……”
黄频捷的父母终于放了他。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范政涛故去十多年了,黄频捷依然常常想起这位恩师,正是范政涛的坚持,黄频捷才能去打篮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才能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新中国北京男篮也是国家队核心后卫黄频捷(跳起传球者)篮球50杰之一,这是中国篮球人的最高荣誉。
黄频捷17岁进入北京篮球四队,当时北京篮球有四个梯队,有北京男女篮和北京工人男女篮各两支甲级队,另两支则是生机勃勃的男篮三队和四队。那时候虽然不叫职业联赛,但从培养人才的机制看,确实体现了基础的厚重。
一般球员从青少年四队进入一队都是阶梯式步步上升,但黄频捷潜力大,能力突出,训练一年就进入了北京男篮一队,而且是教练组毫无争议一致同意。黄频捷身高1米88,在60年代的组织后卫里就算高个子了,那时中国最好的组织后卫钱澄海、王忆诚、李春祥、蒋克礼等身高都没有超过1米82的。黄频捷弹跳出众,技术全面,爆发力强,篮球意识强。那时全国各队都鲜有能扣篮的队员,黄频捷却可以双手扣反篮。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比较单纯,社会上也没有那么多诱惑。黄频捷记得当时的全部生活就是运动场和宿舍两点一线。为了练习力量和耐力,他蹲杠铃、变速跑多少次,累得都懒得说话,夜晚睡觉几乎天天抽筋。听说自行车可以提高速率,可没有自行车票买不到,他便自己花钱买零件攒了一辆练习腿部力量。为了投篮准确,他常常在训练结束后自己再投几百次……黄频捷是干部子弟,有人说他的好体质是因为吃的比普通人家要好一些,但黄频捷认为那时干部子弟也不如今天一个普通家庭吃得好。黄频捷的高超球技是他艰苦训练的结果。北京女篮同时也是国家女篮队长刘玉民的父亲是老铁道部长刘建章,“文革”中周恩来亲自批示要保护他,父亲级别那么高,可她却是全队训练最刻苦和要求自己最严格的。
4.坚持基本功天天练
不仅黄频捷、刘玉民这些尖子运动员,整个北京男女篮的运动员都坚持基本功天天练。掌握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高水平的运动员才能不断涌现,从而保证了球队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北京男女篮采用了科学系统严格的“科班式”训练,十分重视篮球理论学习。当时每天上午只要没有训练,队员们都在宿舍里和教练一起研究讨论各种攻防技战术问题。当时在训练上制订了三个原则,即着眼于世界先进水平、着眼于篮球运动的特点、着眼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强调“训练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唯有如此,才能在比赛时应付场上千变万化的局面。作为集体项目的篮球比赛,教练员如何运用各种攻防技战术的智慧与智谋,运动员如何对场上形势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这些因素可谓是球队的“灵魂”。而这些技战术意识正如京剧“富连成”科班所说的,不能言传,只能在实践中去培养、体会和感悟。
拿了全运会冠军后,北京队信心更足。1966年6月1日,北京队在空军大院与抽调各大军区尖子组成的八一队比赛。北京队当时既有杨殿顺的空中控制权,又有黄频捷这样的天才后卫,加上国家男篮主力中锋的腾大维,可以说内外俱佳,结果北京队以20多分的绝对优势获胜,打得八一队无抵抗之力。北京队眼看就要进入全盛时期了,当时篮球界一些人士预计今后几年北京男篮将是国内实力最强的。但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影响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篮球界也停止训练闹革命。这对于一支处在巅峰期的球队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