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英夷登陆之后,陈公做了旗兵,奋勇直前。估计跟电影中“跟我冲”的镜头相类似,结果陈公一腿中弹,犹呼跃不止,于是又来一炮,洞胸乃仆。
据说陈化成死后,洋人拿五千元钱买陈公的尸体,但不得。就连那璞鼎查在和议签订后都亲自祭奠陈公,且哭得一塌糊涂。老百姓更是家家挂陈公的画像。问题是这些故事传到道光那里,道光居然起了疑心,咱官兵打得这么英勇,为什么咱城池却一失再失呢?疑惑之余,他派人去“调研”陈公的尸体,并把亲为陈公装殓尸体的地方官召到北京,亲自询问尸体伤情。待一切问明后,他才下旨奖励英雄,修专祠纪念!
英雄死了,吴淞口失陷了。下一站,就是上海啦!
上海“和平沦陷”啦
吴淞口一失陷,上海人民震惊了。官吏和富豪纷纷出逃,上海守军也跟着出逃。英军没费一卒一弹,占领上海。
在占领上海之前,英方曾向上海官方发出照会,希望对方能出一百万元的赎城费,否则他们就进占上海。问题是没人理会他们,于是英军不得不委屈大驾,亲自进了上海。时间是6月19日。
进了上海之后,英方还想着赎城费问题,于是在6月20日给江南提督、苏淞兵备道发出了照会,说:俺们常怀仁爱之心,上海的安居良民,俺们不忍为难啊。城中所有之物,除炮位兵械之外,什么东西俺们都没抢啊。四天后,俺们就要撤退了啊,上海城俺们一点没伤害啊,所以那一百万元的赎城费,俺们还要啊。如果不早点拿出,俺们就要重打回来啊。另外这赎城费包括上海县城和松江府,一百万元,多乎哉?不多也。如果耽搁久了,一百万元就不一定够了啊!
这帮鬼佬,谈起钱来真是大言不惭!
6月26日,英方发出告示,说,接上海奏报,已整了四十万元赎城费,很好。但是俺们这边不减价,一百万就是一百万,一定要如数交清啊!
上海就这样和平失陷了。和平失陷,没有伤亡,赎城费也没来得及掏,和议就开始了(但是上海人民并没有沾得便宜,南京和谈时,牛鉴从上海准备好的赎城费里,讹出五十万元来,垫付到给英方的第一批赔款里去了)。
上海失陷后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0日,英方照会伊里布,夸伊里布是好人之后,强调说俺们的璞鼎查统帅从舟山来到了吴淞口,请你们赶紧派钦差大臣来,否则俺们还要打啊!俺们虽然反感战争,但是不得不战哪。因为你们始终没有说明,俺们原先要求的那些条款贵国是否遵照执行!如果咱们议和了,两国都有了体面,多好啊!
耆英终于放下架子,亲自回复英方帖子了,他在照会中说:议和之事,原不是俺这等微末之人所能议论的啊,况且你们说要在一处地方议约,可地点定在哪里呢?你们赶紧定地点吧,定了通知俺们一下。
照会末尾,耆英对自己的议和决心表了一下态:“两国之事,天必鉴之,若不实心相待,定遭天罚也。”
我晕,天朝连投降这种勾当都要对天发誓了。如果陈化成那样的英灵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英雄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大吏们却在后方与敌方眉来眼去,频送秋波,不成体统啊。6月27日,璞鼎查亲自给耆英回帖,但却是冷冰冰的眼神儿:
和谈可以,但是皇上得派钦差大臣前来,而且这钦差还得是全权大臣,可以自行善定诸事,否则俺还要打。
璞鼎查这条件是高了些,您是英方的全权大臣,可中方,上有皇帝他老人家在龙椅上蹲着,哪个大臣可以全权啊?这不逼着天朝改革政治体制、虚君共和、还权于民吗?真是想得美!
中方一直搞不出个全权大使来,大英只好一直打下去了。
镇江之战:海龄副都统是英雄还是狗熊
吴淞口失陷,道光令耆英与伊里布等人由浙江驰援江苏,会同牛鉴办理夷务。
同时命工部尚书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这是天朝任命的第六位钦差啦),前往天津,会同直隶总督纳尔经额加强天津防务,以防止英军北犯。傻皇上,他现在还不知道英军的进犯目标在长江下游。
两江总督牛鉴在吴淞之战中,表现虽然不怎么光彩,但他随后所上的奏折,却光彩夺目,很具天朝特色。他于1842年7月4日,向道光上了一个《夷焰鸱张与前不同仰求怀柔与民休息折》,内中有这么几个意思:
一是“该逆”(之所以称英夷为逆,还是“天下一家,道光为天下共主”的意思。
也就是说,英夷只是造反,跟现代意义上的侵略不是一个意思)越来越厉害了。兵力倍增,还勾结“丑类”(丑类当然是指各色汉奸了),据说还想内犯天津等地呢。
二是“该夷”居心越来越不良了。他们攻陷定海、镇海、乍浦时,还奸淫抢掠来着,可是近来听说,攻陷上海之后,不但没杀一人,还遍贴安民告示,“居心实不可问矣”。(老实说,就凭这一点就能把道光吓傻。也就是说,统治者不怕逆贼杀人,就怕他们不杀人。如果英夷也像刘邦那个小无赖那样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天啊,那还有爱新觉罗家的天下吗?)三是“该夷灭绝天理”,早该灭亡了。但因诸大臣办理未能尽善,导致他们越来越猖狂了。不过听说他们本意通商,只因大皇帝未降明谕,施以全恩,所以不肯休兵。(牛制使这话就是在套皇上了。英夷只是通商,没有“彼可取而代之”之类的野心,所以皇上还是恩准了他们吧。但是这话他不说,他要让皇上亲口说)四是英夷虽是畜类,但毕竟长个人样,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狗似的。扔尔一块肉,就会对着咱摇尾巴表示伏贴的。而且,从古到今,制夷之道,莫外羁縻:“仁圣与民休息,耀德而不观兵,并不伤于国体。”(这话说得好体贴,一句话,皇上打,乃是诛灭逆贼;皇上不打,也不叫投降,乃叫“耀德”)道光看完折子,感觉这老牛跟伊里布一样,蜕变成主抚派了,所以他在老牛的折子上朱批道:“中伊里布之害不浅矣,曷胜愤懑。”当然愤懑了,放哪一个小地主都愤懑。心中痛恨伊里布之类的大臣,可还得重用他们,让他们在天朝的房顶上揭些瓦片以送英夷,做卖国的代理人。
问题是这会儿的英夷打上瘾了,新的全权公使璞鼎查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巴麦尊外相的训令,先打够了再说。所以老伊他们想休兵也不得。
1842年7月6日,英军大批部队驶离吴淞口,沿江上溯。所遇清军,稍事抵抗皆败走。7月17日,他们来到了镇江。
镇江是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交江口,是运河的咽喉,南京(时称江宁)的屏障。
西北有焦山,东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副都统海龄领八旗兵一千六百名、绿营兵四百名驻守。城内大炮多调至吴淞,所剩无几。吴淞失陷后,四川提督齐慎(新授参赞大臣,赴浙防英)带江西兵千余名、湖北提督(新署江南提督)刘允孝带湖北兵千余名驻扎城外,协助海龄防守镇江。但是三方谁也不服谁,海龄未派部队驻守金山与北固山等制高点,而是让全部八旗兵收缩在城内,紧闭四门,不准人民出城。谁出城谁就是汉奸,格杀勿论。
郭富与巴加登高视察镇江,发现城墙上居然没有士兵防守,只有城西南的半山坡上新建了三座军营,遂认为清军主力已撤出城外了,进攻镇江将是小菜一碟了。
但是他们还是部署了庞大的进攻梯队:参战陆军总计六千九百一十五人,编为第一、二、三旅和炮兵旅。第一、第三旅和炮兵旅担任主攻,进攻方向是镇江西南郊高地上的清军;第二旅担任助攻,战略任务是攻打东北方向,牵制和分散清军兵力。
7月21日,战斗打响了。第一旅、第三旅和炮兵旅打向金山,由于清军没人驻防,所以顺利登陆。登陆后,由第一旅打向西南坡上的清军,齐慎与刘允孝坚持数时,不支,退走。英军第三旅登岸后,沿着城墙根儿,直扑西门。
与此同时,英军第二旅打开了镇江北门,冲入城内后,又打向西门。
东西门一打通,城内八旗兵与英军展开了巷战与肉搏战。
镇江之战,是英军鸦片战争开始以来投入兵力最多,损失也最大的一次——死三十七名,伤一百二十七名。对于镇江之战,马士评价如下:“这个广大的帝国竟不能调遣一支强大的军队防守它境内最紧要的战略地点,充分表现了这衰老而腐化透顶的政府的行政荒唐,实际的防守工作也表现出领导的完全缺乏。然而满洲驻防军曾经誓死应战,拼命抵抗,并且具有伟大精神的行动。五月里在乍浦所看见的那些百折不挠,英勇地自我牺牲,和残酷地杀死妻子儿女的情景,七月里又在镇江变本加厉地重演了。”
马士对满洲兵及其眷属自杀与他杀的场景,描写得过于写意过于含蓄,我们还是看看英军亲历者的描写吧:“满军尽最大努力,终归失败,然后开始自杀殉职。我军看到这恐怖情形,不寒而栗,在一所房子里,我们发现不下十四具尸体。主要是妇女的尸体”;“我们继续搜索,又冲进一所大官的房子,破门而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悲惨的景象,来到一个天井,地上布满鲜血。在通往‘祖宗堂’的台阶上,躺着两个年轻人,身体已僵硬,样子像是兄弟。跨过尸体进入堂内,迎面见三个妇女坐在那里。一个母亲,两个女儿。在她们的脚下躺着死人的尸体,都是用刀割喉而死……这时那位母亲脸部所表现的冷酷难言的失望情绪忽然转变为轻蔑与仇恨的样子……她走到我身边,抓住了我的手臂,咬紧了牙齿,皱紧了眉头,指着尸体,指着女儿,指着她的尚不失华丽的房子,又指着她自己……”
“在一座房子里,我们看见一满兵已把妻子拖到井口上,正用一把生锈的刀子要把妻子的喉管割断,而且就在那口井里,他已把所有的孩子抛进去了;“22日上午,自杀事件还在发生。我和革雷在一所房子里,就看到二十具尸体,而且都是妇女。她们有的是自杀,有的是被亲人杀死”。
眷属死伤多少,无数;但是一千六百名驻防的八旗兵基本上全报销了,所剩无几。我倾向于认为,八旗兵血统里的游牧民族的彪悍血性被战争激发起来了。但是茅海建先生非得分析说,他们的抗战,并不是为抽象之国,而是为家。说这些八旗兵于镇江已“驻扎了近两百年,家产在此,眷属在此,祖坟在此,他们保卫的已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家,故能顽强、奋勇和拼死”。
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里,恩格斯对镇江之战的评论是:“驻防八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问题是这样的抵抗,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乍浦,一次是镇江,而且还都是八旗兵。汉兵呢?什么样的前提下,汉兵才会像满兵这样抵抗呢?
至于副都统海龄本人,在自己的寓所里从容地搭了一个火葬堆,自焚而死。海大人应该是天朝最有国家机密意识的人,他的火葬堆,全是用天朝文件搭起来的。
道光一听说海龄死了,马上封他为战斗英雄。并且要求官员们把英雄之妻、之孙的尸体找到,建立专祠,以资鼓励。没想到事后有御史黄宗汉出面了,弹劾海龄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好,说英军还没到镇江,海龄就在城里大杀汉奸了,且误杀的良民“不计其数”,以致人心不服,人们围住了海龄,海龄竟命令士兵开炮轰击,所以,英军没攻城,内部倒先乱了套。英军听说清军内部乱了,才赶紧攻城的。
说完这些之后,黄宗汉发议论说:“此中关系乎海龄一身之节义者犹小,关系乎天下民心之好恶者甚大”。
道光一听,问题大了。海龄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民间对海龄的议论,更是对他不利,有说他逃跑得比谁都快,八旗兵不让他跑,要求他为国捐躯,他不听;有说他还不如他老婆,他老婆抱着孙子自杀,他才去抗战的;还有说,他是被乱民所杀,根本不是自杀的……道光无奈,只好指定江苏巡抚程裔采给调查一下。最后耆英回奏,说自己与程采裔复查过了,海龄是自杀的,至于那些传言,主要原因是,英夷逼近之时,海龄一个城门不开,不让百姓逃难,等英夷来了,百姓遭难不说,钱财也都没了。而且,海大人把十三个形迹可疑的嫌犯都当汉奸给杀了,以至于人心有些不平。不过这都是小节,海大人毕竟自杀了,与他一同自杀的,还有一子一女一妻一孙,一子被丫环救了,没死成。但是,家庭成员大都没了,所以恳请皇上还按原先的谕旨给予赏恤吧。于是皇上再次发出上谕,钦赐海大人为战斗英雄,家属给予烈属待遇,烈士本人建专祠供人纪念云云。
海龄身后,遭遇民间非议,据麦天枢分析,其原因如下:一者是海大人在战前大杀汉奸,且不让百姓出城,得罪了百姓;二者,其他官员在镇江失陷后都没自杀,唯独海大人自杀了,大家不好意思,遂诬陷海大人乃他杀;三者,海大人欺负逃难者,让逃难者从士兵的枪林里走过,受过此等侮辱的人中有喜欢记笔记的民间士子。当然,还有人认为,这里面有个微妙的满汉矛盾问题,也就是汉人官民们故意往海龄这个满人官吏脸上抹黑云云。按笔者的分析,海大人平时估计不是什么好官,死了,赢得了烈士名,但是之前没有赢得民心,所以这烈士名声也没有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