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洁白无暇的心灵,需要家长精心的呵护与浇灌,才能够茁壮成长,将来也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果我们不经意间要是给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的话,就会开花结果,缔结仇恨的基因,不但令孩子生长大受影响,甚至还极有可能导致这个孩子的身心受损,甚至成为仇视社会的害群之马。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让孩子纯洁的心灵打小就种下仇恨的种子,将来要是生根发芽的话,不但会成为危害社会,破坏家庭和睦的导火线,甚至还会成为危害和谐社会的腐蚀剂,如果因为肆无忌惮的恶劣行径,导致锒铛入狱的话,作为为他们种下仇恨种子的父母,真是难辞其咎,更是罪魁祸首啊!
二、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看过这样一条新闻,陈水扁的长孙即将入学台北市博爱国小,却被部分“家长”在国小网站上拒绝让孩子入学,拒绝的家长的说法是,不愿让自己的小孩和贪污犯的小孩一起念书,怕孩子学坏。
媒体大多围绕在小孩无辜的论点上讨论,也有部分看不过去的人跳出来捍卫小孩子的受教权。的确,小孩子的受教权应该被保障,我国的法律也没有过往封建社会的罪及九族的观念,谁犯罪就谁受罚,理所当然。
新约圣经中有一则故事记载,有个行淫的妇人被逮,送到耶稣面前,要他定这个妇人的罪。按照当时的犹太律法,行淫妇人应处乱石砸死之刑。然而,耶稣却低头不语,在地上不知道写些什么字,过了一会儿后抬头,对那些愤怒地想将行淫妇人以乱石砸死的群众说,“你们谁没有犯过罪的,就拿时头砸吧?”讲完后继续低头在地上写字。结果,围观的群众全都散去了。
政治的归政治,这里不多谈关于陈水扁一家的贪污问题。我感到遗憾的是,部分台湾民众的仇恨思想之深,不能原谅犯错人也就罢了,连犯错之人的无辜家属也都视为同类人,非但无法接纳,还试图以道德之名推动隔离。这就好像,当初围观行淫妇人的群众不但想拿石头砸死行淫的妇人,还想拿石头砸死他的亲人,因为“我们”替他们觉得可耻。
仇恨罪恶,打击犯罪,听起来非常道貌岸然,尾大不掉,实际上却很可能是人心的骄傲,自以为义。仇恨陈水扁之孙的家长们的心态无非是我家的小孩很纯洁,最乖巧,别人家的小孩都是坏蛋。只是今天刚好有个可以指名道姓的对象出现,就把对于学校带坏孩子的恐惧投射到对方身上罢了!如果任凭自己主持正义的骄傲之心滋长,很可能就会演变成连带仇恨无辜之人。
台湾人或许不太知道,刚获得金曲奖的香港歌手陈奕迅,他的父亲过去是港府高官,曾因收贿被捕下狱,然而,香港人并没有因此仇恨陈奕迅,因为他们知道,陈奕迅是陈奕迅,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所做的事情不该由没有做这件事的孩子连带承担责任。
孔老夫子也说过,父亲有过儿子发现了,儿子要替父亲掩饰过错,这是伦常,更别说陈水扁的外孙还是刚要上小学的孩子,就算他穿的用的是大人的不法所得所购买的,但一个还不是很了解世界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该如何分辨或拒绝?
我能了解那些不愿让陈水扁的外孙入学的家长的心态,无非是恐惧沾染恶,怕学坏,这心态原本是好的,人人都应该要避恶趋善,问题是,避恶趋善的方式有很多种,好比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郭靖黄蓉,收养了杨康之子杨过,试图以教化的方式预防恶的再发生,而不是趁着孩子还小就结果其性命。
遗憾的是,博爱国小的部份家长面对恶,却选择另一种恶来面对,说起来实在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只是徒然将仇恨扩大,一个国小学生,全家大人都深陷牢狱之灾,又怎么带坏别人家的小孩?更何况,你又能确定自己家的小孩就真的那么完美无暇,去学校就不会带坏别人家的小孩吗?今天仇恨陈水扁的外孙,明天仇又恨某一个犯罪或得罪自己的人。抱持仇恨心看世界,世界变得讨厌,自己也不快乐,那又何必?
三、悲剧警示
看到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孩子,你为什么不哭?”。文章的大意说的是:一个叫多多的孩子,在母亲告诉他得了癌症时,他并没有大惊失色,而是继续看他的卡通书,看着看着还“咯咯”大笑。在他母亲去世后,面对躺在花丛中的母亲这孩子仍然没有什么悲痛,呆若木鸡,偷偷地瞅瞅这个或者那个长辈,一滴眼泪也没掉出来。
看到这里,真的让我们做父母的寒心,这孩子为什么对亲人如此冷漠。其实,现实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个孩子的爸爸在边疆工作,妈妈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到16岁。一天妈妈发高烧,滴水未进,只盼孩子放学回家烧水做饭。但孩子一到家,便大声叫道:怎么还没有做饭?妈妈有气无力地说:“妈今天病了,你自己下面条吃吧。”孩子却生硬地说:“妈,我到外面去买了吃,然后到同学家做作业,你就躺着吧。”说完就冲出家门。16岁的儿子应该懂事了,但他却一句问候的话也没有,更不用说关心体贴,简直冷漠无情。母亲躺在床上,想想自己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却得不到儿子相应的回报,这是为什么?
08年十月三十日,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座民宅里,发生一起极其罕见的命案。即将要到航空公司工作的十九岁、身高1.7米、身材清瘦,看上去纯真秀气的花季女孩,亲手打开煤气伐,残忍的把生身父母双双熏死在家中。
电视采访,当警方讯问她时,女孩的表情淡然冷漠,看不出有一点痛悔之感。她回答警方提出的问题时,逻辑思维清楚,谈吐字句清晰。神态平和,外表文静。没有恐慌,毫无惧怕,偶尔的瞬间,还露出一丝微笑。这个文弱女孩,在事发后,那种镇定自若的神态,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呀。
父亲出差回来,疲乏不堪。孩子见了忙说:老爸你终于回来啦,我正等你呢。父亲心头一喜:毕竟是儿子亲啊。孩子立马又接了一句:数码相机这次没忘买吧?父亲虽然有点不悦,但还是麻利地从包里掏出礼物来。孩子挺高兴:太好啦。爸,我约了同学,先出去啦。父亲还没反应过来,门哐郎一声已经关上了……
中华女性网调查指出,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心理冷漠化的现象。调查发现——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还有4名学生说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76%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孩子变得感情如此冷淡?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在此我不想做过多的分析评判,因为许多资身的教育专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剖析论证。我想,一味的抱怨大环境没有任何意义,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只想和各位家长朋友们探讨,我们父母如何做,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冷漠。
1.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感恩的习惯
从日常为孩子做点滴小事做起,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应该的,你要心存感激。父母首先带头,妈妈为全家人做饭,爸爸带头说“辛苦了”;电视机出故障,爸爸修理好了,妈妈要带头说“谢谢”;奶奶从老家带来一些孩子喜欢吃的土特产,父母要带头表示感谢;亲友送孩子礼物,不管价钱多少,都要让孩子表示感谢,并要让孩子珍惜;父亲节、母亲节,父母首先要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祝福感谢,给自己的孩子带个好头;教师节,可以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表达对老师真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在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耳濡目染,逐渐养成感恩的习惯。
2.给孩子多提供表达“爱”的机会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的过于强势,让孩子感觉没有爸妈不能做的。下班回家,假装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出门游玩,假装记不清路线了,让孩子帮帮忙;回爷爷奶奶家,让孩子帮忙选礼物;家里来客人,让孩子帮忙迎送客人,端茶倒水;身体不舒服时告诉孩子,让孩子帮忙拿药;回爷爷家,让孩子帮爷爷捶捶后背,揉揉肩。时时为孩子提供表达爱的机会,学会关心爱护他人,逐步培养孩子的爱心。
3.减少功利性,多给孩子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他的博客中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生活,已经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倾向。”
或许我们做家长的太功利化了,连孩子看书,都要区分是否对学习有用,把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书,一律列为禁读。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静下心好好欣赏一下各类文学作品,只是一种情感体验,不要带任何功利目的,让孩子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由于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做父母,尽量减少玩游戏、打麻将的时间,有时间多读读书,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还要多和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和孩子一起享受学习和读书快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