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宽容需要榜样
做父母的,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但为了孩子的幸福,同样也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我们应当教孩子学会宽容。作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宽容精神的教育: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摆个公平合理。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
人都是有缺点的,连圣人也有缺点,毛泽东评价自己一生也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所以人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年龄不同,性格各异,所受教育,个人职业,社会经历以及自我修养等都有差异,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谨言慎行,做事认真,个性执着,但是缺乏灵活,不善应变。而有的人言行随意,处事马虎,不计前嫌,容人之过。
宽容如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对天地间所有生命的包容与博爱。
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
当然,宽容更应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是懦弱。“宽以待人”,也要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他更宽广的东西——人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呵护善良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行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有位妇女搀着老父亲的胳膊艰难地上了公交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小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那位姑娘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尊老爱幼是我们年轻人应尽的义务。”那个搀着老人的妇女似乎想说什么,但老人朝她摆摆手,说:“好,好,孩子,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坐下,小姑娘脸上流露出笑意。
奇怪的是:那个妇女明显不高兴,似乎是在责怪父亲。
公交车继续朝前开,突然一个急刹车,那位老人“哎呀”一声,紧皱了眉头,好像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小姑娘在一旁不禁替老人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下面一站就是医院,那父女俩下车了,巧的是小姑娘也是在这一站下车。小姑娘听到那位妇女在埋怨:“爸,你也真是的,明知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伤口疼了吧?”
老人乐呵呵地说:“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是的,成全别人的善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一、善良需要栽培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计述一个非洲的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各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 我们的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费,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不过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个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看爬起来帮爷爷拣松果,帮邻居拣暴风雪后的树枝……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子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当初是一个6岁的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我很感动的是瑞恩母亲的做法,她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使瑞恩实现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瑞恩成了名人后,他的父母也控制了很多活动,不让孩子在荣誉光环之下飘飘然,让孩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瑞恩虽然成了世界的一个小名人,但依然过着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伟大的妈妈赋予他的。
对一个六岁儿童的如此善举,相信谁都会赞许、钦佩和感动,也很令我们成年人汗颜。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瑞恩的父母对他此举处理上的良苦用心。
其一,是对小孩子的善举没有轻视,更没有当儿戏对待,而是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称赞了他的慈爱之心。须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是教育孩子从小就打牢做人的坚实基础。在这方面,瑞恩的父母是毫不含糊的。瑞恩一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即得到了父母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而且一直支持他坚持下去,如今已坚持了六年。可见瑞恩不易,其父母坚持初衷不改也不易。试想,此事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面对一个六岁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有几位家长能洗耳恭听,有几位家长能尊重孩子的想法,又有几位家长能一以贯之地支持孩子此举?我们身边的家长们,更多的是以小孩子能在大人们面前背诵多少首唐诗宋词,能认多少字,能说几句英语,能唱多少支儿歌而引以自豪。对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家长看得更多的则是“双百”,别的一概“给我少扯”。
其二,是教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实现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好事。如果他想得到70块钱,就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并不是简单地从爸爸妈妈手里拿走,再交到老师手里。而我们的家长则完全不同,孩子上学需要钱,生活上需要钱,只要说个数就行,要多少给多少,慷慨解囊,从不让孩子受委屈,也从没有考虑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努力获取报酬。在这方面,我们的观念和习惯与西方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通过挣钱让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懂得如何精打细算,如何用到好处。美国的社会学家斯坦利教授曾对美国上层社会做过十几年的认真研究和调查,得出的结果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美国的富豪们75%以上生活非常简朴,教育子女严格,并以身作则,“富而忘形”的则是少数。我们历来把“吃苦耐劳”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宣传,然而我们在宣传这一美德时,又有多少富裕起来的家庭,有意识地引导子女们独立地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去摔打,去闯荡?试想:一个不愿吃苦,不能吃苦,只能躺在父辈创造的温床上生活的后来人,如何能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其三,是重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当然,西方家长也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重视孩子的生活起居。不过,从“瑞恩的井”这件事上,我看孩子的父母更注重从小就引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也正因为父母的言行,瑞恩捐井才坚持了六年之久。他不是图表扬,也决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而我们很多家长更重视教育孩子长知识、学本领、拿高分,往往轻视孩子的品德操守方面的教育,忽视孩子在吃苦耐劳、吃亏让人、礼貌待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引导与教育。在这方面,微软亚洲研究院亚太商务高校合作总经理陈宏刚先生与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座谈时,曾颇有见的地指出:我们国内的学生首先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做人。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人也是如此。而幼时家长的循循善诱、耳濡目染,自然是人生成长分量最重的一堂课。
总之,“瑞恩的井”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启示,然而我觉得首先应该接受再教育的,还是我们的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