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士认为,从过去9年的历史数据看,除2009年7月PMI环比微升0.1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年7月PMI环比平均回落1个百分点。PMI反季节回升,主要得益于政策微调带来的预期改善。再加上稳投资、稳外贸、扩消费等一系列托底信号的释放,经济下行压力有望减轻,经济底部区间趋于明朗,沪指顺势上涨站上2000点整数大关。
2013年8月3日,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召开。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更好地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和调整,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2013年8月5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下一阶段政府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将采取五项措施,具体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清费减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013年9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研究部署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活力健康发展的措施。会议认为,2010年以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此次委托与民营企业联系紧密的全国工商联开展独立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政策措施在许多方面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一些法规规章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等。这些都影响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会议强调,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全面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一是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评估反映出的问题,逐条研究、逐项分解,按照“定目标、定事项、定责任、定时间、定结果”的要求,限期拿出实施细则的改进措施。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制定出台。二是认真落实新一届政府推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更好地服务企业需求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目标,创新管理方式。凡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再设定行政审批;凡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不再前置审批。需要审批的,也要严格规定程序和时限。坚决打破各种对民间投资制造隐形障碍的“玻璃门”“弹簧门”,彻底拆除“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的“旋转门”。三是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并在推进结构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全面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开路”。同时依法加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监管,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五是各部门要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接受各方监督,不能“自拉自唱”。对工作不力的,要严肃问责。
社会政策要托底:经济发展越困难,越要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政策“托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把GDP放进老百姓口袋,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政府要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住房、特困群体,等等,都是“保障网”的覆盖范围。2013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生产生活,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政策怎样托底?
托底重在“保基本”。所谓“保基本”,就是要使社会保障的标准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托底重在“守底线”。首先必须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把钢用在刀刃上,加强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财政部在2013年8月曾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厉行节约,以2013年压减支出后的规模为基础,2014年继续从严控制支出,从紧编制预算。按此要求,未来将继续削减“三公”经费,停建楼堂馆所,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以确保民生投入不受影响。
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需要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把协调推进社会事业、社会政策和社会改革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继续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包括积极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按照“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养老保险顶层设计进程,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和应急救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等。
2013年以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透露,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认真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下一步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主要有五大举措。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完善各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持续就业帮扶。
二是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大病保险等工作。推进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三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设施条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发展需求。
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需求。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严肃查处征地拆迁、生态保护、劳工用工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从更深的经济学意义上看,社会政策托底还体现了宏观调控思路的一种积极变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2013年8月7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当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通常采取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政策措施。从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看,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的特征很明显。当前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信息消费,不仅能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更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城镇化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也将有力拉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对以“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进行总结,概括为三条:
第一,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同时,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还要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第二,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我们保持定力,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第三,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针对阻碍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我们注重精准发力,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推动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而对于2014年的宏观调控,李克强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