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注意力!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48866100000005

第5章 保持孩子的注意力,父母的信任、孩子的配合缺一不可

第一节 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生子女通常被人们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只要看一看孩子们上学的壮观场面,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呼了:早上起来,妈妈跑前跑后地叫孩子起床、穿衣、洗漱、帮他收拾书包,磨磨蹭蹭吃完早饭,最后由爸爸送去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孩子被照顾得很周到,但其实这样的情况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对孩子处处伸出“援助之手”除了不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外,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对事情不上心、做事拖拉、懒惰等坏习惯。

“小鬼头”事件簿

小惠的爸爸还没有回来,家里只有妈妈和小惠。平时都是妈妈或者爸爸陪着她写作业,但是今晚妈妈必须写一份文件,于是就让小惠自己写作业。小惠很听话,早早地就坐在那里,但是写作业的时候慢慢吞吞,还来回走动、玩各种小玩意。妈妈写完文件,来检查小惠的作业时,小惠正在阳台上玩。“作业写完了吗?”妈妈问。小惠这才赶紧乖乖地回去写作业。一会儿小惠写完作业让妈妈检查,其中有几个比较题错了,小惠就直接把大于号改成小于号,把小于号改成大于号。妈妈看到了很生气,让她把解题步骤写出来。最后改完了,小惠说还有语文作业没写。妈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陪着她把语文作业写完了。经过这一次,妈妈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小惠独立完成作业,免得她养成三心二意、有头无尾的坏习惯。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习惯,一遇到难处就求助于自己的爸爸妈妈,而不是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该怎么解决困难。很多父母或是溺爱孩子,或是没有耐心指导,就直接帮助孩子把事情完成,这样孩子下次就会理所当然认为父母会帮助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去做他眼前的事情,从而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心思散漫的坏习惯。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再做另一件事情。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一习惯呢?

“有问必答”加油站

Q:童童喜欢玩拼图,但是他很没有耐心。每次拼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很烦躁,不停地叫:“妈妈,妈妈,过来帮我拼图。”我不忍心看他着急,就走过去帮他。每当这个时候,童童的爸爸就会怪我,说我是溺爱,会把童童惯出毛病。起初我觉得爸爸的话有些言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发现,童童做事情非常不专心,稍微有点不顺就叫我帮忙。现在我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请问我该如何改掉他的这个毛病?

A:相信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孩子做事情的时候遇到困难就求助于父母,父母也乐于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这种“你快乐,我随意”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不利于注意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建议父母这样做: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做事情的过程会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孩子的专注力。例如,当孩子上小学后,让他帮忙扫地、擦桌子;再大一些时,让孩子自己上、下学,学习洗衣服、洗碗等简单的家务。随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可以培养他的劳动观念,还可以促进手、脑协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适当给孩子提建议

做事情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向父母求助,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适当的建议,而不是全权接手孩子的工作。例如上面这位妈妈提到的,当孩子拼图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可以提一些有用的建议,例如“这棵树缺少树叶,是不是能找带有叶子的版块拼上去呢?”接下来就继续让孩子独自完成这个拼图。遇到困难的时候恰是注意力集中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自己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的孩子学习时遇到难题不愿思考,即使父母给予提示也不愿自己解决。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让他在做难题前做一些简单的习题,当孩子顺利完成时,父母要对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行为给予表扬。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有助于积累自信心,再遇到难题时就会独自思考,不会推给父母解决。

爸妈的禁入空间

急于求成,一味责备孩子

在孩子做完自己的事情的时候,父母的一句“你的被子叠的太难看了”,会严重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一开始当孩子做得确实很糟糕时,父母要耐心、详细地把“叠被子”的每一个步骤和窍门都讲给孩子听,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哪里做得不对,应该如何改正。这样下次“叠被子”时孩子会把精神集中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而避免相同错误的出现。

忍不住插手帮忙

有的孩子喜欢思考、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然而父母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忍不住出手帮忙,将孩子原有的注意力破坏掉。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体验自主的过程,不要中间插手,打断孩子探索、感知新事物的思路。例如,孩子学习放风筝,有的妈妈看到风筝要落下来了,就赶紧夺过孩子手中的线自己把风筝放起来。这样虽然把风筝放上去了,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却掉下来。所以,父母要克制住自己想帮忙的欲望,给孩子留下学习的空间。

第二节 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你是不是也经常为孩子玩的时间太长而苦恼?你是不是也一直为孩子写作业不专心而忧愁?就像《小猫钓鱼》里的小猫,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三心二意,结果把时间拉得很长,而且事情还被做得一团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做事效率低是因为不够努力,于是就会加长孩子的“实践”时间,最后陷入时间越长,注意力越差,时间更长,注意力更差的恶性循环中。

“小鬼头”事件簿

小翔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放学回到家,妈妈就让小翔去写作业。由于一年级课程比较简单,小翔做作业很快,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作业写完了。这时他想出去玩会儿,妈妈却不高兴地问道:“就只知道玩,作业写完了吗?”小翔把写完的作业拿给妈妈看,妈妈只是扫了一遍,就对他说:“这么多题你半个小时就写完了?肯定有很多错误,再仔细检查一遍。”小翔心里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写的作业没错,于是就坐在书桌前发呆。最后妈妈检查小翔的作业时,发现他抄错了一道题,于是大发雷霆:“作业都写错了,还想着出去玩。把这道题改正了,今天晚上哪都不许去!”小翔觉得很委屈。虽然他一直坐在桌前改作业,但是心思已经跑出去玩了,最后磨磨蹭蹭直到睡觉时间才把题改完。

很明显,小翔最后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在混时间。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具体的时间观念,需要父母从旁指引。而妈妈要求小翔改正错题、“晚上哪都不许去”,给他造成“今晚就改这道错题”的误解,于是出现走神、拖拉的现象。所以,对待时间观念还不强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告诉他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会有什么后果。当孩子清晰地知道他该做的事情以及接下来的发展时,就会不知不觉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了。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时限的。因此,父母应该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时间,使孩子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可以集中注意力。为了顺利执行,这个时间表最好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来制定。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放暑假了,我们为倩倩制定了一张暑期生活时间表。上午孩子的头脑清醒,我们给她安排的是暑期作业和课外阅读,下午是游泳课和练琴,晚上有两个小时的看电视时间。但是这个时间表执行没几天就执行不下去了,原因是上午有倩倩喜欢的动画片,结果上午的任务完不成就推到下午,下午的任务完不成就推到晚上,时间表被搅得一团乱。给孩子安排时间表原本是希望她劳逸结合,做事情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做事效率。但是最后又回到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状态。暑假这么长时间,我真担心她会变得越来越懒散。请问我该怎么办?

A:父母为孩子制定时间表,就是为了调节孩子大脑思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所以时间表要由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制定,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时间表的顺利执行。下面是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的一些建议:

得到孩子认可

制定时间表是为了保持孩子的专注力,因此时间表的安排首先要得到孩子的认可。这样他在执行时间表的时候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进去,保持专注力。在制定时间表之初,父母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例如上例中倩倩的父母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就可以先问问倩倩,两个小时的电视时间打算放在什么时候,然后再调整其他活动时间。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任务一推再推的局面。

时间表科学合理

专注力在某一个方面是有时效的,因此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时,父母要注意孩子的特性,安排的活动尽量劳逸结合,动脑和动手交替进行。按照孩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定时间,例如学习时间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适当延长,以锻炼孩子专注力的持久性。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安排活动的全面性,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运动、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休息等,都要让孩子有所接触,以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全面发展。

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制定时间表时,父母要注意每个时间对应一件事,并明确告诉孩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只能集中精力做这件事情,时间到了,就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下一项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且有利于培养他的时间观念,杜绝做事拖拉的恶习。例如时间表规定半小时之内完成数学作业,时间到的时候就算孩子没按时完成作业,父母也不允许孩子再继续写。下次孩子就会注意在半个小时里集中精力把数学作业写完,这样就提高了孩子写作业时的专注力。

爸妈的禁入空间

随意变更时间表

在未和孩子沟通的情况下,父母不要随意变更时间表。时间表一旦制定出来,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承诺。如果父母来回摇摆,随意变更时间表,孩子就会因此而出现随意、忙乱的现象,不利于集中精神做事。如果时间表确实有需要调整的部分,父母应该和孩子沟通后再更改时间表,并将更改后的时间安排好。

奖惩不分明

在孩子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的时候,父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和孩子约定,按照时间表执行一天可以得一朵小红花,连续得到七朵可以帮孩子实现一个合理的愿望,以此激励孩子;如果中间有违反时间表的行为,就要减一朵小红花,并且要孩子将需要做的事情做完。在执行奖惩的过程中,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敷衍孩子,也不能放纵孩子。奖惩是为了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如果父母奖惩不分明,孩子心理很容易产生松懈的情绪。最后时间表起不到作用,孩子又变回懒散、拖拉的习惯,专注力水平就会下降。

第三节 让孩子享受思考的过程

孩子好像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公园里,看到蝴蝶会问:“蝴蝶在干什么?”放学回到家里,看到饭菜会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下雨了,看到天上的乌云会问:“为什么会有闪电?”天晴了,看到彩虹会问:“彩虹是怎么产生的?”……有的问题父母能够解答,而有的问题父母不知如何解释,对于身边埋伏的这些“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应该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来保持孩子对周围事物旺盛的注意力呢?

“小鬼头”事件簿

班里举行剪纸大赛,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剪一个作品出来,最后评出第一名。小华坐在座位上,左看看右看看,同学们都在忙着手中的剪纸,他却不知道剪什么。突然他看见同桌剪了一个小兔子出来,非常漂亮。于是就按照同桌的作品,剪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回到家,小华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他想也没想就叫爸爸过来帮他解题。爸爸三下五除二替儿子把题解出来,小华也没问为什么,就把答案规规矩矩地写在了作业本上。

周末小华陪妈妈去看乡下的姥姥,半路路过一个大池塘,有几只青蛙在哇哇地叫。妈妈问小华:“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小华回答说:“不知道。”妈妈就告诉他青蛙吃蚊子,对人类是有益的。小华表面应了一声,却根本没往心里去。

很显然,在生活中小华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主动,是个不爱问“为什么”的人。他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父母总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是什么,而不留给他思考的时间。因此,很多时候小华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只是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别人说什么、他就是什么。久而久之,小华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人们在思考的时候往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因此伴随着思考能力的另一种能力——专注力也就逐渐下降了。所以,父母若要保持孩子的注意力,就要保护他的好奇心,让他享受思考的过程。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一遇到问题就喊我帮忙,起初我会给她耐心地讲解每个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发现很多问题她可以自己解决。有时候被问得烦了,我就会让她自己想想,但是她总是推脱说:“不会。”然后等着我给她说答案。脑子不用很容易变迟钝,我真担心她这样会影响今后的学习,该怎么办才好呢?

A:帮孩子解决困难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事无巨细、通通包揽就会让孩子丧失动脑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将来的发展。所以,父母在帮孩子解决困难时要掌握分寸,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让她享受思考的过程,这样才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学习。下面是给父母的一些建议,通过这些建议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爱问“为什么”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父母要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为他消除心中的疑惑。如果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借助其他认知工具,例如书籍、网络、社会实践等。有的孩子喜欢探索,经常拆卸一些东西,这时父母不要冲动地指责他破坏物品,而是告诉他哪些东西能拆,哪些东西危险不能拆。对于不能拆的东西,父母可以简单向孩子讲解其中的原理,如果孩子拆了一些简单的东西,如闹钟、遥控器等,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散落的零件重新装回去。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又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提升注意力水平。

耐心启发孩子

“条条大路通罗马”,做事情时父母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让孩子积极地多思考几个为什么。例如一道数学题,父母不妨问孩子三个问题“除了这种做法,还有其他做法吗?这几种做法分别有什么特点?哪种最方便?”通过扩展性的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让不爱动脑的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孩子进一步提升思考能力,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

允许孩子标新立异

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独立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成长。如果孩子开始出现标新立异的思想,父母不要一味打压,也不要漠视,而是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见解,给他表现的机会。如果父母觉得某些想法不合理,可以给他提出来,帮他分析其中的利弊,让他学会深度思考。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又提升了注意力水平,一举两得。

爸妈的禁入空间

无动于衷的态度

对于孩子的问题,有的父母选择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的态度,认为孩子的问题很没有意义,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另一方面父母会觉得回答了这一个还有下一个,回答无数个问题会很烦,索性一个都不回答,孩子自然就不再问了。殊不知这样做扼杀了孩子最本真的学习热情,真的等到孩子什么都不问的时候,就是孩子丧失思考能力的时候。没有思考能力的孩子,谈何专注力!所以,在孩子释放他的好奇心的时候,父母要适当的引导,给予孩子思考空间,有意识地通过思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例如在讲故事的时候,故意不讲结尾,让孩子通过思考猜测最后的结局,或者让他重新设定一个结局。这样可以有效吸引他的注意力,使他集中精神做事情。

热心过度的教育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马上充当解答员,告诉孩子答案,不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有的父母习惯在孩子学习时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并对孩子的学习内容指指点点,打断孩子的注意力。这些热心过度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习惯,还会破坏孩子原有的注意力,不利于今后的独立发展。因此,父母要掌握分寸,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空间,让他从思考中得到注意力。

第四节 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

人们常说:“孩子的脸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一点不假,前一秒还喜笑颜开,后一秒就又吵又闹。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兴高采烈;自己的东西被抢时会生气地大喊大叫;看到同桌在班里比自己受欢迎心里会有小小的嫉妒;被老师批评时心情又会很沮丧……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能引发孩子的情绪变化,而孩子本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又比较低,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自己的事情。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找回注意力呢?

“小鬼头”事件簿

小雨是个很有爱心的小朋友,喜欢养各种小动物。10岁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小雨一只白兔,她开心极了,每天都要拿新鲜的菜叶喂它,还和它说话,给它唱歌。在小雨的精心照料下,小白兔长得白白胖胖,非常可爱。但是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小白兔开始不吃不喝,变得病恹恹的,不久便死了。小雨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妈妈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安慰她说:“不就是一只兔子嘛,妈妈再给你买一只就是了。”听了妈妈的话,小雨更难过了。她整天闷闷不乐,在学校也不和同学说笑了,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她。时间一长,小雨的心情更加沉重,她觉得小白兔是因为自己照顾不周而死的,爸爸妈妈对她也不关心,于是晚上开始睡不好觉,整天想着兔子的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由于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小雨的注意力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她的学习、生活将会陷入混乱。情绪就像风,时刻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正面的情绪会让孩子在做事情时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要做的事情当中,这种高度的注意力会使孩子思维更加敏捷、记忆力增强;负面的情绪则会让孩子消极悲观,无法集中精神做事,严重的话还会引起一系列心理疾病。所以,稳定健康的情绪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注意力。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孩子从小脾气就不好,动不动就生气。在学校和同学吵架就摔作业本,回到家和我们闹别扭就躺在地上不起来。只要他一生气,什么事都做不好:作业完不成、房间搞得一团乱……我们纠正过他几次,可越纠正他就赌气似地做得越差。孩子今年要上四年级了,听人说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很关键,如果这个坏脾气改不掉,我担心他今后做事情会受到影响。我该怎么做呢?

A:四年级确实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独立意识逐渐成形,不仅渴望了解周围的世界,而且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但是他的自主能力水平还很低,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孩子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而父母又没有及时发现,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影响今后的成长。因此,我们建议父母这样来做:

学会倾听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需要发泄时,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让他把心理的感受说出来。例如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表达情绪:“今天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那真是糟糕,你有什么想法?”“接下来你想怎么做?”“也许你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这样一步步引导孩子将心中的不满说出来,就会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有的孩子不愿意表达,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表现出来,比如哭泣、摔东西或者攻击他人。这时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情绪状态,将他的不良行为纠正过来。例如给孩子哭泣的机会,让孩子通过运动来发泄情绪,而不是摔东西或者伤害他人。情绪是一种体验,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倾诉出来之后,经过父母的开导,这种体验就会慢慢过去,孩子的注意力会重新回到生活、学习当中。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有的沉闷、有的暴躁。无论是哪种表现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强烈时,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等安静下来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时,父母可以帮他分析事情的原委,让孩子对整个事件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负面情绪上。

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

很多孩子情绪变化大与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例如父母脾气暴躁、生活环境混乱等。因此,父母若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要为他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例如建立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等。当孩子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时,父母要及时表扬他的行为,这样有助于孩子积累自信,进一步提升自控能力。此外,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交际面开阔了,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对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很大帮助。

爸妈的禁入空间

冷酷对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向父母表达或寻求帮助时,父母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数落、抱怨孩子。这样不但调解不了孩子的情绪,还可能加深负面情绪。就像案例中的小雨一样,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通、发泄,时间久了,他就会一直纠结于这件事,而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这样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性格的发展。所以,为了保持孩子的专注力水平,父母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

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要求严格,希望孩子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无缺。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是对孩子抱以高要求,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做事时状况百出。长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很容易产生沮丧、失望、不自信等消极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做事,孩子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表现就会越来越差,最后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实际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孩子在完成事情的时候既挑战了自己,又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体验到成就感和喜悦,在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更有动力、更加专注。

第五节 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作业本上有错题的时候,都会很生气地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容易的题也会做错!”时间久了,孩子不仅没有将错误改正,反而增加了许多新的错误。“为什么孩子越学越笨呢?”“为什么学习总是不上进?”父母开始迷惑不解,于是加大批评力度,最后还没有成效时就变得“破罐破摔”。真的是孩子“笨”、“不上进”吗?父母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教育方式?

“小鬼头”事件簿

小彬的妈妈带小彬去看心理医生。小彬坐在旁边玩,妈妈向医生叙述小彬的情况:“小彬特别爱动、爱玩,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上课的时候在座位上动来动去,不认真听讲。老师说,有时候他还会和周围小朋友打闹,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我也带他去看过其他医生,有的医生说是怀孕期间营养不良影响胎儿智力发育,小彬的智力赶不上同龄的小朋友,所以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小彬学东西很慢,经常是其他小朋友都学会了,他还不会。我很着急,医生你看还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心理医生让妈妈暂时回避,然后向小彬提问:“你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课?”小彬一边摆弄手里的玩具,一边说道:“我比其他小朋友笨,听了也听不懂。”医生继续问:“谁说你笨的?”小彬回答道:“爸爸、妈妈、老师都说其他小朋友比我聪明。”最后医生给小彬做了一个智力测试。测试结果出来,小彬的智力发育正常,并没有问题。看着医生出示的结果,妈妈很纳闷:“那为什么他就没有其他小朋友聪明呢?”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很多认识是从别人眼中看到的。“他真聪明”“他很调皮”,大人无意识的交流会被孩子的大脑接收,这些暗示会慢慢地进入孩子的意识,指导孩子的行为。孩子接受的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接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那么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思维会受到干扰,注意力无法集中。小彬就是因为长期受到父母“笨”“不上进”的消极暗示,所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善于给孩子展现正面的信息,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自信的孩子才有能力专注于一件事情,把它做好。

“有问必答”加油站

Q: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但是当她看自己的试卷时,那些错题都可以自己改正。问她为什么考试的时候发现不了,她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她从小做事就马虎大意,因为这个家人还给她取了个外号“小糊涂神”。每次郊游爸爸得不断提醒:“拿上水壶了没有?帽子放包里了没有?”考试之前,更是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马虎。”结果越叮咛越出错。有什么办法可以改掉她稀里糊涂的习惯,提高她的学习成绩呢?

A:很显然,孩子做事马虎、糊涂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的缘故。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给孩子“马虎”“糊涂”的暗示。这种暗示很容易干扰孩子的正常思维,由于一面担心犯错,一面做事,因此无法将精神集中在一点。所以,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给予他积极的心理暗示。下面是给父母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

从细节中发现孩子的长处

不少父母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缺点上,人为地将缺点放大,以至于看不到孩子的优势,所以对孩子抱怨连连。因此,父母要学着转移自己的视线,从细微处发掘孩子的长处。例如孩子很调皮,总是闯祸,却乐于助人,这时父母就要肯定他助人为乐的行为,同时告诉他调皮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不利于助人为乐。当孩子看到帮助他人会得到赞美,而调皮会让好事情打折扣时,就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而将好行为保持下去。正面的暗示往往比反面的提醒更有利于孩子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及时表扬与纠正孩子的行为

父母的期望常常是孩子努力做事的最佳动力,因此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错,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用“笨”“蠢”等负面情绪激烈的语言来刺激他,而是要帮他分析错误,让他看到错在哪里。让孩子第一时间收到父母的正面暗示,同时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孩子有了自信,就可以心无杂念,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

学校宣传栏里通常会有每年的三好学生名单,孩子各自的年级里也有表现很突出的同学。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在此,父母要帮孩子分析对方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孩子明白这些行为的好处。要避免拿孩子的缺点同他人比较,这样会让孩子形成心理落差,从而发挥不出榜样的力量。

爸妈的禁入空间

一直强调孩子的缺点

如果孩子有某些缺点令你无法忍受,请不要一直强调它们,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而是要慢慢给予指导,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把这些缺点改正过来。例如孩子经常丢三落四,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睡前把书包整理好,这样可以避免第二天上学忘带课本;当孩子不用父母提醒能够主动整理时,父母就要及时称赞他的进步。久而久之,孩子一点点积攒了自信,就会在做事情的时候慢慢集中注意力把事情做好,从而改掉很多坏习惯。

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

不少父母在一起聊天,常常会比较各自的孩子,尤其是当孩子被称赞时,有的父母为了表示谦虚或者担心孩子变得骄傲,于是用“还差得很远”“不如你的孩子聪明”等负面言辞来为自己的孩子定位。如果父母一直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孩子就会变得很沮丧,认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样子,因此做事情时提不起精神,更集中不了注意力,表现就越来越差了。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学习其他孩子的长处,善于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专注。

第六节 让孩子树立“危机”意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吃饭时边吃边玩、穿衣服挑三拣四……在这种懒散的习惯下,孩子不仅无法专心学习,而且连正常有序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父母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做事专心、有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呢?

“小鬼头”事件簿

小虎喜欢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原本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他常常要拖到一个小时才写完。妈妈看到小虎的做法很生气,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一天晚上,妈妈把一个闹钟放到小虎面前,对他说:“今天你只有半个小时的写作业时间。过了半个小时,不管你写完没写完,今晚都不准再写作业。”小虎乖乖地坐下来写作业,但是眼睛还是不时地东瞅瞅、西看看。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小虎还有好几道题没有写完,妈妈却不准他再写了。第二天送小虎去学校的时候,妈妈向老师说明了小虎没有写完作业的原因,老师很支持妈妈的做法。当天晚上,妈妈又给小虎规定了半个小时的写作业时间。虽然这一次他还是没能将作业写完,但是注意力明显比昨天集中了。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小虎渐渐养成了专心致志的习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完成。

不得不说,妈妈的做法非常巧妙,她利用孩子怕被老师批评的心理,给孩子设定了学习时间,一旦孩子没有完成任务,就要面临挨批的危险,当孩子体会到危机意识后,就逐渐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生活中很多孩子养成懒散的习惯就是因为没有危机感,所以想要孩子集中注意力,父母需要让他亲自体会不专注的后果。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暑假我们带着小明一起去钓鱼。钓鱼的时候,爸爸提醒他要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可是刚坐了没一会儿,他的眼睛就开始骨碌乱转,一会儿看看湖面上的渔船,一会儿去包里翻翻,找吃的东西。最后要回家的时候,他一条鱼也没钓着,还哭闹说不回去,还没开始钓,要再钓一会儿。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这样,做事情的时候三心二意,等火烧眉毛了,他才说还没开始做。我们常常被他吵得没有办法。请问怎样才能改掉孩子的这种习惯?

A:孩子任性、拖拉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由于任性而让孩子变得做事情不专心,这对他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这时,父母不妨适当地给孩子树立危机意识,让他感受到紧迫感,从而提升他的注意力,使他能够提高做事效率,同时锻炼抗压能力。在树立危机意识时,我们建议父母这样来做:

给孩子明确原则

在决定对孩子执行“危机教育”之后,父母要给他明确原则。清楚地告诉他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果完不成任务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有了限定,孩子就会有危机感,就会想办法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事。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不提前向他说明,他就会认为一切都会顺着自己的心意进行,做事情时很容易出现慢慢悠悠、三心二意的现象。所以提前通过原则让孩子感受危机是必需的。

给孩子树立榜样,督促他的行为

父母在给孩子规定时限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说到就要做到,严格按照原则执行,给孩子树立榜样。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在半小时内吃完饭,首先要保证自己在这半个小时之内吃完饭,给孩子树立榜样;如果有人没有好好吃饭,那就要承受饿肚子的后果。这样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吃饭就不敢再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了。如果父母本身无视原则,出尔反尔、半途而废,那么孩子的危机意识就会逐渐淡漠,最后又会回到当初做事散漫、拖拉的状态。这样孩子的专注力水平将始终得不到提高。

让孩子切身体会危机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别人痛苦,自己很难体会到那种感受;如果苦难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就会倍感难过。这就是“身临其境”与“隔岸观火”的区别。因此,让孩子树立危机意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孩子切身体会危机。例如,过了饭点就让他饿肚子;上学路上磨磨蹭蹭,就让他迟到挨批等。这样有利于孩子时刻抓住身边的机会,倾尽全力、全神贯注地去争取身边的机会。这样的危机感会大大提升孩子做事情的专注力,促使他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不会被周围的事物分散注意力。而且时间久了,这种危机意识会进入孩子的思维意识中,促使他不断向上,同时提高竞争意识。

爸妈的禁入空间

给孩子过度输入危机感

危机感和安全感是相对的,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进,过分夸大危机带来的后果。例如,孩子不肯专心写作业,父母就说:“完不成作业就会被老师批评,老师还会告诉其他老师你不写作业,所有的老师都会批评你,你就等着当倒数第一吧!”这种夸大的危机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孩子做事时战战兢兢,以至于无法将事情顺利做好。有时还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他“破罐破摔”。

此外,有的父母给孩子规定的时间与任务量不符,如果要孩子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任务,很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而长时间做很少的事情,又会造成精神涣散。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专心做事,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实施危机教育。这需要父母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掌握他的惯行方式。这样才能适当刺激孩子的注意力,又不至于造成孩子的恐慌,达到提升孩子专注力的目的。

第七节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现在,很多孩子上下学不是等爸妈专车接送,就是搭乘方便的交通工具,很少徒步上下学。父母给孩子健康的方式更多的是在饮食上补充各种元素,或者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而运动这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则被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占去了时间。其实运动在帮助孩子强身健体的同时,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感知技能,对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是十分有帮助的。

“小鬼头”事件簿

小朋友一般都爱玩、爱动,十分调皮,让父母头疼不已,小丽却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从小小丽就不爱运动,当其他小朋友跑来跑去的时候,她总是像童话中的公主一样,穿着漂亮的衣服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小丽的父母看着其他孩子弄得脏兮兮的衣服,心里总是为有这样一个乖女儿而高兴。但是随着小丽渐渐长大,父母渐渐发现她身上存在的毛病。体育课上小丽总是力不从心,体育成绩及格都很困难;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写到一半就开始喊累,作业常常写得潦草、马虎。此外,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小丽也是这样,没做多久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最后总是匆匆交差。父母很担心小丽以后会因为体力差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她今后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工作起来效率会更高。这是因为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帮助人体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所以体育锻炼之后,人的思维会更敏捷、注意力更集中、工作效率更高。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就要注意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我的孩子从小就长得瘦小,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我平时很少让他参加体育活动。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发现他的体能明显比同龄孩子要差。升入五年级后,老师常反映说他上课老打瞌睡,不专心听讲。平时我都有注意给他补充营养,作息时间也是固定的。老师说有可能是运动少、体力差的缘故,是这样吗?

A:生命在于运动,要想孩子有所成就,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强壮的身体,除了充足的营养外,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孩子在运动中脑细胞会变得更有活力,脑细胞之间的联系会更紧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因此,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专注力水平有重要意义。我们建议父母这样做:

适当的运动

选择适合孩子的体育活动,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充分享受运动,释放身心,帮助孩子消除疲劳,以更专注的状态投入到生活中。不同阶段的孩子体力不同,适合的运动项目也不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例如,幼儿可以进行爬、跳、抓、跑等简单项目;当孩子长大一些后可以进行跑步、球类等运动。不过由于小孩子的注意时间很短,父母要经常改变活动项目,以便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运动要全面发展

孩子的体育活动要全面,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锻炼,因此给孩子安排的体育项目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孩子在学校体育课上进行的球类、跑步、跳远、体操等传统项目,父母还可以陪孩子进行钓鱼、远足等休闲类体育运动项目。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而且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水平。

和孩子一起运动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不懈的坚持,体育运动也是。由于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有时候会因为暂时的劳累而不愿继续运动,这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一方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对孩子及时鼓励,培养他的意志力。坚持锻炼的过程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对培养孩子的耐心有很大帮助。

爸妈的禁入空间

不给孩子留运动时间

孩子白天要上学,回家要写作业,假期要上补习班、特长班,平均算下来孩子每天的自由支配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多一点,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比起体育锻炼,父母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各种成绩。“体育锻炼不就为了强身健体吗?我可以给孩子买营养液啊!”但是体育锻炼带给孩子的精气神儿,可不是几瓶营养液能喝出来的。孩子从体育运动中得到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还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优秀的注意力水平。因此,父母不妨给孩子留出运动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过度保护孩子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出门时寸步不离,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孩子嫌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家里人也顺着。这样看起来是在保护孩子,但是却在无形中为孩子埋下了安全隐患,一旦父母不在身边,遇到一点点挫折,孩子就会承受不起,有时还会因为体质差而受伤。因此,孩子需要锻炼的时候,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这样子孩子才能全面发展,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有较高的专注力。

第八节 把选择权留给孩子

“刚给孩子报的特长班,才上了一个星期,他就说什么也不去了。”“我们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从来不会自己做选择。”“这孩子怎么这么死心眼?就算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硬着头皮做!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抱怨并不少见,父母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甚至为他安排好每一步措施,可孩子做事时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精神涣散的样子,结果将事情搞砸。其实,深究一下背后的原因,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鬼头”事件簿

涛涛是个乐观开朗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对绘画特别感兴趣。他把大把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了绘画,并且乐此不疲。但是涛涛的爸爸看到儿子这样很不乐意,爸爸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学习围棋,锻炼思维能力。一天爸爸下班回家,看见涛涛又坐在画板前画画,爸爸就从书房里拿出一盘围棋来,对涛涛说:“来,爸爸教你下围棋。”涛涛不愿意,爸爸就把围棋的好处统统给涛涛说了一遍。然后拉着涛涛和他下围棋。涛涛心不在焉地听着爸爸给他讲围棋的知识,心里却在琢磨着刚才那幅没画完的画。结果涛涛围棋也没学会,绘画也耽搁了。最后涛涛对爸爸说:“我不喜欢学围棋,您就别费心了。”爸爸很生气,对着涛涛大吼:“你学绘画有什么用,你以为能画成齐白石吗?男孩子应该多学学围棋,对你以后学习有帮助。”从此以后,爸爸下班回家就会给涛涛灌输围棋知识,涛涛很苦恼。渐渐地,他变得不爱说话了,上课注意力也开始不集中,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下降很多。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却想让孩子学舞蹈;孩子喜欢养小动物,父母嫌脏不同意;孩子喜欢做游戏,父母批评做游戏浪费时间……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会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还不都是为你好。”于是孩子被动地选择了他并不感兴趣的事情。这种状况通常会向两方面发展:一种是,孩子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厌烦心理,拒绝配合;另一种是,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逐渐丧失自主意识。无论是哪种结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涛涛就属于前者,因为被爸爸的意志强迫,结果变得漫不经心,从而影响了学习。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地替孩子做决定,要多和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有时候不妨试一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有问必答”加油站

Q: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喜欢和伙伴们一起打乒乓球。孩子的爸爸是踢足球的,他希望儿子将来和他一样,在足球上有所建树。因此不顾儿子的意愿,经常带着儿子去踢足球。时间长了,儿子对足球不仅没培养起兴趣,还越来越讨厌,常常在踢足球的时候东张西望,十分不耐烦。我很担心这样下去儿子做别的事也会不专心。

A:从这位母亲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替儿子做的选择,显然不是孩子想要的。由于孩子的兴趣遭到扼杀,使得他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不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出现“东张西望、不耐烦”等注意力涣散的表现。如果父母有意识地改变教育方法,这种情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可以被慢慢地纠正过来的。以下几点是给父母的一些小建议,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新事物最大的动力,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这对发掘孩子的潜力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父母要给予积极的配合。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一只飞舞的蝴蝶、一颗耀眼的星星等,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并积极引导他把兴趣变成学习的动力,例如发现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可以和他探讨一下有关绘画方面的知识,然后将绘画与学习结合起来。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了解得多了,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给予恰当的建议与支持

当孩子的兴趣和父母的期望发生冲突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例如,孩子想要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父母可以建议孩子:“离动画片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你可以先把语文作业写完,再看动画片,然后写剩下的数学作业。你觉得呢?”用建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还可以避免他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给予孩子恰当的建议,而不是压制他的兴趣,能帮助他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对提高学习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

此外,父母对于孩子的兴趣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支持,例如鼓励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继续下去,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这样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有助于扩展他的思维能力,即使有一天孩子的兴趣转移了,这种持久的注意力也是不会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于是将生活中的一切安排得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磨损孩子的自主意识,严重的话还会影响他今后的独立发展。因此,平时父母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例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先做什么作业等,这样更利于他专注于某一件事。

爸妈的禁入空间

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

生活中有的父母会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因此,父母最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在确定对他的身心成长没有害处的情况下,让他自己做决定。此外,父母还可以同孩子达成协议,希望他能够将自己的选择坚持下去,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励他前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他的注意力、责任心,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