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述评性经济消息是经济消息中主观性最强的一类,它主要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的分析评说。
述评性经济消息的价值在于对经济事实有深入的分析,有全新的见解。这种见解能够拨开迷雾,引导读者理解该经济事件的性质,了解其所隐含的意义,看清其未来发展趋向。
例文7: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考验中国智慧
(香港《南华早报》9月5日文章)题: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给北京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记者汤姆·霍兰)
可口可乐公司提出以24亿美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使中国政府陷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没有哪家公司比可口可乐更“美国”。所以,如果北京想要报复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受阻一事,这将是个绝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这样的想法又是非常幼稚的。北京非常渴望通过投资外国企业,对海外资金重新加以利用。眼下,美国的很多资产看上去都十分便宜,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绝不是在投资保护主义问题上以牙还牙的好时机。
如果内地官员真的决定阻挠这一收购案,他们有很多手段可以使用。北京去年通过了一部法律,使它能够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外资并购矿业、电力、石油化工、航天等所谓战略行业中的内地企业。
虽然不能说一家果汁制造商对于堡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那部法律的一项附加条款使北京能够以“经济安全”为由阻止外资收购中国著名品牌。
当然,考虑到汇源果汁集团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而且外国股东持有集团大量股份,“经济安全沦”是否真的适用还存在疑问。
另一种选择是援引《反垄断法》来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部法律上个月才生效,还没有经受过任何考验。对于如何在实际中贯彻实施《垄断法》律师们只有非常粗略的概念,政府官员很可能也是如此。
这部新法律规定,一家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达到50%,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它回避了一个问题:这里的市场究竟指的是什么?
如果从整个软饮料市场甚至是果汁饮料市场来看,那么可口可乐与汇源的合并就完全没有触及法律规定的上限。但如果从纯果汁市场采看,那么汇源果汁集团就占有43%的市场份额,显然是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所以其他企业就很可能有理由提出抗议。
最后的裁决权属于中国商务部,而它并不是—个以偏爱外国企业著称的部门。即便如此,商务部也不大可能直接拒绝可口可乐提出的收购建议。当中国内地企业自己纷纷展开收购之际,这样做可能会挑起华盛顿的反华情绪。
有一种可能性要大得多,那就是这项收购建议将陷入一大堆错综复杂的调整修订程序中无法脱身。这就是美国凯雷集团在试图收购中国机械制造商徐工集团时碰到的情况。在经过3年毫无结果的谈判后,凯雷徐工并购案于今年7月份告吹,而政府官员也就不用再去解决这个令他们左右为难的问题。
(《参考消息》2008年9月7日)
上面这条消息便是一条典型的述评性经济消息。这条消息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可口可乐公司提出以24亿美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这一经济事件进行分析评说。在这条消息中,记者针对可口可乐收购中国汇源这一引起普遍关注的经济事件,分别从这一事件的影响,中国法律对这种收购行为的相关规定,收购活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事件可预见的发展趋向,政府有哪些应对措施,以及其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评说。消息的主要内容,基本为记者的主观意见,体现了记者对这一经济事件的见解。由于记者对这一经济事件及相关经济知识有较深的了解,因此,这篇报道显然起到了帮助读者拨开罩在这一事件上的迷雾,指导读者正确理解这一经济事件的性质,了解其所隐含的意义,看清其未来发展趋向的作用。
(二)特点
述评性经济消息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1、主观性极强
述评性经济消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体现的是作者对某一经济事实的自我分析、自我见解和自我主张,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意见。述评性经济消息是与经济评论最接近的新闻体裁,其新闻性主要体现在其所评述的事件是近期发生的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经济新闻事件,其分析评说完全是主观的。
2、分析评说、以议为主为其主要表达手段
述评性经济消息是以分析评说为其主要表达手段的,其表达方式主要是以议为主。在述评性经济消息写作中,如何做到议论精辟、深透是最重要的。
3、事实及背景材料主要作为论据
述评性经济消息也要介绍或描述相关经济事实和背景材料,如相关经济法规的规定、以前发生的经济事实等,但却不像一般经济消息那样,只是告诉读者有哪些经济事实,背景情况怎样等,而是以这些经济事实和背景材料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述评性经济消息写作中,观点、意见始终是表达的中心,记者的写作重点不是向读者报道经济事实,而是向读者分析各种可能,阐说观点。
五、深度经济报道
(一)概念
深度经济报道是一种完整反映重要经济新闻事件和重点经济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探讨其根源实质,揭示其影响意义等的具有较高层次、较深认识程度的经济新闻报道。它是近期经济新闻界较为流行的一种报道方式。
深度经济报道是一种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W和H的内涵加以扩大的新闻。即:将何时扩展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将何地扩展到现场以外的其他地域;将何人扩展到相关人和其他人;将何事扩展到相关事和其他事;将为什么扩展到深层原因;将怎样扩展到原来怎么样、将来怎么样以及应该怎么样。深度经济报道不像客观经济报道那样,通常只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强调多层次、综合地把握和解释经济新闻事件的过程及该事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预测其未来走向。
例文8:
危机发酵升级浙商华伦命悬一线
李若馨 林喆
13日,四川金顶(600678)、ST秦岭(600217)的一纸公告,将本已处于漩涡中心的华伦集团,再次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华伦系”的又一家债权人——“浙江金石控股”浮出水面,华伦集团所持四川金顶股权再遇轮候冻结,ST秦岭控股股东也牵涉其中。
“华伦系”危机进一步发酵升级。
4月29日,浙江省富阳市迎宾北路7号,华伦集团总部。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这样一幕:厂区车间已处停产状态,留守员工对记者提问基本是众口一词的“无可奉告”。与此同时,当地几家借钱给华伦的民间典当行,正在四处奔波追讨欠款。
同日,中国证券报另一路记者在四川省乐山市调查了解到,当地政府成立的“华伦危机处理工作组”早已进驻华伦旗下的沪市A股公司——四川金顶,工作组有关负责人正为金顶2600万元到期贷款转贷受阻而“头疼”。
5月2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辗转来到华伦集团旗下四川攀枝花市大地水泥厂,从该厂员工了解到,大地水泥在6个月前曾因拖欠100多万元的电费而被迫停产,800多员工为此集体上访。
富阳、乐山、攀枝花,华伦在这三地的企业几乎同时面临资金链困局。人们不禁要问:这家曾经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公司究竟怎么了?
“华伦的窟窿究竟有多大,总债务有多重,民间的高息借贷有多少,我们还在调查,市领导也希望能尽快给出答案。”浙江省富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华伦集团危机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严淇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时至今日,富阳方面工作组仍未彻底摸清华伦的整体债务。不过,来自乐山方面的信息是:华伦集团董事长陈建龙“摊牌”的总负债规模或达12亿-13亿元。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华伦集团很可能破产”的传言也早已在富阳当地传开。
2003年,入主四川金顶,随后积极在川布局水泥业务,2007年,高价拿下ST秦岭,陈建龙一度被业界誉为“资本运作高手”。
“陈建龙就是‘能吃苦、胆子大’,其实不懂资本市场。”一位接近陈建龙的人士认为,华伦对四川金顶的投资在资本市场的高额收益,只是陈“水泥梦”的副产品。
毕竟,自2003年成功重组四川金顶以来,华伦集团就一直埋首于水泥产业的布局,在四川攀枝花、广元、仁寿三地落子。作为产业转型期的浙商,陈建龙确实拥有过“实业梦想”。
事实上,偶然踩准了投资时点的华伦集团,不仅赶上了四川水泥市场的火爆,更赶上了“全流通”带来的A股大牛市行情。短短4年,这笔投资一度为华伦带来了5.53倍的公允价值浮盈收益,浮盈最高达7.79亿元。
尝到了甜头的华伦,开始将触角伸出四川,面对即将花落冀东水泥的ST秦岭,华伦在上证综指5500点时,以总额6.3亿、每股4.775元的高价“抢婚”成功。而2007年底,华伦总资产为12.54亿元,净资产仅5.85亿元。
陈建龙没有想到,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复牌后的第5个交易日,ST秦岭触及重组后的最高点8.28元,此后便跟随大盘一路狂泻,一度跌至1.35元。1.3亿股的投资,浮亏高达4.5亿元。更出乎陈建龙预料的是,由于国有股迟迟无法过户,华伦收购ST秦岭的1.9亿元重组首期款也眼睁睁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坏账”。陈建龙此时心生退意,但为时已晚。
占用了华伦大笔资金的ST秦岭收购案,最终成为其产业扩张征程上的“滑铁卢”。一直以来,依靠多笔资产抵押维系的华伦资金链,最终被旗下公司在2008年11月的一笔区区100多万元的电费绷断。
华伦集团一池债台高筑的浑水
2009年4月21日,四川金顶的一纸诉前财产保全公告,将公司及其大股东华伦集团的财务危机推至公众面前。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超过4亿元的实物资产被冻结,华伦持有四川金顶的股权也被多个债权人轮候冻结。
4月29日、30日、5月6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杭州和富阳三次致电华伦集团董事长陈建龙,他以“正在开会”、“正在谈事情”、“我现在外地”等理由婉拒了采访。对于华伦危机,陈建龙选择了“低调”,不愿多谈,事实上,以目前华伦的处境,他也没有能力多谈。
100万电费
掀开华伦资金黑洞
“大地水泥可能是最早体会到华伦资金问题的公司。”由于大地水泥的资金进出全部掌控在华伦集团手中,因此,该公司2008年11月因拖欠100多万元电费被拉闸停产,就直接暴露出了华伦资金黑洞的“冰山一角”。而这家华伦孙公司所拥有的33宗共计3000多亩土地使用权,彼时已被集团公司抵押一空。
“当时突然就停电了,炉子也不转了,后来才知道是被供电局拉了闸,再加上前一个月的工资也没发,我们只好去找政府。”华伦集团孙公司大地水泥的一位员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了该公司2008年11月至今的事件波折。
而当时的攀枝花西区政府怎么也想不通,这么大的企业怎么会因为交不出区区100多万的电费而被迫停产。他们随即联系了大地水泥的集团公司华伦集团。
此前,虽然华伦集团几番在四川金顶的公告中声称与大地水泥并无关联关系,但攀枝花西区政府、大地水泥的员工、该厂的供应商都知道,华伦正是大地水泥的实际控制方。
对于尽快补上100多万电费以及款项不等的员工工资和相关税费,华伦方面似乎有些为难。根据攀枝花西区工作组的说法——几经沟通,华伦集团才拿出了900万支付此前拖欠的税费余款。然而,作为只有湿法生产线的大地水泥来说,没有外界的输血,企业自身经营可谓举步维艰。于是,攀枝花西区政府成立工作组进驻大地水泥,并设立专门账户,监控大地水泥的往来款项。
在监管中,工作组发现大地水泥不仅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其所拥有的33宗共计3000多亩土地使用权几乎被华伦抵押一空,以至于工作组难以通过抵押资产盘活资金来支持大地水泥的运转。更令人咋舌的是,大地水泥的账目在攀枝花当地根本无从查找。原来,华伦方面自从2004年重组金沙水泥后,所有账目就都统一在富阳总部完成。这使得攀枝花当地政府工作组对大地水泥的资产状况至今仍一头雾水。
为此,工作组为日后工作设立了一个原则——归属于大地水泥的土地到期后不再抵押,即便抵押,资金也一定要用于大地水泥的发展。这也正是日后四川金顶续贷遇阻的直接原因。
知情人士透露,大地水泥的土地使用权共计被华伦集团抵押了1.6亿-1.8亿元,四川金顶的抵押到期只是其中一笔,更多地块的抵押到期时间在2010-2012年不等,抵押时限多为2-3年。
“我们这边的情况,富阳市今年4月份来了解过了,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攀枝花工作组成员对此颇感无奈。
不过,华伦并非什么都没有做。在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攀枝花前,华伦集团副董事长杨佰祥刚刚离开该市,并向当地政府承诺再为大地水泥投建一条新型干法线,并将湿法线所在的老厂区改造成为川西最大的物流中心。但可惜的是,资金来源如何解决,杨佰祥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