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其他新闻采访与写作一样,都必须遵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规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规律,对任何专业新闻的采写都是适用的。作为一个专业的经济新闻记者,首先,必须依据新闻选择的两个标准: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来选择经济新闻;其次,必须按照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采集新闻素材、记录现场情况的规律去进行经济新闻采访活动;其三,还需要鉴别新闻信息,核实新闻材料,确保新闻材料的真实无误;其四,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其五,应按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去组织新闻素材,写出合格的经济新闻作品,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新闻记者与其他新闻记者所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不同,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没有什么不一样。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
经济新闻作为一种专业新闻,虽然在采访写作中必须遵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但其必然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我们研究经济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主要应当研究经济新闻独特的采写规律和要求,找出经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新闻采访写作的不同。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新闻采访写作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1、应具备敏锐的经济视角;2、应做好专业知识准备;3、应主要运用专题报道和专题策划的方法;4、应强化平民化的报道取向;5、应自觉当好“解码器”。下面分别阐释。
§§§第一节应具备敏锐的经济视角
经济新闻采写必须要有敏锐的经济视角。当记者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时,要能够敏感地认识到该事件的经济意义,从经济角度确定新闻选题。有没有经济视角常常是经济新闻选题的关键。
一、什么是经济视角
经济视角是指记者应从经济角度去看待新近发生的事件,即用经济学者的眼光去看待新近发生的事件。许多事件,我们常常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对同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视角不同,其采写的新闻也就会成为不同类型的新闻。如果记者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就能够在面临选题时,完全从经济视角去进行采写,而不是从一般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角度去采写,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经济新闻。
2008年1月1日,国家颁布的新劳动法开始正式实施前后,国内大多数新闻传媒都围绕这一内容进行了报道。纵览这些报道,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记者对这一事件仅从一般社会新闻的角度去进行报道。有的内容是“新劳动法有利于保护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新劳动法将有利于维护就业稳定”等等,有的则大量报道因农民工工资增长致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从而引起珠海、东莞等地出现工厂倒闭潮等现象,还有一些报道则围绕如何绕开新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做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只能是一般社会新闻或法制新闻,并不能给读者以经济学意义上的启示。《中国企业报》2007年12月4日刊登《《劳动合同法》出台促进企业产业升级》一篇报道,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新劳动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该报道指出,20多年来,珠三角绝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进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阶段”,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某些地方政府眼中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必将上升,这并不以《劳动合同法》是否出台为转移。相反,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劳动合同法》也担当着一定的倒逼作用。这预示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初步完成,我国劳动力的低工资时代即将结束。这篇报道,就是一篇典型的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新劳动法实施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该报道从经济学的角度,阐明了在全球产业链中珠三角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指出,外资北上,产业区域间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预示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珠三角虽然产值巨大,但附加值并不高,企业缺乏创新能力。10多年过去了,珠三角依然是以价格竞争为主,走的仍是劳动密集型的老路,这必然会遭到其他地区、国家的劳动力优势的挤压,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接近一周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报道,我们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这篇报道所作的分析具有前瞻性。新劳动法在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已经迫使珠三角部分企业转变经营思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升级。这实际上是提前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这些企业不提前进行产业升级,金融危机爆发,将会有更多的珠三角企业倒闭。
2009年7月6日,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上海诞生。对这一事件,许多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一般而言,这些新闻媒体都是把它作为一条普通消息报道的,当然这是一条动态经济消息。这种消息并不具备特别的经济视角。《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7月7日刊登的《人民币结算的香港憧憬》一文,以这一事件为切入点,重点采访了香港金管局副总裁余伟文先生、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兼全球资本市场亚太区主管冯婉眉女士、中银香港全球市场部总经理戴莹女士三人,从香港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市场是否会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是否会影响港币汇率稳定、是否会对人民币汇率机制造成影响、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前景如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这些角度就是典型的经济角度,具有较强的金融业务专业性。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由境外三股势力造谣煽动引起的严重打砸抢杀烧暴力犯罪事件,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介,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有的揭露了以热比娅为首的疆独势力的丑恶嘴脸,有的报道了乌鲁木齐普通市民在这起严重打砸抢杀烧暴力犯罪事件中身体无辜受伤、财产无辜被毁的情况,有的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和地方政府领导到当地视察的情况和看望慰问受伤老百姓的情况,有的报到了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热心救助过往行人的情况,有的报道了乌鲁木齐社会秩序很快得到恢复的情况。这些报道,都属一般热点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其采写视角,和普通新闻没有什么不同。《华西都市报》2009年7月9日刊登的《1450个旅游团取消新疆旅游业受损严重》一文,则从经济的角度来报道这一事件(详见例文12)。这一报道,就属于经济新闻。当然,如果记者的采写视角再宽泛和深入一些,就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集中采写有关在这次事件中当地经济遭受的各种具体损失,这样采写的新闻,能够从经济角度给人以更深的思考。
例文12:
1450个旅游团取消新疆旅游业受损严重
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大区,新疆旅游业在乌鲁木齐“7·5”事件后受损严重。
乌鲁木齐“7·5”事件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成立了新疆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接待境内运行团队、游客的咨询和求助服务,同时积极做好退团协助工作。
“截至8日12时,根据新疆各旅游企业初步统计的数据,取消的旅游团队已达1450个,涉及84940人,其中包括4396个外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质量管理处负责人李伟说。
此外,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中,共有近20辆旅游车辆遭到打砸烧毁。
李伟说,目前,新疆境内有56个旅游团队、共1221名游客仍在旅途中,其中包括外宾团队18个、共373人。受乌鲁木齐“7·5”事件影响,这些团队旅游行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旅行社及时调整行程、路线,这些游客将陆续平安返回。
乌鲁木齐机票销售代理商何先生说,由于目前旅游团纷纷退团,过去每天收入能达数千元,现在业务已基本终止。
在乌鲁木齐重要景点之一,也是乌鲁木齐“7·5”事件事发地之一的新疆国际大巴扎,经营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买吾兰说,目前这里还在交通管制中,今后一段时间内估计也不会有游客来,这对她的收入和生计造成很大打击。
广东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市场推广部副经理汤绮婷说,她所在的旅行社“新疆游”已经暂停,何时恢复还要视情况而定。对已经报名“新疆游”等待出行的游客,目前采取两种办法:全额退款;根据游客意愿更改出游路线。
一些旅行业人士表示,预计乌鲁木齐“7·5”事件对新疆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
(选自《华西都市报》2009年7月9日)
二、怎样才能做到从经济角度去看待新近发生的事件
第一,采写经济新闻应当学会以经济学者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以经济学者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
经济新闻专业记者应当具备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应当站在理论的高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大趋势,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找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把握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取向。有了这个理论高度,记者才能够准确地认清当前所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从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事件的经济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我国发生的许多新闻事件都与当前我国上述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有或紧或疏的关联。农民工大批进城,是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中国出口商品屡屡遭到西方国家以种种理由抵制,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大批国产低价商品涌入西方市场的必然反映。湖水滋生大量蓝藻,是与当地长期实施粗放型、不可持续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
当前,我国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两个关键,而且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首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其次,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改革攻坚任务尚未完成。今后需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改革,以便为经济增长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把政府收入尤其是土地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以约束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的冲动。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提高基层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要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要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计划和规划体制改革以及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政策,发挥国家计划的协调作用,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外,还要推进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