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62

第62章 地方篇(20)

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全市银行业机构紧紧围绕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切实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贷款635.4亿元,支持1000万元以上贷款项目174个,其中贷款5000万元以上项目57个,贷款金额138.4亿元。一是加大对重点项目信贷投入。先后对瀑布沟水电站、大岗山电站、雅安电力等一大批水电企业以及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人民医院、雅安公路收费中心重点项目建设给予了信贷支持。二是加大对“三农”项目的信贷支持,助推农户增收致富。截至2010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已达144.9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3%。如农发行雅安市分行积极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先后对“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公司发放贷款4200万元,支持其连锁经营,为城乡产品对接搭建平台,目前已支持其建立乡村连锁1200余家。农村信用社通过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末,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20.7万户,占辖内农户总数的63%,向13.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30.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8.5万户和17.7亿元,增长1.63倍和1.39倍,有力支持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三是加大对地方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十一五”期间,农行雅安分行启动了“四个一”工程,累计支持小企业45户,金额12.1亿元,向名山茶叶、天全林木、宝兴石材等特色产业链累计发放产业化贷款3.8亿元。四是加大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信贷支持。全市银行业机构2008年累计发放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贷款25.01亿元,2009年新增贷款43.1亿元,贷款增幅创历史新高。重点支持了基础设施项目、学校、医院、抗震救灾物资生产、流通企业和灾民房屋重建等。其中,全市7个灾区县的农村信用社共向6981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发放农房重建贷款1.11亿元,向357户困难农户发放796万元政府担保重建贷款,对提出申请、符合贷款担保手续的所有农房重建贷款实现了100%的授信,为雅安市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按期完成作出积极贡献。汉源县联社被评为全国银行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二)银行业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雅安银行业已从传统的存、放、汇业务逐步扩大到票据与贴现,银行卡、信用证、代客理财、代收代付、代理证券保险等领域。一是信贷品种不断丰富。从单一的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发展到目前的中小企业贷款、助学贷款、联保贷款、下岗失业贷款、出国留学保证金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个人自用车贷款、房屋抵押贷款、综合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及法人账户透支等几十个品种,信贷业务从企业向“三农”经济、中小企业、个人消费等领域全方位拓展。二是担保方式不断丰富。由最初的抵质押方式发展为现在多种担保方式,如抵质押担保、保证金担保、保险公司承保、专业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互助式会员制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三是服务手段不断丰富。由传统的柜台业务扩大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方式。全市银行卡发放数量由2005年的56.5万张增加到2010年的123.1万张;ATM机由2005年末67台增加到2010年末180台,存取机、存折打印、卡折查询(转账)等自助机具涵盖全市南北两岸及城区文化交流中心;POS机投放由2005年末258台增加到2010年末1396台,遍布全市各大超市、商场、酒店;在农村市场,大力推行金穗支付通及“惠农取现服务点”建设,着力打造“村村通”支付渠道,全面覆盖农村市场,至2010年末,支付通总量达到2123台,电子银行注册用户数由2005年末的2360户激增到2010年末的75800户。银行服务已渗透到雅安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充分满足了广大客户日益增长金融服务需求。

(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该市以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五年来,全市支付清算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飞跃,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应用,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对支持和促进雅安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持了该市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2005年4月,人民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在该市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异地跨行支付清算。从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飞跃,有效满足了客户的即时支付需求,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大大降低乃至消除了资金的在途风险和浪费,为金融市场资金结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6年4月,人民银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在该市上线运行,通过支撑各种支付工具的使用,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公共支付清算服务,特别是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工资发放、公用事业收费、税款缴纳、通存通兑等支付业务,有效促进了雅安社会公共支付水平的提高。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支付系统相继在该市推广,跨行通存通兑业务、银行本票业务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陆续开通,支付系统从最初提供单一的实时全额清算服务,发展到现在可以提供净额资金清算服务、支票影像归档及交换服务、电子商业汇票流转和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服务等多项金融服务。“十一五”末,雅安市已基本建成了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核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银行卡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全辖共有204个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天24小时为社会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资金清算需求。

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有效满足了社会经济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十一五”期间,该市已经形成了适应广大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百姓居家服务需要的、多样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一是票据电子化稳步推进,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间债务拖欠,活跃金融市场等具有重要作用。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受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满足了农民工的异地存、取款需求,截至2010年末,全辖145个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都能受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随着公务卡、中职学生资助卡等的推广应用,银行卡在便利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居民个人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工具。截至2010年末,该市已累计发放银行卡160.04万张,特约商户1064户,POS机具3532台(含电话POS),ATM机具178台,分别比2006年末增长114.13%、265.64%、761.46%和161.76%;银行卡交易笔数1226.59万笔,交易金额574.9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88.29%和40.57倍。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发展迅猛,不断创造和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支付需求。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对减少现金使用、降低交易成本、培育社会信用、促进金融创新、方便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进一步落实。“十一五”期间,该市加强了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成功上线运行了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组织开展银行账户清理核实工作,规范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加大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监管力度,银行账户实名制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银行结算账户235.21万户,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65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33.56万户。截至2010年末,雅安市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日均查询量达4054笔,比2005年末增长了10.26倍。

四是农村支付结算惠农支农政策全面深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雅安市结合实际,以点带面,认真制定工作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以及农村银行卡受理市场的改善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雅安市农村支付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10年末,全市农村地区累计银行卡发卡933626张,发展特约商户394户,安装POS机1742台(其中:电话POS机1401台),安装ATM机92台,分别比2009年底增加发卡177472张,新增特约商户150户,新安装POS机1482台,新增ATM机具26台。

(四)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一是切实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10年末,征信系统为全市5千多家企业及经济组织、26万多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涉及信贷余额近180亿元,2010年累计提供查询7.13万次。二是不断深化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0年对19户企业中小企业开展了培植,年末19户企业中新增贷款户数14户,新增贷款700万元。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支持“三农”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市由地方政府牵头评定的信用户达2162户,信用村7个,信用乡镇2个。四是大力开展征信宣传。依托银行业众多网点建立了征信宣传长效机制。2007年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2009年开展的征信知识宣传月活动,2010年开展征信宣传周和征信宣传进社区等,均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极大地全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推动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石棉县2009年成为全省首批授牌的五个金融生态示范县之一,在全市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该市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产质量持续好转,经营效益显著提升,风险状况持续改善。一是银行业机构内控能力不断提高,合规化管理逐步增强,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五年来,雅安银行业机构未发生重特大案件、重特大安全事故、不稳定事件、非法集资案件和重大负面舆情。二是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末的14.1%下降到2010年的5.43%,下降8.67个百分点。三是法人机构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截至2010年末,雅安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9.88%,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234.69%和240.33%,实现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以及核心负债依存度等4项指标的全面达标,监管评级年年都有进步。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实现由负到正的历史转变,2010年已达到6.52%,各项主要监管指标位列全省同类机构前茅;四是经营效益显著提升。银行业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经营效益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机构共缴纳所得税4.45亿元,营业税及附加2.53亿元,经营利润从2005年的0.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3亿元,增长4.5倍。

(五)银行业组织机构体系逐步完备

一是机构类型不断健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雅安市分行挂牌成立;筹建村镇银行工作进展顺利,成功引进成都银行在名山县设立村镇银行,成为该市首家村镇银行。二是坚持网点优化整合与布局结构调整并重,其服务环境、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银行业形象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已达273个,银行从业人员2789人,初步形成了种类齐全的银行业服务体系。

(六)银行业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末,工行、中行、建行、农行股份制改革、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银行经营商业性业务取得较大进展。农行成立了农村产业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组建专门部门提升对“三农”的服务能力;各银行业机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六项机制”建设,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进一步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雅安市城市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第二次增资扩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显著提高;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8家县级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全面完成,成功获得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资金1.38亿元,进一步壮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服务雅安地方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