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47

第47章 地方篇(5)

(四)大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西攀高速、攀田高速公路建设并顺利竣工通车,结束了全市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支持国道108线迤沙拉至平地、省道310线李家沟至和爱段改造等道路建设。二是大力支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供电保障能力。攀煤集团2乘1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站、石峡电站等电站顺利竣工投产增强了全市供电能力;石板箐500千伏扩建工程、岩神山、新钒等输变电工程新建、改扩建工程和配网工程的顺利完工大幅度增强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用电保障能力。三是大力支持城市污水处理、医院、体育文化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新区建设。201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末的41.9平方公里提高到60.7平方公里。工矿城市配套滞后的格局有了显著改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构架初步形成。

(五)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农村信用社对因攀枝花“8.30”地震灾害影响的2348户受灾农户及时发放灾后农房重建贷款11354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尽快地恢复了生产生活能力。二是市工行及时对各县(区)政府发放了6.5亿元中小学学校灾后校安工程搭桥贷款,确保了校安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按时完工。

(攀枝花市金融办)

泸州市

“十一五”期间,泸州市金融业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金融资源不断丰富,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对经济社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金融对促进泸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末,泸州市共有金融机构65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1家,证券、期货营业网点7家,保险公司(含代理公司)25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0家;金融从业人员15300人,是2005年末的0.8倍;金融业总资产达1500亿元,是2005年的1.2倍。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42亿元,占GDP的2.38%,是2005年的0.9倍,年均增长13.9%;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2个百分点。

一、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迅速扩张

“十一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均存贷款增长速度分别为21.9%和22.4%,其中,短期贷款年均增速13%,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速36.9%。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新增154亿元,余额达到827亿元;贷款新增96.8亿元,余额达407亿元。

(二)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市公司已达3家,拟上市企业5家,证券化率由“十五”末的26.15%上升至“十一五”末的100%;积极推动国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兴泸投资集团继2008年发行十年期企业债券7亿元后,2010年底又发行了第二期10亿元企业债券;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泸州老窖成功控股华西证券。证券交易量逐年上升。2010年,全市实现股票交易额827.8亿元。

(三)保险市场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保险机构由2005年的13家增加到2010年的22家,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3.3%,人身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4.9%;保险赔付、给付金额年均增长27.6%;保险深度年均3.65%,保险密度年均348.03元/人。

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一)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基本形成了中长期信贷市场为主导、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以银行信贷市场等为代表的中长期信贷市场业务交易稳步提升。

(二)组织体系逐步健全

初步建立起以数量较多的各类商业银行、信用社和保险、证券机构等为市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信托、典当等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功能较为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10年末,泸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数量562家,从业人员5547人;保险公司网点198个,从业人员5500人;证券营业部8个,从业人员120人。

(三)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泸州市银监分局的金融服务监管协调体系;建立了保险、证券行业协会自律组织体系;建立了市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组织的信息共享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联动机制,协调调度各方面金融资源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机制,积极推动金融业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打造泸州市“金融安全区”搭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监管、组织和协调框架。

三、金融生态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绩显著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以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构建“诚信泸州”,初步建立健全了金融、法院、公安、工商共同参与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不断抓好金融环境的整治与改善工作,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2009年泸州合江县成功跻身四川省首批五个“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之一。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在泸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泸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组织领导体系、征信平台搭建、信用信息名录、信息库采集录入和信用评级市场等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以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为平台的征信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截至2010年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为泸州市1万多户企业和其它组织建立了信用档案,涉及企业信贷余额223.5亿元,为泸州市48.88万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个人信贷客户达75.40万户,涉及信贷余额144.32亿元。非银行信息方面,采集了法院判决信息、环保信息、企业拖欠工资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等。全市个人征信系统日均查询560次,企业征信系统日均查询32次。

四、金融业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一)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推进

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切实加强了资金来源的组织工作,努力为信贷支农提供更多的支持;搭建风险防范框架,提高对风险的防范和应对能力;积极开展业务营销,大力争取信贷规模,及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泸州支行在做好粮油收购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小企业和酒类企业,成效显著。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提升

深入推进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泸州分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改革银行业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抓大、抓富”传统业务,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少、快、急”特点,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不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的营销模式。2009年工行联手泸州老窖推出了“世博”概念金融理财产品。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信贷和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地方商业银行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泸州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增资扩股,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经营机制逐步完善。2010年末,泸州市商业银行资本总额达5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7.78%。

(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立健全全市7家农信社的法人治理架构,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末,农信社股本金余额较2005年底增长99%,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0%和65%以上,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对三农和县域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信社改革的阶段性成功为农村信贷业务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机构改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一)重点支持泸州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构建

“十一五”期间,金融业积极为重点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为泸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构建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截至2010年底,支持竣工及在建重点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项目7个,包括在建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网泸州境内段、叙大铁路、泸州港码头二期续建工程等5项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269.82亿元;重点城市建设及通讯项目8项,包括省级重点泸州“两桥”建设工程项目,其他还包括:城市道路蓝安路二期、城市污水处理、电力和通讯、蓝田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41亿元。

(二)大力支持泸州市重点、特色产业项目和“七大产业园区”的优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泸州金融业支持力度继续向酒业、能源、机械、化工等重点和特色产业项目、企业进行倾斜,积极支持全市“1525工程”建设,主要围绕“七大产业园区”建设及优化等项目展开。2010年支持工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341.13亿元,其中已竣工及在建省级重点项目5项;支持能源重点项目8项,总投资37.9亿元,其中已竣工及在建省级重点项目4项。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园区特色和产业特征。

(三)积极支持泸州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和发展

1.金融业大力配合“三农”改革

“十一五”期间,泸州金融系统配合和参与了各项统筹城乡及“三农”改革深化的工作,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如积极支持江阳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支持合江、叙永、古蔺作为全省第二批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及畜牧体制和水务体制改革,支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2.金融业着力支持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

积极支持包括酒类、包装、商贸类等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业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泸州地方经济发展。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了“小区金融”试点、小额贷款等对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提供金融支持,扶持农村贫困人口9.8万人。

3.金融业积极保障民生工程建设

大力支持保障型民生工程建设,全面完成68项民生项目。其中重点社会事业项目6项,包括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相关建设项目、泸州大剧院及相关项目等,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教育助学贷款业务量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各项助学贷款0.66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展开,2007年以来为全市26万户受灾农户支付了1.15亿元的灾害赔款。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及各类城乡商业保险迅速发展,弥补了社会保险保障程度较低的缺陷,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保险需求。

4.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

一是支付清算系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系统使用效率大大提高。2010年底,全市共有近150个银行机构营业网点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70多个银行机构网点加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80%以上的银行机构网点实现电子通汇。二是票据业务得到大力推广,企业、个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010年末,全市银行票据融资8.32亿元。三是拓展银行卡的应用领域,发挥银行卡作为个人支付手段的主体作用。加大了ATM、POS等机具的投放力度,促进了银行卡在税款缴纳、公用事业缴费以及医院、交通等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应用。此外,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近两年也得到迅速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四是不断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2009年11月23日,泸州辖区内所有国税机构、国库机构、事业银行及信用社正式接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泸州地税也已被人总行确定为2010年上线单位,初步构建起泸州税款入库的“高速公路”,更有力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五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实现突破。已办理进出口人民币结算业务各一笔,金额合计352万元。六是保险业全力推进通保通赔、万元以下小额赔款一日内赔付、电话投保、网上投保等服务新举措,提供事故救援、事故替代车、风险咨询与管理和防灾防损等增值服务和附加服务,全市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泸州市金融办)

德阳市

“十一五”时期,是德阳金融改革与发展历程上最辉煌的五年: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经营规模快速扩张;打造西部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区域实现质的飞跃;金融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和重建美好新家园中发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