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培养孩子正确进食习惯,饮食定时定量,纠正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零食不能想吃就吃,应该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进行,否则会影响食欲。饭前不要食用高糖、高热量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创造良好进食环境,利用食物色香来激发孩子食欲,不要强迫进食。孩子进食家长不能过多干涉,更不能强迫孩子进食。否则,孩子感到有压力,就会抑制进食要求,应注意保证小儿有愉快的进餐情绪。吃一定量的蔬菜水果,食品多样化,科学添加辅食,适量补锌可以改善小儿厌食症状。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为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停滞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较差,可因喂养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引起疳积。多发于1~5岁儿童。症状有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并可以伴有低热。
方法1 脾俞、章门、鱼际穴等
用刮痧、放痧相结合手法。先刮拭背部的脾俞、胃俞 ;接着刮拭腹部的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穴;然后在鱼际、四缝穴放痧,放痧时,先消毒三棱针与放痧部位,以出1~2滴血为度;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穴。用补泻兼施法,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方法2 胃俞、气海、足三里穴等
用直接刮法。刮拭用油可选用正红花油先刮拭背部的大椎、脾俞、胃俞穴;接着刮拭腹部的气海穴;下肢的百虫窝、足三里穴。刮拭力度以患儿感受舒适为准,对选择的刮痧部位反复刮拭,直至刮拭出痧痕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温馨提示
疳积患儿应调整饮食,适当减少食量,饮食以稀软、少渣、少油为主,同时减少辅食,待消化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增加。喂养按个体需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食、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饮食习惯。儿童饮食应保证食物新鲜清洁,不宜过食生冷、肥腻。应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
小儿积滞
小儿积滞又称伤食、宿食,是由于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而形成的一种脾胃病。常见于西医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等疾病。积滞的表现主要有食欲不振,腹部饱胀,也可见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病程一般不长。饮食无度、喂养不当或过度服食生冷、油腻等难消化食物,均可引起小儿积滞。
方法1 脾俞、中脘、天枢穴等
用刮痧、点揉法。先刮拭脾俞、胃俞,每个穴位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接着点揉腹部的中脘、天枢穴,每个穴位点揉3~5分钟,以有得气感为度;最后刮拭足三里、三阴交穴。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2 胃仓、建里、足三里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胃仓、中脘、天枢三穴,用补法,手法力度要轻,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随证加刮配穴,如果小儿有腹泻,可加刮建里、气海穴;如小儿吐奶,可加刮内关穴;如果小儿完谷不化,可刮拭足三里穴。每日1次。
温馨提示
应注意调节患儿饮食,多食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少食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难消化的过油、过硬食物。儿童应注意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苹果、猕猴桃等;多吃蜂蜜、核桃仁、香蕉、银耳等,有助于排便。注意饮食节制,适量饮食可减轻胃肠负担,利于大便通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适当增加室外活动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导致的小儿白天正常,夜晚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哭啼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可持续数日或数月。饥饿、口渴、衣着过冷过热、尿布潮湿、臀部腋下皮肤糜烂、湿疹作痒或虫咬等均可引起患儿哭闹。佝偻病、虫病、外科疾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婴儿啼哭。中医将小儿夜啼分为寒证、热证和惊证三种。
方法1 百会、天突、内关穴等
用刮痧、点刺、挤痧等综合法。首先刮拭主穴,先刮脊背夹脊穴,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接着刮三阴交、足三里穴,也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最后点揉百会、天突穴,每个穴位点揉3~5分钟。
另外,还要随证加刮配穴,脾脏虚寒时,加刮关元、内关、公孙、中脘,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对惊骇恐惧型夜啼,加配神门、太溪、印堂穴,其中印堂穴用挤痧法 ;对心经积热配神门、大陵、太溪、少泽穴,其中少泽穴以针点刺。这种方法在刮拭时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每日1次。
方法2 身柱、心俞、足三里穴等
用刮痧法、放痧相结合手法。先刮背部的身柱、心俞、肾俞,刮拭身柱、肾俞有补肾止啼的作用,心俞有养血宁心之功;接着点揉腹部中脘穴,下肢部的足三里,有健脾和胃之功效;最后在手部中冲穴放痧,有养血宁心的作用。
温馨提示
应训练孩子正常的作息习惯,饮食应以乳类、粥食为主。坚持适量户外活动、常晒太阳,可增加维生素D来源,有促进神经安定作用。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苹果、甜瓜、巧克力等,牛奶不要太浓。可喝适量温开水或茶饮,并轻轻按摩腹部,一般均能缓解。临睡前让孩子解净小便,夜间少喂奶。另外孩子睡觉要养成熄灯的习惯。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 ,俗名“猪头肥” 。 多因外感风湿兼挟时疫之邪,壅阻少阳经脉,蕴结腮部所致。发病时,脸部有明显的腮腺肿胀,常见于1侧发病,1~2天内波及对侧,或两侧同时发病。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体温可达39℃以上。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具有较强传染性,病人是传染源,飞沫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后痊愈可获得免疫。
方法1 大椎、风池、大杼穴等
刮痧、点刺相结合的手法。先用点刺法,用三棱针点刺上肢少商穴,以出血数滴为度。然后再刮拭项背部大椎、风池至肩井、大杼、膏肓、神堂穴。用泻法,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痧为止。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大椎、外关、合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风池、大椎、风府、外关、合谷。然后,随证加刮配穴,如果高热、头痛或咽喉肿痛,加刮颊车、翳风;如果热毒内蕴,加刮耳和、关冲、丰隆穴。手法力度较轻,但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操作范围要广。每日1次。
温馨提示
患者应隔离休息,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为主,如稀饭、面片汤、鸡蛋羹等,避免酸性食物,还应补充水分。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的食物,以免刺激唾液腺分泌,使腮腺的肿痛加重。使用腮腺炎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指肠蠕动缓慢,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燥坚硬,排便次数减少且排便困难。患儿排便时哭闹费力,次数明显减少,有时2~3天甚至6~7天排便一次。食物过于精细,食物不够,平时排便不规则或夏季饮水过少,均可引起小儿便秘。小儿便秘可分为暂时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两种。
方法1 脾俞、胃俞、大肠俞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脾俞、胃俞、大肠俞。接着刮拭腹部天枢、上肢的支沟穴,最后刮拭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穴。刮拭时,视小儿的体质,可用补法,也可用泻法。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方法2 足三里、天枢、腹结穴等
用刮痧、点揉相结合治疗法。先刮拭大肠俞、支沟、足三里,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再点揉天枢、腹结(左)。每个穴位刮拭、点揉3~5分钟。每日1次。
温馨提示
患儿饮食调整,牛乳喂养的婴儿便秘时,可增加牛奶中糖和米汤,较大婴儿可添加蜂蜜。小儿胃容量小,应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饮食要多样化,少吃生冷食物,食物不能过于精细。多吃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萝卜、香蕉等,以刺激肠蠕动,同时注意多饮水。三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属中医痿证、痿范围,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肢体终生残疾。脊髓灰质炎急性期所出现瘫痪未得到积极的治疗可造成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受累肌群明显萎缩,肢体变形,骨骼发育受阻为主要特征。早期类似感冒,症状有发热、呕吐、腹泻等。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四肢颤震等。
方法1 臑俞、曲池、合谷穴等
用刮痧法。分2组刮拭。先刮第1组,用平补平泻法,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第1组,先刮拭颈部夹脊穴,臑俞、肩。再刮前臂曲池至手三里。最后刮合谷穴。第2组,用平补平泻法,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或每日1次。先刮拭腰夹脊。然后刮拭臀部环跳。再刮拭大腿伏兔、殷门,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足三里。刮痧治疗时,若再配合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方法2 臑俞、肩 、环跳穴等
用刮痧法。对上肢瘫痪型:先刮颈部的夹脊穴、臑俞、肩,可疏通局部气血,濡养宗筋;然后刮前臂曲池至手三里,最后刮合谷,可清热化湿,疏通经脉。
下肢瘫痪型:先刮腰夹脊,可舒筋活血;然后刮臀部环跳,再刮大腿伏兔、殷门,刮三阴交,最后刮足三里,可活血止痛,舒筋活络,健脾利湿。刮拭时,刮痧板与皮肤呈45度角,手法要轻。每日1次。
温馨提示
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逐步增加。训练不应感到疲劳,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休息时保持肢体在良好的位置上,经常活动患肢的关节,避免不良站立、行走姿势。
小儿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俗称“流口水” 。中医称“滞颐” 。是因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所致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2岁以后幼儿还流口水,可能是脑瘫、先天性痴呆等导致。西医将小儿口角流涎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病理性流涎常伴有嘴角歪斜、智力下降等。
方法 脾俞、中脘、合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脾俞穴,注意刮拭范围要广,手法要轻一些。然后再点揉中脘、合谷穴各20次。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温馨提示
口水流的较多时,应注意护理好小儿口腔周围皮肤,让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发生湿疹。脾胃积热证的患儿应选择清热养胃、泻火利脾的食物,如绿豆汤、丝瓜汤、芦根汁、雪梨汁、西瓜汁、金银花露等;脾胃虚寒证的患儿应选择具有温和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虾、海参、羊肉、韭菜、花生、核桃等,避免食用辣椒、姜、蒜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