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收复台湾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退到厦门,重新修理船只、制造武器、整编军队,想重新组织兵力反攻回去。和郑成功作战了十几年的清军,对他的个性摸得很清楚,断定他还会再度举兵进攻的。因此打算先行下手,彻底地消灭郑成功在厦门的势力。
当年三月,清政府命安南将军达素统率大军,另派施琅、黄梧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集结军队待命。五月十日,清军从漳州和泉州两港出发攻打厦门。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在海上和清军作战,结果清军惨败,安南将军达素引咎自杀。
自从清政府实行迁界政策以后,郑成功从沿海各地,已经没有办法得到粮食和其他物资了,郑家军出现了严重的物资危机。北伐南京的失败,致使郑家军损失惨重,必须找个根据地休养生息。这时,郑成功想到了父亲年轻时曾经避难到过的一个地方,就是位于福建东南方领土广阔的海岛台湾。台湾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被荷兰殖民主义者霸占了。郑成功以前就想把它收复回来,但是一直与清朝作战,根本没有剩余的兵力与荷兰殖民主义者作战。更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压根对台湾的地形、环境都不了解,不能制定正确的作战方略。但目前的形势对郑成功而言,收复台湾是迫在眉睫了。
恰好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郑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派一个叫何斌的中国人来见郑成功,希望能和郑成功通商,郑成功答应了。而后郑成功委托何斌在台湾收税,结果这件事被荷兰殖民主义者知道了,逼着何斌把所有的税都交还给荷兰殖民主义者。这件事使何斌非常生气,因此他就偷偷地画了台湾的地图,图上有良田万顷以及各条河流的小道,还有许多森林树木。何斌把地图带到厦门献给郑成功,劝说郑成功攻打台湾。他说,台湾领土广阔、土地肥沃,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而且森林树木品种繁多,可以作为造船的材料。况且你父亲过去曾在台湾居住过,那里就相当于是你的故土,如果你能够占领台湾,就能解决郑家军的粮食问题。而且台湾四面是海,清军处于劣势无法前来攻打。你还可以从事国际贸易,自给自足,这样你的实力必然大增。郑成功听了他的建议,非常高兴,就开始认真考虑以台湾为根据地的可行性。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郑成功的部下长年过着离乡背井、漂泊海上的生活,早就盼望着能安定下来。而当时人烟稀少的台湾急需有人去开垦。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郑成功决定把军队带到台湾去。于是就召开会议,和部将们商议迁往台湾的事宜。
在会议上,部将们听说郑成功准备迁往台湾,许多人表示不同意,其中以吴豪反对声浪最高。因为他是郑成功的将领中唯一到过台湾的人,他对台湾的情况最为了解。他说:“台湾那儿的港口很浅,军队现在使用的这种较大的船只根本进不去。况且台湾的阳光长年直射,天气又热又潮湿,瘴气很大,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内陆的人很难适应那儿的环境,会造成水土不服。还有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主义者,他们的武器十分先进,恐怕不是我们的军队可以抵挡的。”因此,他再三劝说郑成功慎重考虑。一些将领很赞同吴豪的看法。
郑成功的手下将领中,凡是从清政府那投降来的称为“北将”,从福建来的原本是郑成功旧部的都称为“南将”。可是,这一次反对到台湾的多半是南将,而北将却是大都赞同到台湾去。
有一个叫马信的北将就十分同意去台湾。他在会议上极力反驳吴豪说,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枪炮也没什么值得害怕的。如果真的尽了全力还是打不过荷兰殖民主义者,就再回到金门和厦门也不为迟。
对于马信反驳吴豪的话,郑成功感到非常欣赏。事实上,后来攻取台湾的时候马信确实建立了很大的功劳。他率领郑家军的主力军队,将武器先进的荷兰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因此军中都称他“马本督”。马信还因为这一场国际战争扬名世界,外国人都称他为“BePontok”。马信去世后,当地的百姓给他建了一座庙,就是现在台南市的“马公庙”。
看到争论不休的场面,参军陈永华出来打圆场。他说,你们都有各自的道理。吴豪是因为对将军和部下很爱护,担心那儿的环境不适合大家。马信所说,是作为军人应有的态度,凡事尽力而为,然后再作定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呢?这是因为郑成功和父亲郑芝龙一样,不仅领兵作战,而且还从事商业活动。他的那些旧部都做过生意,拥有一定的财产和社会关系,他们虽然想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但是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本营到荒无人烟的台湾去,而从清朝降过来的那些将领,却想到台湾开拓新天地。
因此,在这次会议上,究竟去不去台湾并没有得到定论。会议过后,性格倔犟的吴豪再三劝说郑成功,郑成功对此很不高兴。后来郑成功在攻台湾时,就以吴豪抢劫老百姓的金钱、私藏粮食等借口,把他给杀了。
没过多久,这时仍在长江上游驻守的张煌言,听到郑成功的这个想法,连忙来信表示反对。他认为郑成功如果退守台湾,就会与大陆失去联系,会令天下的老百姓都感到失望。张煌言之所以力劝郑成功不要去台湾,就是担心郑成功去台湾后对光复明室就不会那么出力了。甚至于他还害怕郑成功到台湾后自立为王。不只是张煌言,许多人对郑成功去台湾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郑成功对迁往台湾承受很大的压力。
郑成功却认为前往台湾是解决当前困难最好的办法。但是部将们意见不统一,让他十分为难,于是他费尽心思想了一个办法。
郑成功给了何斌一笔钱,暗自命令他回台湾到一些荒山野地中布置神迹。于是,何斌立即回到台湾操作起来,并不断散播关于神迹的谣言,那些谣言一时之间广为传播,没多久就传到大陆了。这些神迹的谣言有,在现在高雄凤山滨海的地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有一天石头突然自动裂开,上面墨迹斑斑,写着斗大的字:“凤山一片石,堪容百万人。五百年而后,闽人来居之。”
还有一个传说,住在安平的一位农夫,正在犁田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山明水秀,闽人居之”。又有人传说,在澎湖的山上也看到“闽人来,万民泰”的字迹。
最初,郑家军对这些谣言不是很相信,但是传的人愈来愈多,还愈说愈起劲,他们自然也就愈听愈心动了。郑成功这个计策果然奏效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部将都改变主意,纷纷表示愿意到台湾去。
郑成功带着庞大的军队和招来大量的内陆百姓开垦台湾,开创了海岛经济的模板,才有了台湾今天的繁荣富强。郑成功在确立台湾属于中国的主权上功不可没。
奋勇抗战除荷虏
郑成功下定决心要攻打台湾,因此就开始储备粮草、练兵造船、侦察敌情等准备工作。还制定了周密的作战策略,即首先收复澎湖作为进军的根据地,然后通过鹿耳门港在台江登陆作战,并切断荷兰军建造的军事基地台湾城与赤嵌城的联系,并将其一一歼灭,再收复台湾全岛。
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郑成功率领将士们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在二十三日,郑成功亲自率领第一支队伍从金门出发向台湾海峡前进,次日到达澎湖列岛。郑成功知道距台湾最近的澎湖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便把这儿作为根据地,留兵驻守,他则继续率大军前进,不料,海面上一连好几天都刮着暴风,眼看不能按预定时间到达鹿耳门港,郑成功便决定强渡。
为什么必须在预定时间到达鹿耳门呢?这里要先来说说郑家军所用的船只。
郑成功的海上军事力量一直胜过清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郑成功拥有非常坚固和利于作战的福船。当初戚继光对付倭寇就是使用的福船。福船要比当时日本人所造的船更加坚固、高大,因此福船也是海战中最有力的武器。
明末清初最好的船只可以分为福船和广船两种。福船就是福建生产的,因为当地有制作船只所需的优质木材和良好的工艺。与体积庞大笨重、种类单一的广船相比,福船根据船的大小有好几种,其中最大的福船称做大福船,适于在海洋中航行。但是过于庞大的船只在作战时反而不方便,因此较小的福船(分为哨船和冬船两种),就是用于作战的船只。其中还有更小的称做鸟船和快船,这是用来侦察敌情、协助哨船和冬船作战,或者是突击敌方的。在军事上,福船非常符合作战的需要,而长期驻守在福建沿海的郑家军所用的船大部分都是福船。
如果福船在五年之内没有好好地保养修理,将会全部腐烂。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却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制造福船的木材。而清政府当时实行迁界政策,禁止任何木材运往台湾,郑成功只好向日本、南洋等地去寻求制造福船的才料。即使能够买到,但是运费昂贵,使得制造成本提高了好几倍,经济上的负担极为沉重。同时也缺乏精于造船的技术人员。这对郑成功来说,在后来与清政府的对抗中是极为不利的。
介绍郑家军的所用船只,是因为鹿耳门的水位非常浅,郑家军所用的福船体积较大,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鹿耳门港的。要想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或十六日的大潮,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因此郑成功的军队必须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
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横渡海峡,终于在四月一日到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之前已弄清楚了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路线,于是他先派出一小队人进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情况。鹿耳门潮涨后,郑成功命令军队迅速通过。顺利通过鹿耳门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陆。
荷军的战略基地台湾城、赤嵌城位于台南市。这里海岸曲折,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荷兰军曾在北线尾岛(位于台江海中)北端建有热堡,后来在一次台风中倒塌后便没有再驻军。荷兰军认为郑成功的军队一定会从南航道驶入。他们决定利用所处的险峻地理位置,再用舰船封锁南航道海口,与台湾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郑军登陆。想不到郑成功的军队从鹿耳门驶入台江,这样就远在荷兰军大炮射程之外。荷兰侵略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郑军船队束手无策。郑家军按照之前制定好的作战策略,迅速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荷军的联系,准备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在北线尾登陆的一支郑家军驻扎于鹿耳门,以牵制荷兰侵略军兵船。
台湾当地的汉族和高山族百姓见郑家军到达,不仅热烈欢呼,还大力支援,为郑家军的顺利登陆创造了条件。
荷兰殖民者首领揆一迅速展开对郑家军的攻击。凭借着荷兰军的坚船利炮分三路进攻,一路战舰向台江进攻;一路由贝德尔上尉率兵向北线尾的郑家军进攻;一路由阿尔多普上尉率兵增援赤嵌城。郑成功也调整了部署,命部将王大雄、陈蟒率兵控制鹿耳门海口,以便接应第二批到来的郑家军;令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并置台湾城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另派一支军队监视台江江面,切断赤嵌城与台湾城的联系,为从海、陆两面打败荷兰侵略军做好准备。
在北线尾,陈泽率大部兵力从正面迎击,另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敌军侧后两面夹击。贝德尔指挥的荷兰军顿时手足无措,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开火便把枪丢掉落荒而逃了。南路增援赤嵌城的荷军,也被郑军打败。这时赤嵌城的荷兰守军力量单薄,处境十分危急。郑成功随即加紧对赤嵌城的包围,同时劝赤嵌城守军将领投降。没多久就收复了赤嵌城。
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墙坚固,枪炮先进,防御设施非常完备。但是赤嵌城被郑成功占领之后,台湾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内缺粮、缺水,荷兰军处境十分困难。郑成功几次写信给揆一,让他主动投降,揆一坚决不降。郑成功调集大炮摧毁了台湾城大部分防护墙,荷兰军于城上集中枪炮还击,并出城抢夺郑家军大炮,被郑家军弓箭手击退。但是台湾城城池坚固,一时难以攻下。郑成功一方面派遣提督马信率兵围困荷兰军,一方面把剩下的兵力派去开荒。
五月,荷兰殖民当局得到荷兰军在赤嵌城战败和台湾城被围的消息后,匆忙派兵支援,均被郑家军打败。台湾城的荷兰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士气低落,不愿再战。十月,揆一为了挽救即将战败的命运,企图与清军勾结夹击郑成功。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后,清军要求荷兰军先派战舰帮助他们攻打厦门,然后再解台湾之围。结果揆一派出援助清军的军队逃走了,勾结清军夹击郑军的企图完全落空了。荷兰士兵为求活命陆续向郑军投降。这时郑成功开始转守为攻。
之前,郑成功为了攻下驻守热兰遮城堡的荷兰军,增建了三座炮台。反守为攻后,郑成功首先下令猛烈攻击热兰遮城堡,随后便攻下了。于是利用热兰遮城堡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向台湾城猛烈轰击。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走投无路,只得同意与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被荷兰殖民主义者占领了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光复了!
郑成功曾对部下说:“感谢苍天有眼,让我得到台湾这样一块地方。能够在这里开垦耕种,这就是所谓的天无绝人之路吧!现在有了台湾,我们可以先把军队投入农业生产,使自己在粮食方面能够自给自足,然后再做光复明室的打算。”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于是定下了寓兵于农政策,并立即着手实施。他带着何斌、马信、萧拱辰以及几百名士兵,先后到新港、麻豆、目加溜湾等地去巡视,最后回到安平宣布了寓兵于农的政策。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为农者七,为兵者三。平时无战事的时候士兵就作为农民,一旦有战事立即回到军中。当时郑成功的屯垦区大多在现在的彰化、嘉义、台南、凤山一带。在台湾浊水溪的北方,以及淡水一带很荒凉,人迹罕至。台南市周围则被当地的百姓开垦过了。
当时的郑家军总共还不到十万人。在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有军事任务,不能参加开垦荒地。由于人手不足,郑成功开始派部下大做宣传,希望沿海不能保障生活的百姓,都可以到台湾来耕种土地。在郑家军的大力号召下,吸收了十余万从大陆来的百姓,他们对发展台湾农、渔业是功不可没的。
在台湾发展的过程中,郑成功的部下也发挥了不能忽视的作用,其中就有一个名叫陈永华的人。他是之前为守同安城而战死的将领陈鼎的儿子。陈永华在父亲殉难之后,就投奔了郑家军。
陈永华聪明过人,善于运筹,明智果断,有“小诸葛”之称。郑成功也非常信任他,来到台湾后,有关军政农教措施也多采用陈永华的建议。
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就是陈永华提出的,这个政策使人人各尽其能,发挥最大的人力发展农林业。教百姓种植甘蔗,生产食糖,再将食糖远销国外,发展了台湾糖业,大大增加了税收收入。
在迁界政策中,那些丧失房屋财产、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听说移民台湾的人,生活比他们安定、富足,因此都愿意到台湾来。陈永华就给他们以优待,吸引更多的大陆居民迁到台湾。每年渡海而来的有好几万人,使开发台湾的人力大量增加。陈永华又设立学校,发展教育,并从大陆请来许多饱学之士做教师。
这样,郑成功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以后的战争做足了准备。
壮志未酬身先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这一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当年的五月他就病逝了,正值39岁的英年。郑成功的去世,虽然是因为对台湾的水土不服以及长年作战劳累生病所致,但深究的话,君亡、父死、子乱都是导致他如此年轻就去世的原因。
郑成功在南京之役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围剿李定国军队的南下清军及时赶回来增援驻守南京的清军。在此之前,李定国的西南战场连连败退,永历帝被清军逼到缅甸。后来,明朝降将吴三桂攻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就在这年的一月被绞死在昆明。郑成功得知永历帝的死讯后,悲愤万分,恨透了清政府。
同是这年的一月,清政府看到郑成功已经退守台湾,很难依靠武力打败他,而且他又拒不投降,留下郑芝龙已经毫无用处了,就干脆把郑芝龙及抓获的郑家人都处死了。处死郑芝龙的地方就是北京的“柴市”,也就是宋朝文天祥殉国的地方。
不久,在台湾的郑成功就得到了北京传来的消息,知道父亲被害,全家无一幸免。虽然这是意料中的事,但是身为人子,得知父亲死讯,像是万箭穿心,简直痛不欲生。郑成功沉痛地向大陆方向大声喊道:“父亲,如果您当初听我的劝告不要投降,怎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呢?您当初为何轻信他们,否则也不至于身死异乡,不得善终啊。”所有的郑家军都随着郑成功披麻戴孝,向郑芝龙的亡灵祭拜。
父亲被杀害后,郑成功与清政府不仅有国仇,还有家恨,因此他决定忘记悲痛,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郑成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不论遭遇到任何艰危险阻或处于任何的逆境,他总是充满了雄图壮志,绝不灰心丧志,向环境低头。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打算发展海岛贸易。第一步就是与现在的菲律宾通商,因此他先派了使者到那去。郑成功希望能够取得更多东南亚边缘的岛屿后再向北向南发展,成就一个更壮大的海上势力。
当时的菲律宾称为吕宋,是西班牙在远东的一个据点,他们希望以菲律宾为根据地,来发展远东的贸易。菲律宾的华侨非常多,他们的勤奋对西班牙的商业,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但是西班牙又害怕华侨势力壮大后发生叛乱,就迫害他们,当时发生了好几起集体屠杀华侨的惨剧。
郑成功童年的时候一直生活在国外,小的时候就感受过华侨的不公平待遇。后来,郑成功一直活跃在沿海地带,他深深地了解华侨在国外所受到的不平待遇,知道华侨在国外没有政府保护,独自奋斗的痛苦。因此他对在菲律宾遭受凌辱的华侨非常同情和关心,对西班牙的行为特别愤慨。他知道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岛并没有多强的军事力量,于是就有了攻取菲律宾的打算,并借以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对于是否攻取菲律宾,在郑成功的将领中有两派意见。颜望忠、扬祥等人非常积极地希望郑成功能够攻打菲律宾;但是冯锡范却认为最好不要这么做,他认为首先是师出无名,这样会给外国人留有郑家军是侵略者的印象;其次是扰乱地方,派兵攻打菲律宾,可能对当地的华侨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有就是鞭长莫及,难以长期把守。但是郑成功还是希望能攻下菲律宾,他决定先派一位使者前去考察一下。
郑成功在厦门时,有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为他工作,这个人的中文名字叫李科罗。李科罗聪明机智,而且口才很好,他懂好几国的文字,会说好几国的语言。郑成功对他非常的礼遇,深得郑成功的信任。当时郑成功和西方人交涉事务时都询问他的意见。
郑成功派李科罗做他的特使,出使菲律宾。李科罗的任务,表面上是到菲律宾向当地的西班牙人劝他们向郑成功纳贡,而私底下则是秘密地鼓动当地的华侨,起而反抗西班牙的统治者,郑成功准备派海军来和他们配合。
不料这件事没能做好保密工作,被西班牙殖民者知道了。西班牙殖民者下令整个马尼拉(菲律宾首都)进入戒严状态。西班牙殖民者威胁当地的华侨要把他们集体屠杀,使得华侨们惊恐万状,纷纷作逃命打算。
这时有一艘从马尼拉到台湾的船,有人把情况告诉郑成功。郑成功大为震怒,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攻取菲律宾。以他当时的实力,也许能够成功地把西班牙势力驱逐出去。遗憾的是,还没有出发他就病逝了。
郑成功的去世,对菲律宾岛上的西班牙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菲律宾能够派出作战的人,只有两百名西班牙士兵和四百名的土著,根本无法和郑家军相抗。当时在马尼拉有一位传教士,他记载了西班牙殖民者焦急的心情,他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是非常厉害的一个民族,他们比西班牙人更能克服困难。我曾听说,五个兵中间就有一个厨子,所以他们都吃得很好。组织非常严密,他们的长官都记得每个兵士的名字。这种勇敢善战的军队,人数又这么多,如果真的来攻打菲律宾的话,真是不堪设想。以现在菲律宾的形势来说,至少需要六千名兵士才能抵抗。可是目前的武力,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君父皆亡,使郑成功的病更加严重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郑成功无法忍受的丑闻,就是他生平最痛恨的通奸、乱伦之类的事情。
原来,郑成功的大儿子郑经给他生了一个孙子,取名为克臧。郑成功知道自己有了孙子,非常高兴。可是不久后他竟得知,孙子并不是郑经的原配夫人所生,而是郑经和郑家的乳母陈氏私通而生的。
郑成功是一个道德观念非常强的人,他曾经颁布过一道命令,凡是有人通奸的,通奸双方都要被处死。在中国的礼法中,乳母是八母之一(嫡、继、养、慈、嫁、出、庶、乳)。郑经这样做,完全是违背了伦理道德。郑成功万万没有想到,如此伤风败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的家里。知道这件事后,他急怒攻心,病情更为沉重。
五月八日,病入膏肓的郑成功,穿好明朝的官府端坐在椅子上,开始念太祖遗训,念到第三章的时候,他泪如雨下,悲痛地说:“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说完这句话,他激动地顿足抓头(另一说为抓面),近乎疯狂状态,不久就倒地身亡了。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剧英雄郑成功的一生有太多的遗恨。
对于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最重要的功绩当然是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保障了国家安全,维护了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收复台湾后,他顾不上作战的疲劳,又投入到对台湾的建设中去。在发展台湾的过程中,不仅开荒种田,同时发展各种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使台湾人民不只是生活上富足,知识修养也大大提高。
另外,郑成功费尽大半生心血是为了打败清政府,光复明朝。也许在今天看来,这点似乎阻碍了中国的统一。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清朝的建立是外族人霸占了汉族人的家园,郑成功是为了夺回自己的家园而战,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