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内的关系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每个人都在衡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不是最重要的。
这次的沟通本来是小夫妻两个人解决工作的问题,到最后却演变成了婆媳的争论,所以媳妇得出的结论是:你总是偏袒你儿子。媳妇发起的对话,婆婆充当了“法官”,游戏上升到了三个人,所以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来分析这个过程。
游戏如何开始?
小夫妻因为公司的事情发生矛盾,妻子对丈夫的做法有意见,也有情绪,想在饭桌上解决。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丈夫说了自己的解释。妻子不接受,认为他就是不对,需要改变。
每个人的感受如何?
妻子生气,觉得很简单的道理丈夫不接受。
丈夫觉得不是大问题,只在说事情的过程和细节,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抱怨。
婆婆不舒服:怎么能指责我儿子。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婆婆出来做法官:既然两个小孩争执不下,我来裁判一下谁对谁错,应该怎么做……
这时每个人的反应是什么?
媳妇:你判得根本不公平,你偏袒自己的儿子。
丈夫:有人出来帮我说话,我可以不说了。
婆婆:原来在公司我儿子这么没地位。(法官已经有结论了)
每个人的感受是什么?
婆婆:表面上很无辜,“我只是想帮你们解决问题”,实际内心很愤怒。
媳妇:“在这个家没有我的话语权,都是你们对”,很委屈,也很愤怒。
丈夫:事情不仅没解决,而且更复杂了,“真烦!”
最后的结局:不欢而散。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在戏剧三角形的转换中,媳妇最初是“拯救者”,替丈夫收拾残局。当婆婆出面维护自己儿子时,媳妇变成“受害者”,变成婆婆指责的对象。最后媳妇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成了“迫害者”。
儿媳妇婆婆丈夫婆婆最早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很快她就感觉到儿子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成了儿子的“代言人”,成为“迫害者”。最后被儿媳指责为“不公正”,她又委屈地变成了“受害者”。
丈夫在这个过程中最早扮演无力的“受害者”,以弱势的形象出现,好像在妻子的指责下无力还击。在游戏的最后,他借助自己母亲的“威力”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迫害者”。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在最初的沟通中,妻子和丈夫都是以“指责式的父母”出场,批评对方就像在批评“孩子”。而婆婆感觉到的是两个“孩子”在吵架,所以她这个“母亲”要出来裁判。但她这个法官不是从成人心态出发的,也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所以三个人其实都是处于“指责式的父母”状态,最后乱成一团,互相指责。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在此情境中,游戏的主动参与者是婆婆,她漠视的是夫妻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家庭中遇到矛盾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所以当家庭中的两个人有矛盾时,第三个人最好不要直接当“法官”,否则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
婆婆可以如何调整
认清自己的角色,不要轻易把自己当作凌驾于夫妻二人之上的“法官”。夫妻之间的问题要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一定要参与到小夫妻的矛盾中去,不要说谁对谁错,最好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让两个人自己看到该如何改变。如果发现夫妻两个人情绪都很强烈,婆婆可以先和其中某一个人谈谈,以倾听、处理情绪为主,不要主观判断。
正确的沟通:
媳妇:让小王今天来上班为什么要给她报交通费啊?她可以回来调休啊,又不是让她白加班。
儿子:我不是觉得今天本来说让人家休息嘛,所以她这么问的时候我就答应了。
婆婆:(这时最好先别说话)
媳妇:这样的要求就不该答应。你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得不清不楚,最后把事情推到我这来。
婆婆:(再等)
儿子:咱俩标准不一样嘛,所以反应也不一样。
媳妇:有什么不一样,公司有制度,按制度走就行。你就是老爱充好人。这样其实不好,别人会认为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
儿子:有什么不一致,最后还不是都按你的。(冲突没有解决,有升级的意思,婆婆可以出来说话)
婆婆:说远了啊,回到开头那事吧。怎么做对咱们公司最有利?(跳出两个人的矛盾,把两个人看成整体)
媳妇:当然不能报,公司制度统一,大家知道标准。
婆婆:那就记住下次不报呗,吃饭吧。
情境2:老公充当法官
儿媳妇与婆婆发生了争执,找老公诉苦。
妻子:我跟你说,以后你晚上尽量回家吃饭吧。
丈夫:怎么了?
妻子:你一不回来,你妈那饭做得,不是剩饭就是凉菜。你要在家就七盘八碗的。
丈夫:那是偶尔吧,正好赶上有剩饭就吃剩饭呗。
妻子:什么呀,你这周三天没回来,我都吃三天剩饭了。
丈夫:太夸张了吧!我妈平时做饭还是挺讲究的。你说她针对你啊?不可能。
妻子:讲究,你在家当然讲究了。她什么时候心疼过我呀。
丈夫:你这话就过了,怎么不心疼你,当初你生孩子的时候……(摆功绩开始了)
妻子:行了行了,谁家儿媳妇坐月子不是这待遇啊,怎么到你这就成丰功伟绩了。
丈夫:再说了,你想吃什么跟妈说嘛,多大点事啊?
妻子:说了有用吗,你妈总有理由,什么明天你回来一块吃吧,什么昨天的不吃就浪费了。算了算了,反正在你眼里,你妈什么都对,懒得跟你说。以后我就出去吃饭……
这是婚姻中常见的对话,本来是妻子受了委屈,找老公诉诉苦,是夫妻之间正常的沟通,丈夫却当起了婆婆的“代言人”,反而激化了矛盾。其实婆婆对儿子比对媳妇好,谁都能理解,但妻子需要丈夫心疼自己,没想到丈夫不仅体会不到自己的委屈,还指责自己冤枉婆婆。妻子感觉在这个家成了孤家寡人,矛盾当然升级。
沟通是由妻子发起的,所以从妻子的角度分析。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表面事实是:一个受了婆婆欺负的妻子和一个两边都不想得罪的老公。但妻子要处理的是“情绪”——委屈的情绪;丈夫说的是“道理”,又摆了一堆事实来讲这个“道理”。此时的妻子像个气球一样,怎么可能听得下这个“道理”?
于是妻子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出来了:“你妈欺负我了,我就想看你什么态度。”心理定位也很明显:我觉得很烦,你每次都不公平,总站在你妈一边。(我不好,你也不好)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妻子的戏剧三角形丈夫的戏剧三角形最开始妻子是“受害者”,等着得到丈夫的关心。感到失望后妻子开始表达愤怒和指责,就成了“迫害者”。而丈夫最开始是想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但很快以“受害者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为自己的母亲辩护。等辩护被否定后,冲突升级,丈夫也成了“迫害者”,不仅没关注到妻子的委屈,反而为了平息事端又对她加以指责。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表面上妻子在说事实,实际上是
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想从老公这得到安慰。但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伴侣都会认为对方在指责自己的父母,所以马上出来辩护,最后成了“交错式”的沟通。
丈夫可以如何调整
作为丈夫首先要明白一点,你妻子和你母亲是因为你才成为一家人,妻子不可能像你一样对婆婆有那么多的信任和包容,也不可能像你一样在母亲面前撒娇、无顾忌地提出要求,所以有些不适应和冲突是正常的。
首先要解决问题。什么问题呢——吃饭。人只有生理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了,心情才会好。妻子此时不仅饭没吃好,还生了一肚子气,所以不管什么理由,先带她出去吃点好吃的,她的情绪必然下去一半。
第二步再耐心倾听,让她知道你在意她,也很关心她的感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妻子的情绪就差不多消失了。这时可以告诉她一些和你妈妈相处的技巧和方法。情绪就像气球,把气放走了,人才可能理智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正确的沟通:
妻子:我跟你说,以后你晚上尽量回家吃吧。
丈夫:怎么了?
妻子:你一不回来,你妈那饭做得,不是剩饭就是凉菜。你要在家就七盘八碗的。
丈夫:今天吃的什么?你吃饱了吗?
妻子:别提了,不吃又不好,吃又吃得不舒服。
丈夫:那要不我带你出去吃点?
妻子:别了,让老人知道多不好。你以后还是多回来吧。
丈夫:回来没问题,要不我不回来的时候提前告诉你。你就买点自己喜欢吃的带回家。
妻子:那倒是个办法。
最重要的是,丈夫在这个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角色应该与妻子站在“同一阵营”,还要明白妻子此时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对妻子来说,得到丈夫的关心远比指责婆婆更重要。
情境3:上司充当法官
两个中层经理发生冲突,来找王副总。
销售经理A:王总,咨询部实在太过分了。
王总:怎么了?
销售经理A:客户要的数据又错了,我怎么跟人家交代?对方老总都急了!
王总:这么严重,我问问。
王总:怎么回事?我们不是强调过吗,你们是支撑部门,要无条件服务于销售部门。
咨询经理B:没有错啊,是对方客户误解了我们这项指标的含义,所以才急的。我们已经解释过了。
王总:行了,反正以后注意点这事啊。
但这样的事情之后又重复发生,咨询经理B觉得自己并没有错,每次被叫来挨板子只会让他与销售经理的矛盾越来越深,沟通更加困难。
职场中处理下属的矛盾是领导重要的职责之一,但只轻易听信一方的言辞就做出反应,多半是轻率的。这样做很多时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冲突升级。
由于这也是三个人之间的沟通,所以我们用情境1的方法来分析。
游戏如何开始?
部门经理因为工作的事发生冲突,来找领导告状。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领导根据一个人的陈述马上做出倾向于这个人的反应。
每个人的感受如何?
销售经理A得到了被关注和认同的感觉,咨询经理B感觉受到委屈,愤怒。
最后的结局:事情并没有解决,可能留下隐患,冲突会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副总无意中当了销售经理A的“代言人”,让自己成了“迫害者”,所以处理下属纠纷的过程中,让每个下属都不感到受害才是最重要的。
正确的沟通:
销售经理A:王总,咨询部实在太过分了。
王总:怎么呢?
销售经理A:客户要的数据又错了,我怎么跟人家交代?对方老总都急了!
王总:这么严重,现在怎么样?
销售经理A:说是把指标意义弄混了,刚打电话解释过。
王总:对项目会有什么影响?
销售经理A:倒不会有大的影响,只是这事让人着急。
王总:嗯,客户那边领导发起火来是挺麻烦的。
销售经理A:是啊,觉得这样的事不该发生。
王总:你觉得是支持部门工作失误吗?
销售经理A:那倒说不上,也不算错。可能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吧。
王总:嗯,那你看看怎么能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需要我从中作什么协调,你直接说。
领导应尽量让沟通简单化,弄明白下属来找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让对方提出直接可行的要求。当然,在这之前,可能有必要先处理一下下属的情绪,但这恰恰是很多领导不足的地方。我们常常觉得在职场中不应该有情绪,有情绪的都是不成熟的人,但情绪往往无法从工作中排除。如果大家都在情绪的影响下工作,只会让事情越来越复杂。
——怎么做都不对
沟通游戏五
家庭中的困境——怎么做都不对出场人物:父母和孩子
背景:上中学的孩子开始逃学并且非常不认同自己的父母。由于妻子比较情绪化,所以在家庭中总是生气。当她的情绪由孩子的问题引起时,丈夫会出来维护妻子的利益,责怪孩子。
妻子:我父亲在我上学时去世了。后来自己谈了恋爱,但母亲不同意,为我选择了现在的丈夫。我一直觉得很委屈,觉得他配不上我,所以在生活中经常发脾气。自己现在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控制不住。
丈夫:她总爱发脾气,所以身体不好。前两年因为乳腺癌还做了手术。我一开始就知道她这样,所以处处让着她。孩子一让她生气我就更着急,所以会去责备孩子。
孩子:我很烦,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有时都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就说我,责怪我惹妈妈生气。妈妈生气都是因为我吗?
这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游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被要求成为“对家庭有用的人”,成为对妈妈的情绪有安抚作用的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有不同的需求,强迫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识别这些需求是不可能的,这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在这种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会感到窒息,有数据显示有的孩子有可能因此患上哮喘。
因为在这个沟通的游戏中感觉最不好的是孩子,所以我们的分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这个游戏命名为“家庭中的困境”。
表面事实:孩子叛逆,不听话不上学,因此让妈妈烦心,以至于身体不好。
其实哪个妈妈身体不好都不是孩子气的。在“都是你不听话,妈妈才身体不好”这个背景下,孩子怎么做都不对,妈妈的情况也不会有改善。孩子索性放纵自己,于是心理定位:反正我怎么做你们都觉得不对,那干脆就错下去吧(我不好,你也不好)。孩子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如果我成了问题最大的那个,你们会不会正常一点?”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孩子的戏剧三角形父母的戏剧三角形孩子最早是家庭的“受害者”,被指责为妈妈情绪的“制造者”。面对这种困境,孩子自己寻求改变时就会变成“迫害者”,而逐渐被孩子控制的父母成了“受害者”。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可以看出,妈妈在沟通的过程中无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处在“儿童状态”中。爸爸外表是一个“指责式的父母”,其实面对妻子的情绪化,也是一个无奈的“儿童状态”。当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儿童状态”时,沟通肯定是混乱的。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妈妈漠视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她的人生应该自己负起责任来,无论过去的选择如何,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成熟与责任。而爸爸也忽视了自己解决妻子情绪问题的能力,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出办法,反而用指责孩子的方式推卸自己的责任。
家庭可以如何调整
妈妈在早期的生活中压抑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要求伴侣或孩子无条件地接纳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也处理不了,只会让家庭的模式越来越差。孩子呈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提醒妈妈要想办法去承担自己的情绪,不要再让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了。孩子逃学说明家庭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必须着手改变。
首先,妈妈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去处理自己的创伤,只有创伤得到处理,才能接纳自己现在的生活。在此期间,孩子的事可以让丈夫多负责一点。另外,如果妈妈有一些负面的情绪需要表达,应尽量选择孩子不在的时候表达,因为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不宜过早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