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苏格拉底
48827800000004

第4章 智者生活的历史背景(1)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苏格拉底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这样的时代对他的成长影响如何?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一生与雅典密不可分,雅典不仅承担了他的成长,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在人性的范畴里,历史可能不断地重演,如果能使后人在回顾过去时,有所依据,能认清历史的价值,那我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了。”他的话指出了历史的重要性。想要进一步探究苏格拉底的思想,先要了解他成长的时代。

苏格拉底出生时,正是伯利克里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是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里比苏格拉底大二十几岁,当苏格拉底还是小孩子时,他已经成年了。一般来说,“伯利克里时期”是指公元前461至公元前429年,共32年。这是雅典历史上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时期。

伯利克里是雅典最伟大的政治家、大将军、雄辩家。当时,在雅典的所有政治家中伯利克里的声誉极高,握有的权力最大。他有极强的组织能力,知道如何动员雅典的人民投入战斗去保卫国家并时刻鼓舞他们的士气——坚决不向侵略势力妥协。伯利克里才华出众,言必行,行必果。雅典人都把伯利克里尊为最高的统帅,无不钦佩他的政治手腕及自信心。以下举出他的一段演讲词,由此可知他的确是一位伟大卓越的政治家:

雅典的人们!我想说的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能与伯罗奔尼撒(以斯巴达为盟主的同盟)妥协,当人们支持战争时,会被某种情绪左右;对于事态的发展,也会有好与坏不同的判断,这些你们都是懂得的。现在,我要和以往一样,再次把我的看法告诉你们。你们一旦听从我的意见,那就必须彻底地听从,即使遇到挫折,也绝不可以半途而废,应该戮力同心;否则在取得胜利时,我们就无法将之当成智慧与劳力的结晶,而由此引以为荣。战场上的胜败,事先是无法预卜的,如同人们的想法一样,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对于无法预料的事,我们就得将它归之于命运了。

古代希腊都市雅典在阿提卡地区,阿提卡是位于希腊的中部的半岛。雅典的东边是紧依海岸的长岛,在通往爱琴海的航线上;西边有法勒伦和派里厄斯的良好港湾,通往爱琴海上的各个群岛。这里多山,土地贫瘠,农业收成不好,却极少发生内乱,居民们安贫守素,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提卡地区逐渐繁荣起来了。这时另一地区的难民大量涌入阿提卡进入雅典。这些难民大多是因为国家的内乱或战争被驱逐出来的,其中王侯、贵族非常多。随后,他们成为这座城市的市民,雅典逐渐壮大起来。由于雅典的地域容纳不了不断迁移而来的人,不得不向海外殖民。

之前,雅典的居民缺少冒险精神,他们安于现状,对“最小的错误可能换来最大的幸福”深信不疑。由于波斯攻占了雅典,反抗波斯侵略的波希战争爆发了。经过奋力抗战,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取得了胜利。战争开始时,苏格拉底还未出生。

之后,雅典的民风大变:他们不再保守,而是勇于革新。他们拿出最果断的态度,凡是决定了的事,必定不遗余力去做。为了达到目的,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他们尤为爱护自己的国家,在国家面前从不计较个人利益。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写道:“……压制侵略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自己虽然拥有权力,但却不滥用它,而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只有这种人才值得称赞。”这反映了当时雅典的风貌。

战争结束时,苏格拉底已经13岁了。他成长在伯利克里的极盛时期,伯利克里的自信心及实践力方面所作的表率,无疑启迪了苏格拉底,并使他身体力行。苏格拉底在行动上决心要做的事一定要做,绝不轻易放弃。

有一个人虽然与苏格拉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他在苏格拉底的精神与思想方面,却有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叫忒弥斯托克勒斯,是一位军事首领。

忒弥斯托克勒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28年,逝于公元前462年。在萨拉米湾战胜波斯王薛西斯的大军,便是忒弥斯托克勒斯统率的。他的独创力与生俱来,而且往往将这种独创力超常发挥,别人是难以企及的。忒弥斯托克勒斯的观察力异常敏锐,在紧要的关头,他当机立断从不出错。他具有深远的眼光,记忆力惊人,即使遇到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也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不管多么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忒弥斯托克勒斯的悟性及学习能力都极强。关于上面所说的这些,在《回忆苏格拉底》及《欧绪德谟篇》中都有所叙述。凡是遇到重要的事需要解决时,人们都寄希望于忒弥斯托克勒斯,期望并相信他能妥善解决,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幸的是忒弥斯托克勒斯由于犯了谋反罪,被处死了。他一生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具有辉煌的历史意义。

关于忒弥斯托克勒斯的出众才华,苏格拉底是这样评价的:“……要想学到好的技术,就必须找好的师傅。国家的领导者掌握了国家中最重要的事,他是一个灵魂人物。如果有人认为他这一切都是天生的,那的确是十分愚蠢的想法。”苏格拉底是极为推崇忒弥斯托克勒斯的。这些在色诺芬所写的《回忆苏格拉底》中均有记录。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学识不少都是受到忒弥斯托克勒斯的影响和启示而获得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

在苏格拉底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战争:一次是波斯与希腊间的战争,一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一方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爆发至公元前404年结束,历时27年。

当时,伯罗奔尼撒群岛上的国家以斯巴达为首组成同盟,此外,还有麦加拉人、拉克利斯人、普契斯人、安普拉琪亚人、留卡斯人以及安那库都利亚人等都加入了这一同盟。另一方是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其中有巧斯人、来斯佛人、普拉第亚人、麦沙尼亚人、阿卡陆拉尼亚人、肯陆卡拉人、萨肯托斯人以及卡利亚人、多利斯人的殖民地,伊奥尼亚人的主要城市,赫拉斯奔多斯的城市,色雷斯城、伯罗奔尼撒至克里特为直线的东方海洋上各岛屿。

伯利克里作为有谋略的政治家,他对战争有必胜的信心,却不恣意扩大战争的范围,也不鲁莽,避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伯利克里曾对士兵说过:“……我们并非畏惧与敌人作战,而是必须对自己所能犯的错误有所警觉。”

斯巴达的使节曾晋见伯利克里,伯利克里代表雅典人作了以下的答复:

一是,斯巴达曾对雅典市民及同盟国的市民颁布撤退的命令。我们要求,如果斯巴达能废除这道命令,我们能让麦加拉的市民利用阿喀拉港。

二是,你们这些拥有自治权的国家,若参加同盟、订立和约,不但同样给你们自治的权利,并可享有最惠国待遇。

三是,条约上规定,若自己的国家没有和别人作战的意思,可是他国却对自己进行侵略,此时仍须应战。

雅典人民一直深信伯利克里的决策。雅典一直是在战争中成长茁壮的。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28年间,雅典与斯巴达同盟形成对峙。苏格拉底在这段期间里正是39岁至42岁的年纪。

在两者对峙期间,斯巴达王阿契戴摩斯训示各城市的指挥官该如何对付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国,斯巴达王说道:“我们攻击的目标是雅典的城市,他们一向自豪地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备战。因此,若能让雅典人看到,我们将他们的树砍断、房屋烧毁,他们是会应战的。因为,他们一旦遭受攻击,一定会愤怒异常,以致不计后果或成败,失去理智,任由情绪支配,而卷进战争的漩涡里。雅典人喜欢支配别人,自己的领土不幸被蹂躏,他们自己是不能坐视不管的。”

伯利克里命令雅典的人民把家从城外搬到城内,而家禽、马、驴等则移到近海的岛上。

雅典人民过惯了田园生活,深深爱着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对那种集体移居的生活很不能适应和忍受。但为了顾全大局,他们都遵守法令搬迁到城里去了。只有少数人民在城内有家或者可以投亲的好友,所以多数人暂时借居在街上、神庙等地,只有阿库拉普利斯及亚库雅(市场)东南的亚利乌西尼旺等处所是严禁借居的。

在阿库拉普利斯的西北方的山崖下,有一块名叫“培拉路易肯”的土地,在那里有一则这样的传说:培拉路易肯必须任其荒废,凡是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会被诅咒的。但因现实的需要,这里也住上了人。

雅典上上下下都为备战而忙碌。为了抵御伯罗奔尼撒沿岸敌军的攻击,他们都已准备好了战船。伯利克里曾对人民说:“……有形的战场有两个:陆地和海上。其中之一你们是占完全的优势……你们的海军实力使你们的舰队高兴驶到何处就驶到何处。”关于斯巴达,他也有评述:“……伯罗奔尼撒人及其同盟军,在某个单独战役上,可能有压倒整个希腊之势,但它却不能对一个在性质上与它不相同的强国进行战斗。……他们会感到熟悉大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雅典只有少量的陆军,不得不避免在陆地上的大规模战役。这就说明了雅典到希腊西海岸以外的海面上并且到西西里去作战的原因。但斯巴达是陆上实力雄厚,海军的力量薄弱,不得不在陆地上与雅典周旋,尽量在陆地上与雅典作战。因此,斯巴达的军队侵入阿提卡,并到雅典的耕地里去破坏庄稼。这成了惯例,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战役。战斗连年不息,但彼此间却难分胜负。在这连年不断的互相争斗中,老百姓深受其害。

据说,苏格拉底为此说过:“如果有人正为无知而困扰着,我们就毫不吝惜将智慧给他;如果有人遇到的困难是出自贫困,那么众人就应同心协力地周济他。”

苏格拉底还对阿里斯达路克斯说过:“……你好像有什么心事,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不妨把心里装着的事说出来,让众人为你分担,这样或许可以减轻你的压力。”

阿里斯达路克斯回答:“苏格拉底!我感到非常困惑,自从内乱开始以后,很多人跑到比里斯夫,剩下的亲戚都是妇孺及老人,却全都逃到我这里来了。”

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已经侵入阿提卡了,而且已经攻到距雅典不远的地方,雅典人的家园就要遭到对方蹂躏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是继波希战争后的又一次战争。对于青年来说,他们尚未经历过战争,这还是第一次。他们对此毫无经验,他们的心灵可能因此受到强烈的震撼。伯利克里阻止了雅典人民想奋起抗战的要求,他担心他们会丧失理智。作战是要求严格的纪律的,要不就难以取胜。

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战争开始不久后,雅典到处流行瘟疫,大量的民众相继死亡,雅典人民感到惴惴不安,因为他们不仅对大肆流行的瘟疫深为恐惧,而且他们的土地和庄稼遭到了敌人的严重破坏。这双重灾难使他们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

伯利克里的政治生涯受到挑战。在前线的伯利克里的军事指挥官率领的4000名雅典的重甲兵,因患上瘟疫,一下子就减员一千多人,最后,只得返回雅典。雅典人民开始责难伯利克里,他们认为是伯利克里的独断导致了战争的发生,为此提出了向斯巴达求和的建议。伯利克里派出了求和的代表,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一来,反对伯利克里的声音越来越大。

伯利克里为了要挽回人们对他的信任与尊敬,召开了民众议会。他诚挚地说:“各位,你们已经被目前的恶劣形势压倒了吗?你们若是因此而责备我,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你们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们是否为你们对我的责备找到适当的理由了呢?

“今天,我要强调的是国家的安危,这比个人的利益更为重要。假如你个人拥有财富、幸福,而你的国家却危在旦夕,那么,你的幸福也长久不了。假如,你现在遇到了困难,而国家很强盛,那样,你迟早会得到解救的。所以,你们应该下决心为国家牺牲奉献;而且绝不可以为个人利益而背叛国家。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同心协力守护住我们的国家。

“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国家,我与它之间有很深的感情,财富是无法引诱我背叛它的,利益也无法使我动心。一个人如果对事情有良好的判断力,但却不能具体去实践,这就犹如纸上谈兵。一个人既能正确判断,而且又能付诸实践,这当然很好。但是这种人要是反对其国家的话,就会给他们的国家带来更大的祸害。今天,有许多人口口声声高呼德行、道义,但背地里却收受贿赂,只这一点就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