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苏格拉底
48827800000003

第3章 哲心初现(2)

苏格拉底从阿那克萨哥拉斯的书中,学到如何运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感觉去接触事物,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于是他转而研究理论,再由理论探寻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假设自己运用理论所得到的信息是经得起考验的,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应该都会自然显现,并且同理论一致。假设这些理论是真理,那么不与这些理论情形一致,就是错误的。

纵观苏格拉底的一生,他是这样找到人生路径的:首先,是从研究自然到研究人类的变化。最初苏格拉底全力研究自然,最终却发现人类的灵魂比草木、星星、石块更为重要,于是他开始探索一切思想的客观性。其次,他有代表全人类普遍性的使命感。最后,从被控告到被判处死刑,他都致力于研究灵魂不灭的问题。

过去的希腊哲学家,并不关心人类该如何追求智慧,而苏格拉底则始终以“爱智者”自居,从不承认自己是智者。他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谦虚,也使他的名声更为不朽。苏格拉底曾这样说过: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凯勒丰,他是个一贯做事认真的人,由于他瘦小、皮肤很白,所以被朋友叫为‘蝙蝠’或‘夜之子’。阿里斯托芬,还有别的喜剧作家,常用这些绰号嘲笑他。凯勒丰曾到德尔斐神殿,他问阿波罗神,究竟世界上有没有比我更聪明的人?女巫回答说:‘没有。’我听到这个结果,很是不解,自问:‘神究竟想要对我说什么呢?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暗示呢?’”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更多的知识,神却说我是最聪明的人。神绝对不会说假话的,因为那将使其失去神格。我为此迷惑了很久,反复思考,究竟神要对我说些什么?终于,我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试验神谕的本意。

“神说我是最聪明的人,那我只要能找出一个比我更聪明的人,神的本意就会显现。所以,我将以管理我们社会的大人物为对象,和他讨论。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这么一个人——这里无须指出他的姓名,他只不过是个雅典人,一个和我谈过一回的人罢了——被大多数的人认为是很有知识的,而他本人似乎也没有敬谢不敏的意思。但依我看来,他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凡是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知识,我只是想让他明白自己的愚昧,万万没想到他却怨恨我。而周围的人,因为不清楚事情的始末,也对我产生误解,于是我只好跑掉。但每当我独处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出这么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比这个人更聪明。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善与美的根本,但这个男人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我虽然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从不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似乎比这人要聪明一点儿。而我聪明的程度,恰好和我没有恬不知耻地以不知为知的那种自觉程度成正比。

“后来,我又跑到许多看上去很聪明的人的面前,和他们讨论后,我果然得到与之前相同的经验:一些没有知识的人,总自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如此看来,神的证言,果然是不能否定的。”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语言的讽刺特点。

苏格拉底不断和人探讨,以寻找是否有人比自己聪明,但每一次都引起别人的不满,受人憎恶。尽管这种情形使他更为出名,却也因此使他走上被控告的道路。换言之,这种被控诉的结果,正根源于他无意间的讽刺。

柏拉图《对话录》的《申辩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述辞,相当精彩,引人欷歔。苏格拉底对于人性有着敏感细腻的感受力,他发现在他身边,有一些追求名誉或贪婪钱财的人,把真知当做小虫,总是不经意地将它踩碎。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

德尔斐神殿的神谕,据说是这样的——

“索福克勒斯很聪明,

欧里庇得斯更聪明,

但在凡人之中,

苏格拉底最聪明。”

苏格拉底深入认知人类时,将“无知”和“无知之知”结合,理性稳健地找寻真理,他认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本质是自己的义务与使命,而那些无意间得来的名誉,反而使他困扰。爱智之心,已成为他的行动支柱。

苏格拉底前往诗人聚集的地方,那里的诗人写下为酒神狄俄倪索斯祭典时使用的饱含狂热的合唱歌及轮舞歌;他又到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喜欢聚集的地方去,这些人确实知道苏格拉底不知道的事,但是,他们仍然犯有与其他人相同的错误——只因为自己的特殊才能,能创造出很好的作品,就自认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他们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装出很内行的样子。

苏格拉底在寻找最聪明的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奇怪且有趣的现象。不知什么原因,一些又闲又有钱的人,喜欢跟在他后面,在他说话时静静旁听。他们似乎对苏格拉底的举止很感兴趣,甚至经常模仿他的行为,也通过讨论的方式寻找比他们自己更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名声远扬,别人模仿他的行为,一传十,十传百,也增加了他的知名度。他不仅在雅典城赫赫有名,甚至整个希腊都知道他享有“最聪明的人”之称,大家都叫他“研究智慧和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人叫他“不承认神的存在的人”或“强词夺理的人”。

当时,苏格拉底已近40岁,他曾经说过“妥善照顾自己的灵魂,使其日臻至善至美”,他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习惯、理性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人自身。

论孝德

苏格拉底的实际结婚年龄,已无从考证。不过他被执行死刑时,已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兰普洛克勒斯,另外两个则都还很小。由此推定,他和赞西佩结婚时,可能已是中年了。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形容苏格拉底的妻子赞西佩是一位用情专一的女性。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没有关于她是泼妇的记载。但是,亚历山大的学者,却认为赞西佩是一位偏执且凶悍的女子,稍不如意就会恶言相向。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人们难以得知。但普通认为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应该比较正确。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长子兰普洛克勒斯惹恼了他的母亲,苏格拉底看到这个情形,当场训斥了他,可兰普洛克勒斯反而对苏格拉底说:“母亲那该死的坏脾气,谁能忍受得了!”

“母亲的残酷和野兽的残酷相比,哪一种更让你无法忍受?”

“我认为是母亲的残酷。”

“那么到目前为止,她有咬过、踢过你吗?要知道,有很多人被野兽咬过、踢过。”

“虽然她没有,但就算她能把全世界都送给我,我也不愿和她在一起,我实在是不想听她那些骂人的话。”

“你想,你从婴孩长到现在,说过多少让她难过的抱怨的话,做过多少顶撞她的事情呢?当你生病的时候,又给她带来多少痛苦呢?”

“但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事,或说过一句话让她觉得羞耻。”

“你母亲说的话,会比戏剧中,两个人的对骂还要难听吗?”

“演员们忍受对骂是很容易的,因为双方都知道那是虚假的,彼此怎么会感觉受到伤害呢?”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会不清楚你母亲所说的话也没有恶意呢?相反,她是那个最希望你比别人更好、更幸福的人。你怎么会感到烦恼呢?难道你认为,你的母亲对你怀有恶意?”

“我没这么想。”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生病时,你的母亲向神祷告,希望神治愈你,你认为这是冷酷吗?如果连这么好的母亲你都无法忍受,我想你大概对任何好事都忍受不了。难道还有别人是你感到应该尊重的吗?或是你已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人高兴,无论他们是谁,你都不去听他们的话?”

“我当然不会这样!”

“你冷时,别人会替你生火取暖,你却浑然不觉。人人都希望身边有帮他做好事的人,却总是感受不到现实中既存的温暖。你如果不信,可以试着想想,当你失败时,是不是希望有人为你带来好运,援助你呢?你会不会也希望邻居都喜欢你呢?”

“没有错,我是这么想的。”

“当你在世间旅行时,与你同行的伙伴或你在路上遇见的所有人——无论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或是敌人——都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或许这些人的好意,对你不重要?”

“我觉得很重要。”

“你愿意得到别人的喜爱,但对于比任何人都更爱你的母亲,你却不尊重她,这样对吗?国家对忘记恩情的人,可以不加以惩罚;对受到恩惠却不回报的人,也可以原谅,但是唯独不能原谅不尊重双亲的人。不孝顺的人会受到国家惩罚,他会被取消做领导者的资格。国家进行祭典时,这类人的祷告不会被神接受。不仅如此,如果有人不去参加已过世双亲的祭祀活动,国家就会派人调查他的身份并惩罚他。所以,孩子!你要好好想想,如果自己有过不孝敬父母的行为,必须立刻请求神原谅你,神一旦认为你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就不会赐福于你。其他人也会因你对双亲的不敬而轻视你,最后你将没有朋友,孤身一人,因为一旦人们发觉你是不知感恩的人,就会认为和你打交道毫无意义,更没有必要对你好,因为你不会感谢他们。”

苏格拉底希望通过开导让儿子与母亲之间的误会解除,并让儿子认识到父母责任的重大与艰巨。

男人必须照顾女人,要为即将诞生的孩子的一生打算,并作好准备。女人冒着生命危险怀孕,不但担负着母亲的责任,还要忍受肉体的痛苦。费了很大的力气生出孩子后,她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还要付出心血哺育他们。

新生儿不认识照顾他的人,也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做母亲的人,必须主动且耐心地了解婴儿的所需所想。母亲要不分昼夜地照顾孩子直至其基本能自己行动,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母亲从未想过,孩子将来会如何报答她。

一般父母都认为,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行的,孩子一旦到了能学习的年纪,双亲有责任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品德、科学等知识全部教给他,假如有学问比自己更好、品德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即便付报酬也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向那个人学习。

总之,父母亲总会倾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