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48825000000006

第6章 长安十年(3)

秋雨连绵的日子总是让杜甫觉得生活无望,举目泥泞,不能出门,他索性把家门反锁起来,任孩子们不知忧虑地在雨中游戏。

院中的花草都因灌溉过度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只有阶下培植的决明子格外茂盛,绿叶满枝,还可以让杜甫看到一点希望。

在这种情形下,杜甫的家人在长安没有住满一年便离开了。杜甫将妻子和孩子们送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暂居,当时的奉先县令姓杨,或许是他妻子的同族亲戚。杜甫本人仍然回到长安,同时他的舅父在白水(今陕西白水)任职,白水是奉先的邻县,从此杜甫便常常往来于长安、奉先、白水三地之间。

时代悲声

杜甫从天宝五年(746年)起,已经在长安度过了七八年的时光,除了为功名而到处拜访显达的朝廷贵人外,他还目睹了当时朝廷穷兵黩武以及君臣骄奢淫逸的一面,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玄宗自宠爱杨贵妃后,杨氏一族顿成显贵,竞相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外戚专权使得国政荒废,贪污盛行。可怜的百姓重担压肩,哭诉无门,只得无奈地忍受着贪官污吏的盘剥,苟全性命。

杜甫定居的地方是个环境优美的胜地,附近的曲江一带遍植奇花异卉,万紫千红互相争艳,烟水明媚,菰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叶,实在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

距此较远的地方,北有渭水,南有终南山,东有骊山。骊山山麓又有温泉,就是玄宗经常巡幸的华清宫所在地。

虽然杜甫住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他却无心多赏景色,他的心牵挂着整个社会民生。由于他本身的穷困潦倒,所以,他更加了解百姓们痛苦煎熬的滋味。蕴藏在他心中的丰富情感,渐渐汇成诗句,从他的笔端流露出他那悲天悯人的天性,以及他对时代的控诉。

杜甫早年的诗句还不足以让人咀嚼再三,不断回味,因为那时候,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丰衣足食,顺境中的感受力较为浅薄,无法触动心灵,留下难忘的记忆,基于此创作出来的诗句,也不足以发人深省。

但在长安寥落、压抑、愁苦的这段时期,杜甫既感受到了贫困得衣食无靠的悲哀,又经历了为求官位而奔走权贵的无奈,再加上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离乱社会及昏聩朝政,杜甫的感慨是深沉的,他的诗句便成了人们痛苦的呻吟声和绝望的表情,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黑暗和悲哀。从这时候开始,杜甫的诗逐渐走向不朽的境地。下面列举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当时的情境及心情: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前出塞》其一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前出塞》其二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前出塞》其三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前出塞》其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前出塞》其五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其六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其七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前出塞》其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塞》其九

《前出塞》九首写于天宝末年,时玄宗好大喜功,边境大将多投其所好,战乱迭起。这九首诗就是杜甫根据当时的境况写成的。

九首诗中,第一首以即将成为士兵的人的口吻,写出了他限于朝廷征召,不得已要离开故乡,到遥远的交河(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服兵役的故事。和双亲告别,不能承欢膝下、略尽孝道,只能自己忍着哽咽,背负着刀箭武器背井离乡,这是时代的悲剧。

接着二、三两首,是一种自我期许,借着奋发报国的情操来勉励自己。

第四首写的是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以及知道自己生而无望的凄楚;若是在路上遇到相识的人,便托他带消息给亲人。

第五首以不同士兵的口吻,问出了“主将宁尽闻”“几时树功勋”,一方面表达了士兵们艰苦的军旅生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们不过是统治者开疆辟土的卒子,莫说是不一定能建立功勋,就是成王拜相,也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六首明白地显示了杜甫仁人爱物的胸怀,“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他不希望有太多的死伤和牺牲,他是具有反战思想的。

到第七首时,怀念家乡的情绪不断地膨胀,长期的征戍使人厌倦,渴盼着归乡的日子早些到来。

最后两首叙述了意欲向朝廷邀功的决心与意志,讽刺了边关大将的贪功好战。

首获官职

集贤院的考试之后,杜甫等待朝廷委派官职,可是很久都没有下文。这又与杜甫二次落第的始作俑者李林甫有关系。前面已经说过,李林甫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唯恐贤达之士露了锋芒,削弱玄宗对他的宠信。他对杜甫受到玄宗赏识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当玄宗命他主持对杜甫的考试时,他岂能放过这个机会?!李林甫施展政治手腕,将杜甫的文章贬为中等,恩威并施地笼络其他官员与他一同上奏玄宗,说杜甫的文才不过尔尔,迟迟不予分发官职。

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杜甫曾回洛阳小住,他对两个集贤院的学士说,仕途怕是无望了,只能努力不要把祖父诗人的名声也丢了。

杜甫的生活已经潦倒凄凉,若能放弃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朝廷尽心力的理想,安贫乐道,寻找另外一条独立于世的出路,想必后半生也不会那样凄苦。可偏偏杜甫执着于此,他的人生已经蹉跎了40多年,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那深刻的纹路仿佛就是杜甫所遭遇的困厄和痛苦,如此明晰地显示出这位诗人心中的愁肠百结。杜甫生存的理由和成长的理想都完全寄托在功名上,又为功名耗去了几十年的光阴,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天宝十三年,即公元754年,杜甫又写了两篇赋文进献给玄宗。在这两篇赋中,杜甫再次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渴望,并且把他穷苦的生活描写得十分凄凉。与此同时,杜甫又开始再度奔波于显贵之门,请求他们予以引荐。他把诗作投给京兆尹鲜于仲通、来长安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这些诗格律严整,形式固定,内容多是颂扬他们的功业,并陈述自己的窘况,最后说出投诗的本意,说得很可怜、很迫切,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心情。从这段时期杜甫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一方面为贫穷所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想要谋得官职的心情已经成了一种执念,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经过很长时间噩梦般的日子,杜甫总算能够稍微转运,看到隐在云雾后的阳光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已经在长安待了整整九年,或许是他的奔走终于起了作用,朝廷授给他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职。这是一个小官,整日忙的只是些琐碎的交际应酬,不能有所建树,一展抱负。杜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机会,他曾写下一首诗,说明他不想做河西县尉的原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问风飙。

——《官定后戏赠》

这首诗题目中的“戏赠”二字有些自嘲的意味。诗中引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时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因要束带前往拜见上级长官,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然后辞官而去。杜甫此时的情形与之颇为相似,他同样不愿为一些小事小节而奔走驱驰,于是干脆不接受这个官职。

杜甫拒绝出任河西县尉之后,很快,又一道命令传了过来,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冑曹参军。这个官位并不比河西县尉大多少,主要工作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等。杜甫一方面为了生活,一方面想步入仕途,进而实现理想和抱负,便不再推拒,勉强地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

虽然已经和政治生活有了接触,但这个职位和杜甫平素“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未免相差太远。杜甫的内心仍然落寞、失意,想到自己为求功名,备尝艰辛,只不过换来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官,除了啼笑皆非、自我解嘲还能怎么样呢?

此时的政局混乱之势已经明显地摆在眼前,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乞儿遍地,杜甫每每看到这些,不禁感慨万千,他有着使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志向,也有使国家富裕强盛的意愿,但他没有施展这些的机会,他不得不屈于一个微小的官位,继续潦倒下去,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

幼子惨死

前面我们提到过,杜甫婚后,妻子一直是留在洛阳的,到天宝十三年(754年)左右才举家迁到长安。杜夫人贤惠明德,一直十分体谅杜甫的抱负,独自一人默默地操持家计,抚育幼子,毫无怨言。

杜甫让妻子和孩子搬到长安有两个契机,其一是因为他在长安找到了固定的居所,其二缘于他的一场大病。当时,杜甫失意潦倒,身心俱疲,寂寞的情怀更是无人慰藉,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长安。在极端寂寞潦倒的时日里,杜甫染上了疟疾,卧床修养近两个月,才彻底痊愈。

杜甫卧病在床时,幸好有善良的邻居断断续续地接济,才得以熬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其中有一个邻居非常关心杜甫,时常照顾他,还拿些佳肴名产送给他,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杜甫对这些人感激甚深,在长安的这些年里,奔走于权贵之门,见惯了上媚下陷、仗势欺人的嘴脸,这样不计回报的温暖实在是很久不曾感受到了。

当杜甫的病情略为好转时,马上寄了一封家书到洛阳,要妻小都搬到长安来,一家大小聚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也省得寂寞无聊之时无处排遣。

这场大病后,杜甫显得苍老多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一点都看不到了,留下的只是受尽贫病交迫折磨的凄怆面容。当妻子和孩子都来到长安时,杜甫很欣慰,但是他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经济状况。自己一人在长安尚且吃尽苦头,要如何养活弱妻幼子呢?这一大家人靠什么度日呢?果然,不到一年,杜甫不得已只好将妻子安置到奉先。

杜甫接受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的官职后,曾在赴任前到奉先探望妻子和孩子。途中经过骊山,骊山有温泉,玄宗早已设宫苑于此。杜甫想到玄宗与杨贵妃在山上避寒宴饮的场面,他们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随意赐予宫人。他们穿的是绸缎锦绣,吃的是山珍海味,在毫无节制的挥霍里,剩酒残肴堆得发臭,但他们从不理会有多少人正因为他们的奢侈浪费而饥寒难当。身处在同一个时代,同样是大唐子民,但荣华富贵与枯槁贫寒之间的差异真是天壤之别。

杜甫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奉先,原想与家人好好相聚,没想到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他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食物,竟然活活饿死了!丧子之痛深深地打击了杜甫,憔悴、孱弱的他不断地自责,认为自己愧为人父。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心中聚集了哀国、思家、怜民的千愁万绪,这情绪凝结成了一首史诗性的著作。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洋洋五百字,诗中将杜甫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表达出来,博大浩瀚、沉郁顿挫。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