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48825000000001

第1章 天资聪颖

书香门第

大唐盛世虽然已经越来越遥远,遥远得我们已经很难从史书中的片语只言重现当年的繁华,但在那流传后世的《全唐诗》里,我们无疑可以看见一个清明治下的盛世江山。

杜甫就是这盛世江山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2月12日,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世孙。杜预,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的儿子杜耽曾为晋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杜耽的孙子杜逊在东晋初年将全家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后任魏兴(今陕西安康)太守。传到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一代,已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鉴于上面一段关于杜甫家世的描述,我们应该知道他为什么自称“京兆人”,而史书却记载其为襄阳人。杜甫的出生地是巩县。整个家族虽然不是很显赫,而且越到近世似乎官职越低微,不过就像杜甫在一篇赋中提到的那样“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家族的悠久传统和殷实家境为杜甫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经常说些前代先祖的故事给杜甫听,他们的辉煌、他们的风采,在幼小的杜甫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审言本身也颇有文名,少年时曾与人并称为“文章四友”,他在唐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稍晚一些的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的奠基者。他豪放志狂,声名显赫一时,无人能及。然而他并没有留恋昔日的成就,反而以更为高旷幽远的胸襟,包容了昔日的极盛及今日的恬淡。虽然如此,但他眉宇之间流露的英气,丝毫不减当年。杜审言的儒雅风姿、丰硕文采,都对杜甫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大后的杜甫,自称是诗人之孙,且夸耀道“诗是吾家事”,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疑,他承袭了乃祖遗风,才会有这样自负、优越的豪气。

杜甫的母亲崔氏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杜甫尚未记事时她便过世了。继母卢氏过门后,杜甫有很长一段时间寄养在洛阳的二姑母家。姑母为人贤德、善良,对幼小的杜甫关怀备至,视如己出。有一次,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患病,姑母夜不能寐、尽心尽力地照顾这对表兄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总是先照顾没有母亲的侄子,然后再去照顾自己的儿子。不久后,杜甫痊愈了,姑母的儿子却一天天病重,最后不幸夭折。杜甫长大后从大人们口中知道了这件事,他对姑母很感激。姑母在公元742年逝世后,杜甫还曾为她撰写墓志铭。杜甫同情弱小、怜悯民生疾苦的性格,与姑母的身教有一定关系。

公元717年,即唐玄宗开元五年,杜甫随家人寄居郾城(今河南漯河)。在这里,他看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剑舞起源于武后末年,是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的产物,以柔弱女子之身体现一种雄浑豪迈之情。到开元初年,剑舞颇受欢迎,而公孙大娘则是剑舞中的第一人。

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这是50年后杜甫再看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时写下的诗,虽时过境迁,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当年公孙大娘的舞姿。这也说明,幼年时的杜甫就已经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这些艺术形式彼此都是相通的。据说,当时的书法家、一代草书大师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大受启发,书法大有长进。事实说明,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此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杜甫的童年生活安定,李唐王朝刚刚从女子当政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各地官员揣摩上意,凭空捏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今天看来,凤凰、仙草等不过是无稽之谈,不过当时君王和臣民对这些都很受用,这是政通人和的一种体现。这些在杜甫心里也印象深刻,因为杜甫七岁时做的第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咏凤凰的诗。

七岁咏诗

杜甫长到七岁时,除了洛阳的二姑母,对他的性格形成和才华启蒙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他的爷爷——杜审言。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杜审言在唐初诗坛的地位。这位显赫一时的老人平日吟咏诗句、赏花抚柳,历经风霜岁月的脸庞虽然布满着深浅不一的皱纹,但并不因此而显得老迈,反更可一窥当年的风采。年仅七岁的杜甫活泼可爱、聪明乖巧,和爷爷一老一少正好可以互解寂寥。

爷孙俩的足迹遍布书房、花园。每天大约有半天的光景,他们聚精会神地坐在书房里,各占一隅,捧着自己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偶尔,小杜甫遇上生涩难懂的词句时,就跑到爷爷身边,毕恭毕敬地请教爷爷。每每这时,爷爷便笑嘻嘻地抚着胡子,详细为他解释。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本应该与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孩童,整日埋首于文字之间,竟丝毫没有觉得倦怠,反而兴趣越来越浓,书籍越看越多,又有这样一位文才济济的爷爷在身边指导。日子一久,杜甫对于文章诗作的评价鉴赏慢慢有了自己的见解,这见解是杜甫在阅读和思考之上得来的,与众不同且自成道理。

杜甫七岁那年的一天,爷孙俩在花园里散步。爷爷想考考小杜甫,于是问他:“前些时候爷爷教你的作诗赋的要诀以及读书的方法,你都牢记了吗?”

小杜甫回答:“爷爷说给孙儿听的每句话,我都牢牢记在心里,不会忘记的,请爷爷放心。”“对了,”小杜甫又说,“我遵照爷爷的教诲,自己做了一首诗。前天,我在花园看到榆树的枝头上栖了一对鸟儿,它们的羽毛非常漂亮,在阳光下好像闪着五彩的光芒。我站在树下看了它们很久,回书房的路上,我想起了爷爷告诉我的关于凤凰的传说,于是就把这五彩羽翼的鸟儿当作凤凰,然后做了一首诗。”

杜审言听后十分高兴,小孙儿这么年幼就才思敏捷,懂得随时随地发现作诗的素材,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此后,杜审言怀着一种望孙成龙的心情,更加毫无保留地倾箧相授。这段幼年生活奠定的基础无疑是日后使杜甫成就不朽诗篇的关键。

当然,小杜甫的才思敏捷也为亲朋所称赞,他们一致认为,也许有一天,杜甫会像他爷爷一样,显赫一时,在文坛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众人钦羡仰慕的对象。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杜甫不仅成为后代尊崇不已的文学大家,还成了诗歌王国里的至尊。在这个国度里,他拥有大片光明绚丽的领土,后世诸儒文人纷纷匍匐在地,甘心做他的臣民。

杜甫的幼年是他一生里最安定、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期。他没有生活压力,不必负担家计,也不需肩负任何责任,每天的生活就是随着爷爷漫步园中,谈天说地,要不就是在书房里勤读用功,苦心治学。年少的杜甫一心向学,很少冶游作乐,他的恒心和勤奋,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