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贝多芬
48824500000007

第7章 天才的生活(1)

第二故乡——维也纳

为了忘却这段爱情,贝多芬更努力工作。恋爱中的贝多芬,穿着很讲究,待人接物也很小心。现在爱情没有了,贝多芬又变成孤独的人,开始热衷工作,并且恢复从前那种不修边幅的样子;举止越来越放肆,粗犷的性情表露无遗。

工作很顺利,乐谱也接连不断地出版,贝多芬的名声越来越响亮。维也纳的人们早就很敬重贝多芬。1808年,有法国大臣礼聘贝多芬到宫廷乐团作指挥,被贝多芬拒绝了。

第二年,法军再度攻打奥地利,维也纳又落入法军手里。物价飞涨,维也纳市民生活都很苦。鲁道夫大公依照约定将年薪给贝多芬,可是物价不断上升,他的生活仍然很清苦。也由于战争,无法将作品拿到英国卖钱,贝多芬只好以出版社给他的乐谱出版费,以及开小音乐会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不能服输,要忍耐目前的困境。写好曲子是自己当前的要务,如此奋斗下去前途一定光明。”贝多芬这样想,这些痛苦是神赐给自己的磨炼吧。要克服难关,自己的心要超越一切。贝多芬拼命工作而生活艰苦,为了小事常和朋友吵架,因此更加孤独。他曾有一段时期心情平静,与大家相处也很好,但不久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

几年前,贝多芬就与里希诺夫斯基公爵和公爵夫人很熟,常光顾他们的宅邸。夫人有很优异的音乐才华,对贝多芬的工作影响很大。在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分手时,她像亲人一般关怀他、安慰他受创的心灵。可是他对这么好的朋友,竟为了小事就争吵,还写了封让夫人生气的信。他又再次对不起好友,想想悲从中来,后来又写了封道歉的信。

“我错了!请宽恕我吧。请将我的信还给我吧!倘若你不如此,那我将要忍受长期的痛苦。我等待您的宽恕。”他是想爱人、想亲近人的,却总惹人生气又后悔。

“依赖,唯有依赖自己才行,任何事都不能依赖别人,尤其是因感情、友情受创伤的人。可怜的贝多芬呀!这样对也许最好吧。自己的幸福不是别人赐给的,只有自己创造吧!”

1810年5月,贝多芬写了一封信给韦格勒:

这两年来我没有和平与宁静,为了生活不得不让自己走进世间的漩涡里,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没有收获。没受到这动乱影响的人有几个呢?如果恶魔没有在我耳朵里捣鬼的话,我是多么的幸福,也许还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呢。

如果一个人在完成善行之后,就该结束生命的话,那我早已不在人世了。而且,还是由我自己来处决自己。……

贝多芬只有很少的收入,他很困扰,维也纳已不能待下去了,可是何处是家呢?前途茫然,在动乱之都维也纳,贝多芬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后来想想,如果维也纳的生活真不能维持时,就到弗朗兹的庄园去住些时日。

困境中只有音乐能帮助他。1810年到1812年间,《雅典的废墟》《史蒂芬王》《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一一问世。由于工作过于辛苦,贝多芬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有一天,贝多芬接到一封信和一小包裹。那小包裹里有个可爱的钱包。“是谁寄来的?”贝多芬奇怪地打开信来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正在学钢琴的小女孩伊米丽寄来的。

伊米丽常听贝多芬的曲子,她想把如何敬仰贝多芬的心情让他知道,于是与她的家庭教师商量。家庭教师告诉她:“送些东西……噢,做一个小钱包送他吧。听说贝多芬先生的脾气很古怪,你亲手做的东西贝多芬先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伊米丽听从了老师的话,就和老师做了这个钱包寄给他。贝多芬看了这封充满稚气的爱和尊敬的信,心里很高兴。自从贝多芬生病后,早已心灰意冷,这封信对他可真是很大的安慰。心里想马上回复,但一直抽不出时间来。

贝多芬回信给伊米丽,那是到了贝美亚的特普利斯的温泉地静养时写的。

可爱的伊米丽,真对不起,这么久才回信。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事情又多,你应当不会见怪吧。我来普律兹是为了静养,可见我是没有骗你的。

我并没有得到亨德尔、海顿、莫扎特他们那些荣誉的花冠,那些桂冠永远不是我的,而是属于他们的。你送我的钱包,在此郑重地向你道谢,我会永远地留着作纪念。

艺术带引人们到一个非凡的境地。我亲爱的伊米丽,如果你需要我帮助,就尽管写信给我。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是绝不骄傲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已经看清楚艺术的边际。虽然他离目的地尚远,却可能早已受到许多人的赞美和敬仰,这么一来会更茫然的。我还不曾达到艺术尽善尽美的境地,完美的艺术有如遥远的太阳,是很难追寻的。

伊米丽,有机会到你的家乡,我一定会去看你。我相信你的故乡,也和我的故乡一样令人迷恋。

贝多芬从未以这么轻松的心情写过信,也许是绿林与无涯的天空,使他有重回故乡波恩的感觉吧。这个小女孩,有如小天使一般安慰了他的心灵。信寄出去后,贝多芬感觉身上的重担轻了许多。

两个伟大的艺术家

歌德是德国人引以为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使贝多芬感动,贝多芬用歌德的诗作了几首曲子。

贝多芬很佩服歌德的才华,虽然未曾见过面,但贝多芬根据他的诗作出来的曲子写成后,他就连同感谢函一起送给歌德。

歌德回信说,如果贝多芬到魏玛时务必去他家玩一玩。贝多芬与歌德就是这样结识的。而裴蒂娜·勃朗太诺是增强他们两人感情的桥梁。

1810年,贝多芬又将歌德的一部描写十六世纪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英勇斗争史的悲剧《埃格蒙特》谱上音乐。在那时他认识了裴蒂娜。她是位女作家,也是个意志坚强、个性明朗的女性,她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贝多芬。她的母亲是歌德年轻时的爱人,所以她与歌德很熟。

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里的美丽少女米尼恩,描写的就是裴蒂娜。她对贝多芬极具尊敬与善意。

“裴蒂娜,我真高兴与你谈天,你使我对生命感到喜悦。”

听了贝多芬的话后,裴蒂娜睁大那双美丽的眼睛说:“是我尊敬你啊!”

“你尊敬我?”

“是啊,没有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有这般坚强的意志。”贝多芬听了这位小姐的话,呆立着说不出话来。

从那时起,他们之间充满了真诚与爱。有一天,裴蒂娜问贝多芬:“你觉得歌德的诗如何?”

“噢,是绝佳的诗,可洗净我们的心灵。不久前我才用他的诗谱了曲子。”说后贝多芬唱给她听。

她静静地听我唱完后,说道:“想不想和歌德见一面?歌德一定很高兴。前天我写了封信给歌德,说你是多么伟大的人。”

“伟大的人是歌德,我哪能与他相比?”

“不,你太谦虚了。我的信是这么写的:‘当我初次见到他时,整个世界在我眼前消失了,贝多芬使我忘记了世界,甚至忘记了你。我敢断言,他是远远地走在现代文明的前端,我相信自己的看法不会错的。’”裴蒂娜涨红了脸,又直视着贝多芬说:“我的话不会错的,不管人们怎么说。”

后来裴蒂娜结婚了,并改名为裴蒂娜·冯·阿宁。有关贝多芬的消息可能是经由她传给了歌德。到了特普利斯后,偶然听到歌德也在这里,很想见见他。大约10天后,意外地是歌德来访问。时间是1812年7月19日。当年歌德63岁,贝多芬42岁。

当时的惊喜与激动,贝多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歌德端正的脸上挂着微笑,并握着他的双手;贝多芬则兴奋地满脸通红。

贝多芬在君王、贵族面前,一点都不笨拙,但一见到歌德,就像小学生见着伟人般地紧张。他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只记得歌德离开时说:

“裴蒂娜常在信中提到你。真的,她没有说错,你是纯金的酒杯,努力地、深深地发掘自己,写出别人无法写出的音乐。像你这样的天才,我还没见到过,你会令世人惊异的。我会写信给我的妻子,告诉她有关你的事。”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贝多芬与歌德的关系产生了隔阂。歌德认为贝多芬极强烈的性格与行为,是由于耳聋所致,似乎他如果不是聋子就不能被原谅。人们原谅贝多芬,那是因为他是极好的音乐家呀。难道说,贝多芬与歌德之间的交往已无望了吗?他们永远无法接纳对方吗?贝多芬到现在还爱着、尊敬着他的诗,就像他爱荷马、莎士比亚、席勒等人的诗一样。可是歌德永远不能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歌德满足他眼前的生活,对扰乱他平静生活的音乐有些反感。歌德一生无法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歌德自从见过贝多芬后,就不曾听过他的音乐,甚至连有关贝多芬的话题都尽量避免。

1830年,贝多芬死后,年轻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门德尔松,经过魏玛时去拜访年过八旬的歌德。门德尔松对贝多芬的伟大是极尊崇的。他知道年迈的歌德对贝多芬不了解,那是歌德自己的不幸。门德尔松特别拿贝多芬当做话题,也不管歌德是否高兴。

“您为什么不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没有啊!”歌德有一点不高兴。

“那怎么行?如果不抽时间听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听到了!”

“那也无所谓,为什么一定要听?”

“因为贝多芬很伟大,像神一般的伟大。”

歌德很明显地表示不快,他额头浮现深深的皱纹。

门德尔松不理他,继续说道:“伟大的音乐家是自己寻求的。真正的音乐不会在剧院里,认为听得顺耳的音乐才是伟大的音乐那就错了。听了又听后能深深地渗透灵魂,产生崇高的精神、道德、情感,那才是真正的音乐。贝多芬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歌德默默地站起来,神情不悦。可是门德尔松视若无睹,又说:“我现在弹贝多芬的作品请您欣赏,听完后您对贝多芬的评价会重新考虑的。”

歌德不耐烦地坐在沙发上。门德尔松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那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门德尔松全神贯注地弹奏。歌德静静地倾听,其间他神思恍惚、若有所思。

“歌德终于发现贝多芬真正的价值了吧!”门德尔松心里这么想。

演奏完后,门德尔松站起时,歌德说:“惊天动地的音乐,但是毫不动人,只不过令人惊异而已。”

门德尔松的眼神流露出怜悯,他的眼光避开了歌德。

歌德嘴里还喃喃地说:“这是巨大的、狂妄的音乐,好像房屋快塌下来一般。假如用管弦乐演奏不知如何?”晚餐过后,歌德再三地问起贝多芬的音乐。门德尔松发觉贝多芬的音乐已经产生效果了,可是歌德直至临终,都不曾说过贝多芬的音乐是伟大的。

“违心”的作品

肠胃疾、耳病和从前一样,未见好转。贝多芬遵照医师指示到卡罗维发利(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一个城市,以硫磺温泉著名)去洗温泉浴,喝矿泉水,但是病情仍然没有起色。

在这段期间,贝多芬对任何事情充满兴趣,他一边写小曲,一边拟定下一首曲子的腹稿。此时,欧洲的局势已有很大的改变。

远征俄国的拿破仑军队,浩浩荡荡地攻进了莫斯科,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将住屋捣毁、粮食烧光,饥饿与寒冷严重地打击着法军的士气。1822年的冬天,俄军趁其虚弱之际,大举反攻,法军大败,狼狈而逃。

以前被法军铁蹄蹂躏的国家,自然不会错失良机,纷纷联合起来对抗法国,“打倒拿破仑”的口号响彻全欧洲。

1813年10月,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的联军在莱比锡击溃法军。另一由威灵顿将军所率领,在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西南端)防御法军进攻的英军,6月底在维多利亚获得辉煌的胜利。最后,拿破仑被赶下帝位,放逐到厄尔巴岛。战胜的消息传来时,维也纳的市民雀跃不已。

贝多芬一直深信艺术是以至真至善为本质的,但是在此时他却写下一些与本质相违的作品。1813年所写的《威灵顿的胜利》被人称为《战争交响曲》。这首曲子是受梅尔泽斯的劝说而写的,很适合机械技师梅尔泽斯所设计的自动管弦乐器来演奏。贝多芬本想将此曲献给威灵顿将军,赞颂他,但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作罢。

后来,他又写了几首富有战斗气息的合唱曲《日耳曼的复活》《爱国大合唱》及《充满光荣的瞬间》等,并由自己担任乐团指挥。陶醉在胜利的气氛里,贝多芬感觉自己是最兴奋的人了。

曾经被誉为伟大的英雄、人民救主的拿破仑,当其野心暴露被洞悉之后,贝多芬倍于常人地憎恶他。他经常想,如果自己的战争知识如同自己的音乐知识一样,那么一定可以打败拿破仑。

贝多芬以由许多的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所编成的大管弦乐曲《威灵顿的胜利》,举办了几场慰问伤员官兵的演奏会。有次演奏会演奏《第七交响曲》,维也纳当地有名的音乐家均参加演出,由一流的音乐家打鼓、吹号,非常精彩。

这次的演奏会颇获好评,贝多芬像维多利亚的胜利者般被赞扬着,他被邀往各国的宫廷,接受上宾的款待,但是,时日一久,这种兴奋感逐渐减弱,他心想,这样下去行吗?

贝多芬想,自己所得到的赞赏和光荣并不是因为倾注全力于音乐的创作上,只是因为歌咏战争的胜利。人们不明就理地鼓掌,仅是为了战胜的亢奋而鼓掌,这是空洞的光荣!贝多芬的心情沉重下来。他想到久违了的自然,他所爱好的自然,在宁静、和平的自然当中,他可以捕捉到作曲的灵感,获得心灵上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