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大问题。随着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那么,如何预防过敏性疾病,使我们远离其困扰呢?
现在主要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措施包括在起病前防止疾病发生的一切措施,如免疫接种等。就过敏性疾病而言,主要是清除过敏原及刺激物。二级预防是指在出现过敏症状前的潜伏期内较早发现疾病。对确实有发病危险的人,应采取清除战略。三级预防包括防止疾病急性加重或预防晚期后遗症的一切措施。其中包括职业咨询、改变工作场所、必要的康复治疗等。
具体来说,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我们应知道,过敏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我们与过敏原接触的量足够多、时间足够长;第二个条件是我们对过敏原的亢奋反应。
我国变态反应学家叶世泰教授曾将变应原的防避总结为“避、忌、替、移”四个字。这里的“避”就是躲避的意思,就是要我们避开一切已经知道的或者我们怀疑的过敏原。“忌”是禁忌的意思,就是禁忌食用我们已经知道的会对我们造成过敏的食物或药物。“替”是代替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用类似物代替过敏原。比如,对某种药物或食物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这类药物或者嘴馋时想吃这类食物时,可用类似而不易过敏的药物或食物替代。“移”是转移的意思,是将容易造成我们过敏的过敏原或刺激物,从生活环境中撤离出去,改善接触环境。
避免接触过敏原,我们要做到:①不用地毯、毛毯;不养猫、狗、鸟等宠物。②使用干净、整洁的床上用品。③保持室内清洁、干燥、通风,以抑制尘螨和霉菌的生长。④不吸烟、酗酒和被动吸烟。⑤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及挥发物。⑥对新生儿最好进行母乳喂养。⑦美化和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优生优育、预测新生儿过敏的可能性可以减少新生儿过敏的发生。比如,对于父母均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的新生儿,可以通过有关检测,来预测新生儿过敏的可能性,并能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防治性指导。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过敏性疾病的具体预防。
哮喘
近年来,美国、英国等国家报道,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具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1.5亿哮喘病人。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也有升高趋势,成年人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全国约有1500万哮喘病人。由此可以看出,哮喘已成为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
根据有无过敏原可以把哮喘分为两类:有过敏原引起的哮喘为变应性哮喘,无过敏原的哮喘为非变应性哮喘。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变应性哮喘。
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因素参于其中。一般认为,哮喘的发作是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约2/3的哮喘病人有家族遗传史。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哮喘病人直系亲属的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其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种遗传倾向在医学上称为特应性。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可以引起哮喘。
哮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发作时令人惊慌、手足无措,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生活、工作、学习上的诸多不便。
令人望而生畏的“哮喘死”
在谈论哮喘治疗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件事,那就是因哮喘发作引发死亡的现象。
一旦被确诊患上了哮喘,令病人及其家人首先感到不安的是日常生活会变得不自由,但没有人会考虑到由此引发的死亡。现在,专业医生担心的是病人及其家人对“大意的话,会死于哮喘”这一问题认识不足。
日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哮喘死亡人数的时间峰值是1950年。每10万个人中有19.5个人死于哮喘。此后,因为在治疗中引入了激素药,死亡人数有减少的倾向,从1976年开始平稳推移。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调查5~34岁的年龄段会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哮喘死有增加的倾向。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如果对原因一探究竟,大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哮喘由中小发作突然转入大发作的死亡比例最高。所以并不是只有大发作才有死亡的危险。
顺便解释一下,哮喘小发作的程度是指虽然呼吸困难,但可以躺卧,动作上略有困难。中度发作的程度是指因为呼吸困难,不能仰卧,走路、说话都有一定困难。大发作指的是呼吸极度困难,身体不能随意动。
也许很多人认为轻度的哮喘不会引起大的发作,没什么大碍,但据日本小儿过敏学会哮喘死委员会1994年发表的《哮喘死报道》显示,因哮喘发作死亡的123名病人中,重症病人占30.1%,轻度和中度症状的病人占41.5%。也就是说,相对重症病人的大发作,症状较轻的病人发生意外的比例要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显示,“延误了就诊的最佳时机”在死亡原因中占得最多。排到后面的依次是“预想不到的急剧恶化”“病人的判断失误”“家人的判断失误”“对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的过分依赖”等。
这意味着什么呢?比如说轻微发作时,病人及其家人会想:“这种发作和平时没两样,只要像过去一样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就会控制住。”事实上,β2受体激动剂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使收缩变窄的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而已。但是,哮喘病人的呼吸道里还存在着其他多种阻止空气通行的因素,当剧烈发作时,堵塞特别严重,单靠β2受体激动剂无法缓解,导致症状恶化。
本来应该马上去医院,接受能让呼吸通畅的治疗,但病人及其家人坚信β2受体激动剂能够控制病情,不停地吸入它(对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的过分依赖),不考虑接受医生的治疗,其结果就是死亡的不期而至。
“判断的失误”不仅限于β2受体激动剂,哮喘的症状一旦控制住,病人及其家人就认为病已经治好了,这也是不对的。
的确,目前的哮喘治疗能够维持支气管的健康状况,使其不再发作。病人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进行日常生活。但是,这在专业上叫作“缓解”,只不过是表面上得到了控制而已。
在病人及其家人之间还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认为长大后哮喘就可以治好。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止治疗。结果是长大后因为升学备考、就职参加工作,给身体带来负荷,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支气管情况恶化,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
哮喘病人如果不注意应对螨虫等过敏原,就会引发呼吸道过敏反应。本来已经被吸入型激素药赶跑的炎症细胞因为过敏反应再次聚集在患处。例如螨虫,据了解,大部分的变应性哮喘病人都对螨虫过敏。为了预防过敏,有必要调整生活环境,消灭螨虫。
控制哮喘发作
此外,长时间和哮喘做斗争的病人,很容易有压力,从而导致哮喘恶化,治疗效果得不到提高。另外,饮食、烟酒也潜藏着使哮喘恶化的危险性。类似这样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治疗效果就无法提高,也就无法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
那么,对这类问题具体该怎么解决呢?首先从清除螨虫说起吧。
螨虫是引起过敏反应最大的危险分子。对变应性哮喘来说,重要的是创造抑制螨虫繁殖的环境。然而,螨虫虽然是过敏原,但也不是唯一的凶手。哮喘是稍有刺激就会发作的疾病。不能为了清除螨虫就倾注全部的日常精力,而荒废了治疗。
囫囵吞枣式的打扫方法不能让房间干净。那样,屋子里的螨虫不但不会减少,即便不是哮喘病人的其他人也会感觉到不舒适。
虽然对螨虫过于“神经质”不太好,但室内的打扫还是很重要的。不过有人可能会犯愁,不知道打扫到哪种程度才算好。这里有一些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首先,当用吸尘器打扫地板时,最好是1平方米吸20秒。每周一次清理卧室用品时也是1平方米吸20秒,这很关键。
再者,平时打扫容易忽视的地方,如照明灯的灯罩、柜子的上方,建议每年彻底清扫一次。
另外,用吸尘器时,排气口要向着屋子外面、吸尘器要装1微米以下的过滤器等,尽可能想办法把螨虫清除出屋外。不过要注意,不能因为一味关心螨虫而忽视了治疗。
对螨虫过敏的人挑选寝具时要格外注意。因为这些用品容易成为螨虫的栖息地。
防螨寝具有两类。一类是采用螨虫不易寄生的棉被芯的“防螨棉被”,另一类是螨虫不易进入内部的“防螨被罩”。
但有时也会被销售者忽悠,买了高价寝具,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意味着光消除螨虫,不足以改善症状。
防螨寝具是否必要,必须由医生来判断。医生会对螨虫过敏的程度、哮喘的级别、吸入型激素药的用量一一探讨,做出综合的判断。有时相比防螨寝具的采购,增加吸入哮喘药的用量等强化治疗会更重要。
变应性哮喘病人中有人对猫和狗等宠物的毛和皮屑、唾液或者粪便过敏。最近还有对田鼠尿液过敏的报道。这种情况下,哮喘病人原则上不要饲养宠物。如果能将宠物送给像自己一样爱它们的人家是最好的,但也不能因为找不到这样的人就简单地把它们扔掉。另外,如果对于在患哮喘前已经饲养的宠物舍不得轻易放手,这又该怎么办呢?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放手时,要每周给宠物洗一次澡,并且记住每天打扫室内卫生。一说到室内卫生,容易想到地板,但猫狗的皮屑、毛和粪便重量都较轻,容易附着在墙壁和窗帘等处,这些地方一定不要放过。
这样做,哮喘仍然恶化时,有必要进行强化治疗、增加吸入型激素药的用量等。不好好治疗而继续养宠物的话,哮喘症状有可能迟迟得不到改善,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如果需要强化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自我管理。
家人的去世、升学、就业、结婚、晋升、退休等人生舞台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者治疗效果的不理想等,都会成为哮喘病人的压力,有时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人们不是最近才了解哮喘与心理的关系的。从17世纪开始,人们已经关注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与症状的进展中所占的比例了。
当时有人指出不仅接触过敏原会引起哮喘,甚至对过敏原的恐惧心理也会引发哮喘。1960年,一位叫麦克法丹的医生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把生理盐水递给病人,告诉他们这是刺激呼吸道的药物,有的患者吸入后引起了哮喘发作。把同样的生理盐水再次递给病人,告诉他这是气管扩张药物,让他们吸入,测试结果显示所有人的症状都改善了。最近的研究发现,当有心理压力时,患者的血液中增加了促进呼吸道收缩的活性介质组胺。“病由心生”这句话由来已久。要想克服哮喘,首先要战胜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