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48808700000013

第13章 山川奇诡篇(1)

大峡谷之谜

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沙漠中部,约长515公里,最深处为格拉尼特峡,深1.6公里,最宽处达29公里。峡谷峭壁由层层岩石构成,岩纹清晰可见。谷底为浅黑的片岩(一种容易裂开的变质岩)和富含化石的花岗岩。荒凉的孤山矗立地上,极像失修的庙宇;冲沟、裂隙交错其间,犹如复杂的迷宫。难怪19世纪有些科学家以为,大峡谷必定是大地震造成的。

约60万年前,广阔的凯巴布高原为两大河系的分水岭。东面流淌古科罗拉多河,西面流着瓦拉佩河。随着时间推移,瓦拉佩河向上游侵蚀,冲蚀凯巴布高原。天长日久,终于与古科罗拉多河相连,形成现在水力万钧的科罗拉多河。格伦峡谷堤坝建成以前,科罗拉多河以平均33公里的时速奔泻,每天冲蚀出数以百万吨的岩石和泥土。高原表面原是古代海床,其下的许多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是6亿年前至2.5亿年前古生代中沉积下来的。底部是年代更加久远的片岩,属2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新生的科罗拉多河在高原上奔流,沿途冲蚀切割岩石表面。同时,地壳活动把岩石推起,形成巨大圆丘。凯巴布高原缓缓上升,500万年间升高了1216米。河水挟带的石块和砂粒摩擦峡谷,把峡谷侵蚀得越来越深。河水往下切割,其他侵蚀力量则打击岩石表面,使之分裂。温度骤升骤降,使石隙增大;冬天的风暴和春天融雪,把沙砾和岩屑冲下石沟。随着地面阻力越来越小,流水的冲击力越来越大,猛烈切割谷底;同时,岩层继续隆起,河道两边的峭壁越来越高。

如此雄伟的峡谷看似永不改变,其实天天在变化增大。1964年美国在大峡谷国家公园上游建设了格伦峡谷堤坝,大大减弱科罗拉多河的冲蚀力。但冬天的暴风雨猛烈击打绝壁,仍使岩屑剥落,植物在石隙中生长,挤裂石头,也使碎石掉进谷底。

一般人来到大峡谷,只觉满目苍凉、了无生气。其实,里头不乏动植物。谷底又干又热,是多种沙漠动物栖息之所。诸如:斑臭鼬、黄蝎子、鞭尾蜥等等。桶形仙人掌和牧豆树欣欣向荣。穗状耳的凯巴布松鼠只见于北里姆,艾伯特松鼠则生活在较温暖的南里姆。峭壁较谷底凉快,是亚利桑那灰狐和峭壁花鼠的家园。美洲狮在岩石间游荡,数目日少。土著人同样一天少于一天,现今仅余少数哈瓦苏派印第安人在此居住。游客乘直升机飞到哈瓦苏峡谷上空,就可俯瞰他们的居地,那是美国境内一处极荒僻的印第安人居留地。公元1000年前后,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在峭壁上建立家园,约150年后,哈瓦苏派印第安人的祖先取而代之。

最早来到这里的欧洲人,大抵是德科伦纳多及其队伍。德科伦纳多是一名西班牙骑士,1540年率领300人,到此寻找黄金。他们在峡谷边缘,听到西边传来水声,于是德科伦纳多派遣一名头目循声探查,结果找了三天,仍找不到通往河边的路径。

300多年后,艾甫斯上尉于1858年来到这里。他带领探险队在亚利桑那西北部考察,从加利福尼亚湾起锚,沿科罗拉多河上溯,在炎热天气下航行两个月。最后,因为水流过于湍急汹涌,他决定登岸。在南里姆,骑骡沿岩架前进,艾甫斯上尉忆述岩架“距陡峭深渊的边缘不到8公分,渊深300米;另一边,一堵陡直岩壁差不多触及我膝,高不可攀”。他称那里为科罗拉多大峡谷。

尽管大峡谷雄伟壮丽,叫人惊叹不已,艾甫斯上尉对此却似乎无动于衷。他写道:“这个无利可图的地方,我们是首批到此的白人,大抵也是最后一批。与世隔绝的科罗拉多河诚然壮丽异常,但看来大自然有意叫其大部分河段永不受人滋扰。”艾甫斯上尉实在大错特错。大峡谷气象万千,被公认为北美洲一大奇景。许多人像罗斯福总统一样,认为那是“每个美国人都应该一看的胜景”。

有待揭秘的“死亡谷”

在世界上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隐伏着若干让人谈其色变、不寒而栗的死亡之地,鸟类、爬行动物或人类都无法进去,如进去,往往立即死亡。人们把这些地方称为“死亡谷”。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毗连地带,有一个“死亡谷”,它长225公里,宽6~26公里,面积1408平方公里。山谷两侧悬崖峭壁,山岭绵延。这里的气候极端炎热干燥。

1848年,一队外来移民误入谷地,迷失方向,大都葬身谷底,连尸体都找不到。1949年,美国一支勘探队冒险进入“死亡谷”,几乎全部死亡,其中有几个人侥幸脱险爬出,过后不久也不明不白死去。后来,又有不少人前去探险,结果也屡屡身亡。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个被死神统治的地方,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据初步统计:这里繁衍着230多种鸟类、19种蛇类、17种蜥蜴、1500多头野驴,还有各种各样多如牛毛的昆虫,草本植物随处可见。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威胁人的生命,却不伤害这些飞禽走兽?人们至今疑惑未解。

在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基哈特拉奇地区的火山“死亡谷”,长达2公里,宽100至200米不等。那里地势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黄露出地面,到处都是狗熊、田鼠、豺狼,以及其他野兽的尸骨,满目凄凉。据统计:这个“死亡谷”已吞噬过近30条人命。苏联科学家们曾对这个“死亡谷”进行过多次的冒险性考察和探索,但结论仍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杀人祸首”是积聚在凹陷深坑中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有的则说: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烈性毒剂氢氰酸和它的衍生物。可是,住在距离“死亡谷”仅一箭之地,而且没有山岳和森林阻隔的村舍农民,却不曾受到这些毒气的影响。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两处与美国和苏联的“死亡谷”相似的“死谷”。但这个“死谷”只能危害飞禽走兽,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据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统计:每年在这两个山谷中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达37600多头,所以意大利人称它为“动物的墓地”。虽然意大利的专家学者曾多次对“死谷”进行现场考察,然而谜底至今还未揭开。

印尼爪哇岛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在谷中共分布有6个庞大的山洞,每个洞对人体和动物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威胁。如人或动物靠近洞口六七米远,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吸入洞内,再难逃出。所以山洞里至今已堆满了狮子、老虎、野猪、鹿以及人体的残骸尸骨。山洞何以会具有这种吸擒生灵的力量?被吸进去的人和动物是否因中毒或饥饿而死呢?迄今仍然无法探索到其中的奥秘。

不仅陆地和岛屿上有死亡谷,在地球生命的摇篮——海洋当中,也有令人纳罕愕异的死亡谷。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卡萨哈那群岛的北面,水下1400米深处,有一个独特的海谷,那里既没有氧气,也没有任何活着的生物。任何生物一旦进入这个海谷之中,就会死掉。美国圣地亚哥海军电子研究所通过潜艇对这个死亡谷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那里的海底覆盖着棕泥的“绒毯”,别说是鱼类,就连任何微生物也没有,可以说那里是地球上生命的真空地带。

据美国科学家考证:“死亡谷”在非常遥远的古代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化,才演变成今天奇特的面貌。距今约3000万年前,由于这一带地壳运动频繁,埋在地下的岩层,受到两侧重压力的挤压,褶成弯曲状,有的地方隆起突出,成为高地或山岭,有的地方凹下,成为河流或盆地。“死亡谷”就是一狭长形的闭塞盆地。以后气候逐渐变得炎热干燥。到距今约2000万年前,地壳再次发生剧烈的褶皱和断裂,沿着断裂地带形成了一条深达1200多米的大断层。很厚的沉积物把大断层覆盖了,长时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有些学者推测:一些人误人“死亡谷”,迷失方向,可能是因为踏进了大断层上面的沉积物而掉入大断层的深渊中,以致死亡,连尸体也不见了。

“死亡谷”里有丰富的卤素矿、硼砂矿等。有些学者认为:可能在谷底某一地下部位藏有某种至今尚未查明的剧毒矿物元素,当人们靠近这种矿物时,就会中毒死亡。这只是一种猜测,尚难定论。

“死亡谷”也不是绝对的禁区,有些人却能安然无恙地通过“死亡谷”,未发生过意外。在“死亡谷”边缘一些怪石林立、峰岭险峻的地段,已辟为自然奇景区,向游人开放。

对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许多科学家曾长期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的“死亡谷”头上笼罩的面纱已被彻底揭开。如:前苏联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内的“死亡谷”,是由于那里积聚的足以使人窒息的毒气——与碳酸气和硫化氢同时发生作用的剧毒挥发性氰化物。我国昆仑山内的“魔鬼谷”是由于隐藏着丰富的磁铁矿而造成频繁雷击所致。而埃及西部沙漠之中的“死亡之地”,却是众多的蚁狮所为。但世上仍有许多“死亡谷”至今还是无法揭晓的奇谜。

“死亡谷”是一个不寻常的自然之谜,要彻底查明死亡的原因,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形迹诡秘的幽灵岛

这里所说的“幽灵岛”指的是海洋中形迹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而并非是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泽地而形成的漂浮岛。至于“幽灵岛”的成因与漂浮岛的形成有多大联系,这还有待于继续探讨。

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发现了陆地,但他总是无法接近这块陆地,他完全相信这不是光学错觉,便将“陆地”标在了海图上。过了近200年,海军上将玛卡洛夫的考察队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去,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陆地。1925年,航海家沃尔斯列依也在这个地区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1928年,当科学家前去考察时,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的存在。

类似的事情在地中海也发生过,那是1831年7月10日,一艘意大利船途经地中海西西里岛西南方的海上,船员们目睹了一场突现的奇观,海面上涌起一股20多米高的水柱,方圆近730多平方米,转眼间变成一团烟雾弥漫的蒸汽,升到近600米的高空。8天以后,当这只船返回时,发现这儿出现了一个冒烟的小岛。四周海水中,布满了多孔的红褐色浮石和不可胜数的死鱼。这座在浓烟和沸水中诞生的小岛在以后的10多天里不断地伸展扩张,由4米长到60多米高,周长也扩展到4.8公里。由于这个小岛诞生在航运繁忙、地理位置重要的突尼斯海峡里,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并派人前往考察。正当各国在为建设这座新岛、彼此间争夺其主权的时候,这个岛忽然开始缩小,仅三个月便隐入了水底。但它并未真正消失,在以后的岁月,它又多次出现,直到1950年它还表演过一次。于是它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幽灵岛”。

1943年,日本海、空军在太平洋和美军交战中节节失利。设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拉包尔的日本联合舰队总部遭到美国空军猛烈轰炸。为了疏散伤病员和一些战略物资,日本侦察机发现:距拉包尔以南100多海里的海域上有一个无人居住的海岛。这岛上绿树成荫,有小溪流水,几十平方公里的面积,又不在主航道上,是一个疏散、隐藏伤病员的好地方。于是,日军将1000多名伤病员和一些战略物资运到这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伤病员安居后,日军总部一直和这里保持联系,经常运来食品和医疗用品。谁知一个多月以后,无线电联系突然中断。日军总部担心美军袭击、占领该岛,马上派出飞机、军舰前来支援,但再也找不到该岛。1000多人和物资也随小岛一起失踪了。美国侦察机也发现过该岛,并拍了详细的照片,发现有日军躲藏,派出军舰前来搜索,谁知也同样扑了个空。

这海岛和岛上的1000多人哪里去了?战后,日本、美国都派出海洋大型考察船前来这一海域搜索,并派出潜水员深入海洋底部寻找了较长时间,未发现任何踪影。

在同一时间,也就是美、日海、空军大战最激烈的时刻,美军为了监视日本海、空军在南太平洋的行踪,在马利亚纳群岛海域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建造了一座雷达站,发出强大的电波对周围的海域和天空进行探测。它24小时和美军总部保持着联系,不断发出附近海洋和天空的信息,报告日军海军、空军动态、行踪。两三个月后,电波突然中断。美军以为雷达站被日军袭击、占领,派出军舰、飞机前来支援,在马利亚纳群岛海域搜索了几天,再也找不到设有雷达站的小岛。岛上的十多名美军人员也一同和小岛神秘失踪了。美军派出潜水艇在这一带海底搜索,海岛仿佛是有意与人玩捉迷藏,致使寻找者在这个海域团团打转,最终一无所获。

就在航海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怪事又出现在美国人身上。在太平洋的战略要地海域,美国中央情报局1990年偷偷地在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安装了海面遥感监测器,与天上的美国军事间谍卫星遥相呼应,监视苏联海军、核潜艇在太平洋海域的动态。这座“谍岛”获得的情报可直通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凡是在这一带海域过往的商船、军舰及在此出没的潜水艇、飞机等,无不在五角大楼的监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