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吃对了,病就少
48807700000001

第1章 前言:用智慧吃出健康

让人担忧的是这些,2002年我国第四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比1992年上升31%,现有1.6亿高血压患者,每年增加300万;肥胖和超重估计人数超过2.9亿,其中肥胖约7000万。18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为2.6%,大城市为6.4%,估计全国有4000万以上人患糖尿病:还有4000万以上人患糖耐量低减,这可是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有1.6亿的人血里的“油”太多了,即高血脂。

2007年由卫生部发布的由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依据营养学原理,根据第四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客观情况,对8岁以上的国民进行合理膳食、科学营养的指导。其目的是预防慢性疾病,保护健康。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物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食物与身体健康、疾病发生的关系没有足够的认知,随之而来的所谓“富贵病”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开始在大城市;年长的人、有钱人、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发病几率较高,现在城乡差别在缩小,呈现年轻化、经济收入高、知识高层更恶化的趋势。这些常见病之间有因果关系,其危害呈连锁性:对家庭、社会造成的经济、精神负担也呈连锁性、叠加加重,其结果造成家庭经济、精神双崩溃。

民间有句俗语“人是铁,饭是钢”,郦食其则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名言还是俗语,都在强调饮食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是生命的根本保障。可医学上常说:病从口入,这又怎么理解?一口吃不出胖子来,也就不能吃出来疾病。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逐渐发生变化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认识食物,关注餐桌,最好的方式就是吃好、吃对每天的三餐饭。有的人可能很费解,难道每日的三餐还有那么多的讲究?事实确实如此,这三餐可是大有门道。

在医院做临床营养工作三十多年,开始,我追着病人讲吃饭的重要性,没有人听,还很烦,他们宁可花大价钱或借钱去买药治病,也不会拿出少量的钱或用自产的食物不花钱去防病和养病。现在病人或家属,有的特意从外地来京,找上门来,让我给个方子,告诉他们吃什么、怎么吃,通过这样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总结的吃出健康四部曲:在书本中找理论,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补充,在总结中提高。我在实践中的体验有五点:其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疾病,来调配营养素的摄取量,摄取量也并非越多越好,长期过多地进食,不但会有疾病的发生,还会加快皮肤的老化。其二,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食物能给我们全部的营养,只有根据不同的需要,靠不同的食物组合在一起,方能达到营养素的平衡。这就要求多种类,每天最好吃到25种以上的食材。就好比是筷子,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哪组更容易折断,不言而喻。其三,食物的烹调方法不同,营养素的破坏、留存、吸收、对身体的影响都不同。所以餐桌上有两个菜时,最好有一个带颜色的叶子菜。有三个以上的肉菜时,就要有一个或更多的肉菜蒸或酱着吃。也就是说餐桌上,食物的种类要多,烹调方法也最好不要重样。其四,是时间问题,包括了食物的加工时间、吃饭的速度、饭后与工作或活动的间隔时间。这也关乎着吃得是否健康的大问题。食物的加工时间不同,营养成分会发生变化,而吃饭速度的快慢也会影响着营养素的吸收,吃与动的间隔,会改变你的体态。其五,食物的凉热性味。不同体质、不同症状、脏器功能的强弱不同,选择什么食物和食物的吃法也不同。

通过实践和总结,足见一日三餐的吃法是一种智慧。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营养是结合了人体学、中医学、西医学、食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一门综合体系,绝不是简单的配餐、吃饱的问题,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种食物,哪一种吃法,就能解决你身体的所有问题。它是一个综合的、因人、因地、因时、辩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以千篇一律。

张晔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