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6.你因为上网影响学习了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7.你是否会不顾身边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上网查看E-mail或留言?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8.你因为上网而影响日常生活了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9.你是否担心网上的隐私被人知道?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0.你会因为心情不好去上网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1.你在一次上网后会渴望下一次上网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2.如果无法上网,你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3.你会因为别人打扰你上网而发脾气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4.你会上网到深夜还不去睡觉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5.你在离开网络后会想着网上的事情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6.你在上网时会对自己说:“再玩一会儿。”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7.你会想办法减少上网时间而最终却失败了?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8.你会对人隐瞒你上网多长时间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19.你宁愿上网而不愿意和朋友们出去玩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20.你会因为不能上网变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而一旦能上网就不会这样?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评分标准:
几乎没有为1分,偶尔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计算总分。
测试结果:
20~40分:正常区间。
40~60分:轻度网络依赖症。
60~80分:中度网络依赖症。
80~100分:重度网络依赖症。
成长路上,把脉孩子的“心”
为人父母者都感叹:孩子脸,六月天,其实孩子的心也是如此。他们一会儿哭闹,一会儿欢笑;时而任性,时而听话,家长心力交瘁,依旧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难道小小年纪的他们也有所谓的心理问题?是的,人的心理是复杂而又微妙的,这一点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么下面的内容对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
女儿又哭又闹,不管母亲怎么哄,也无济于事。即便爸爸说带女儿去动物园,她仍然不依不饶,硬要妈妈陪她去。母亲气得不行,起床打了几下女儿的屁股,还故意说“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气话,但女儿还在坚持己见,母亲无奈之下,只能答应女儿的要求。她苦笑着说了一句:“你这孩子真是任性。”
孩子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随着生理的不断成长,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当父母指出他们的行为不当时,孩子便会变本加厉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兴趣,以此达到“自我强调”的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独立性萌芽期”。
独立性萌芽期的重要表现是孩子对自我认识的确定。比如孩子看到有人拿了个新玩具出现在他面前,他就希望得到同样的玩具,但是家里的玩具已经很多了,父母决定短时间内不再购买新的玩具,于是,孩子就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孩子任性、无理取闹,实则是在向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参与决策。当这种心理没能得到满足时,孩子只能用哭闹喊叫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父母此时往往无计可施,这也加重了独立性萌芽期的发展。
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现象,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观点要表示关注,询问孩子观点的产生原因及其道理,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很重视自己,让自己参与家庭生活,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发表意见,弄个透彻,这是件好事。面对这种现象时,作为父母,不可包办代替,也不能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孩子青春期有恋物癖怎么办
通过各种手段收集自己偏爱的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如异性的内衣裤或是穿戴的鞋袜。在进行这种收集中,不顾及自身的名誉和前途。如果不拿到异性的那些东西,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不安越发严重。这就是典型的恋物癖患者的表现。
恋物癖患者最初的动机是“爱屋及乌”,即原本是对异性本身有好感,继而对其使用过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希望据为己有,由此表达对异性的爱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性格内向、容易单相思的人身上。
恋物癖者以使用异性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占有,比如摸、闻这些物品,一边以各种方式达到性乐高潮。
恋物癖者在得到异性物品后情绪兴奋,但是这种兴奋没持续多久,就会被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占据,经常在这两种心理冲突下煎熬,有改过之心,无改过之举。
当心理医生将写着有关“恋物癖”表现特征的表格交到小常手中后,17岁的小常的脸上淌满了汗水。他觉得自己的心脏马上就要跳出来了,颤颤巍巍地将表格放到桌上,轻轻地问心理医生:“我真的恋物癖吗?我只是喜欢那女孩,才把卫生棉从她书包里偷来的。我只是一时冲动,算不上恋物癖吧?”小常不敢看心理医生的脸。
“当时你是什么感受?”
“当时我拿到那女孩的卫生棉以后,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快感超出了我对那女孩的喜欢。我希望每晚枕着卫生棉入睡,它带给我很多快乐。”
“你再参照这张表格看看,你的确患上了恋物癖。”
“那我该怎么办?医生……”小常无力地趴在桌上。
在对恋物癖的研究当中,专家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患有恋物癖的绝大多数是男性,而在男性当中,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占了很大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恋物癖是指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将此物品作为性兴奋与满足的唯一手段的现象。伴随着恋物癖的发生,还会出现窥淫行为。
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当中,因为身体的变化以及对性知识的缺乏,加之在这时期普遍产生的对异性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与异性相关联的物品产生了下意识的兴趣,导致了相应行为的发生。这种行为最初会与产生好奇或好感的异性相伴出现,到后来便会单独对物品本身产生兴趣,由此获得快感。小常就是这样。他最初偷卫生棉是因为喜欢那个女孩,渐渐的,小常更多地表现为对卫生棉本身的喜欢,没有那个女孩,单单是手里拿着卫生棉也能让他产生兴奋。就程度而言,这已经是恋物癖较为严重的阶段。
青春期出现恋物癖,对日后的健康成长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长大成人后,他们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的建立上都会受到阻碍,从而对外部世界产生抗拒,心情压抑,继而自怨自艾,对前途产生怀疑,失去创造性,使生命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对于恋物癖的防治首先要从幼儿教育开始,重视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其次要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儿童与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预防恋物癖。
中学生为何有恋师情结
日本曾对大学生恋爱做过一次深入调查,通过调查,人们发现,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将近70%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出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而在这70%的学生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女生。女生容易对老师产生爱慕之情,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女孩对情感的要求比较深刻和细腻,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护有关。
学生倾慕老师,常被人们称作有“恋师情结”。这与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当中性意识的逐步形成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从发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识的形成分成4个阶段,分别是:疏远异性的反感期、牛犊恋时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心理学家将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地称为“牛犊恋”。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就是典型的“牛犊恋”的表现形式。
恋师情结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虽然是正常现象,但是在体现积极因素的同时,恋师情结也对青少年成长有着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尊敬的人。这类教师在让中学生产生爱慕之情的同时,也会流露出“英雄崇拜”情结,这种情结会让这类中学生产生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现出较强的进取心和行动的积极化。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将来报考师范学院,像自己爱慕的老师一样从事教育事业。从这一点来说,恋师情结具有积极的动力作用。
但另一方面,恋师情结也会使心理不成熟的中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年龄、能力、社会地位悬殊的恋情,常常采取不接纳的态度,这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许多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过日记独自倾诉和品味,表现出严重的自我封闭。这种现象常常搅得他们焦虑不安,对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家长、老师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有恋师情结时,应当怎样处理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情感。作为父母和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正常情感形式,以个别辅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同时,要把正面教育与暗示性引导巧妙结合,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智处理自己的情感。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青少年往往看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结果导致认知偏差和错觉。教师要多鼓励那些识别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给予自身更多关注,防止他们由于误把某些品德不良的年长异性当做“英雄”崇拜迷恋,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不良后果。
孩子“窝里横”的心理障碍
自家的孩子在家里脾气暴躁,爱打人,父母跟他讲道理也讲不通,有时气不过就打他,可是父母越打,他的脾气就越倔,丝毫不服软。一到了外面,却很听话、很乖巧,有的甚至是不声不响,表现得有些懦弱,一副受欺负的样子。人们把这种孩子的表现称为“窝里横,外头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际上,这里面隐含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那就是“自我疑虑”。自我疑虑是“自我力量不足”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对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熟悉,孩子一般会失去防备心理,而呈现出放松、自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以波浪形的方式上下浮动表现出的。比如任性,撒娇,在家中无拘无束地表现对父母的亲密感,只是由于其心智的不成熟,所以行为上常常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而孩子走出家门以后,由于外部环境的陌生,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对外部事物做出反应,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处理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形下,在家里“横”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担心、畏惧,他们只能躲在父母身后,以寻求强大力量的保护。渐渐的,孩子便不喜欢也不擅长与外界打交道,而习惯性地窝在家中,导致“窝里横”愈发严重。
孩子的这种现象依靠父母的努力其实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对孩子不要溺爱,溺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孩子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在家庭生活中过分强调“自我”的存在。对孩子也不要过度保护,对于孩子能做的事,要求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取得进步,应当及时夸奖,以此建立起孩子的信心,加强其自我能力的认同。父母还要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朋友,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小心孩子得“开学恐惧症”
每次开学前,孩子是不是总会发一次高烧,吃药打针都不管,可开学典礼一过,他的身体就好了?
每次开学前,孩子是不是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候还会做噩梦,但是开学几天后,这些症状都陆续消失了?
每次开学前,孩子是不是总会强调自己对学校生活感到无趣,没有激情,还不如放假来得轻松有趣?
……
孩子们在开学前的种种表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很多显然都是“装出来”的。这些表现都是一种名为“开学恐惧症”的心理现象在作怪。
放假使得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与在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改变也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放假的时候,生活秩序被打乱,孩子常常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使得内心产生一种“停滞效应”。这种停滞效应会让孩子产生幻觉,感觉时间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即假期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心理导致了孩子对外部变化缺少敏感,开学后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是“开学恐惧症”产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