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48801000000095

第95章 鼻炎(1)

鼻炎临床上常见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三种。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性病变。一般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类型,后者多由前者转化而来,但前者也可不发生转化,或病始即为肥厚性改变。本病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与季节无明显关系,以青少年多见,男女患病率为2∶1。本病临床多表现为鼻塞或多涕等。鼻塞多为间歇性和交替性,白天、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阅读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侧卧时,多为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多涕,常为黏液性,脓性多见于继发感染。鼻涕常向后流入咽部,患者常有抽吸性的咯痰。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鼻中隔畸形、理化因素长期局部刺激、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本病的确诊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鼻镜检查等,一般不难诊断。

慢性鼻窦炎大多是由于急性鼻窦炎未能及时合理地治疗,反复发作所引起,抑或因各种因素,以致鼻窦引流不畅所致。本病为耳鼻喉科多发病,常见病,无季节性,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常累及骨膜和骨质。各窦可单独罹病,也可同时罹病,以上颔窦发病率最高。其中由变态反应加感染而造成感染者多见。其临床主要有鼻流腥臭脓涕、鼻塞、嗅觉减退症状,常伴有头痛(多局限于前额、面颊或枕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前组鼻窦炎(额窦、上颌窦、前组筛窦)脓涕从前鼻孔擤出,额窦炎时晨起脓涕增多,齿原性上颌窦炎时鼻涕有腐臭味。后组鼻窦炎(后组筛窦,蝶窦)鼻涕多经后鼻孔流入鼻咽,患者感觉“痰多”。鼻塞的轻重与鼻腔黏膜病变程度(如肿大、肥厚、息肉样变)有关。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呈暗红色,中鼻甲肿大或肥大,中鼻道或嗅沟有脓涕积留,中鼻甲可呈息肉样变或中鼻道有息肉形成。X线照片示鼻窦有炎性改变。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身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也是呼吸道变态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时和支气管哮喘同时存在。本病以15~40岁者多见,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临床上有常年性和季节性之分,以前者较为多见。近20年来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国外曾统计其发病率在10%~20%;中国发病率更高,为37.74%。阵发性鼻痒为过敏性鼻炎的先发症状,随之为发作性的连续不断的喷嚏,继而是难以制止的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则轻重不一,上述症状发作过后即渐消退。典型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症状为每天晨起或隔数日或数周发作1次的阵发性连续喷嚏,同时可有鼻部、眼部及咽喉发痒,高度水肿期鼻涕增多呈水样涕,如继发感染则涕呈脓性。发病原因可有遗传因素,来自父母一方或双方,但以母属遗传者居多。再者,鼻黏膜受过敏原刺激而致敏感,如吸入花粉、灰尘,真菌;食用牛奶、鱼虾、鸡蛋;接触化妆品、皮毛、酒精;注射青霉素、链霉素、血清药剂等。感染也可促使变态反应性症状出现和加剧,尤以哮喘为最。此外与冷、热、湿、日光等物理因素或内分泌失调也有一定关系。发作期鼻黏膜水肿、苍白或呈紫灰色,以下鼻甲为甚,鼻腔内有大量水样分泌物。间歇期鼻黏膜可完全正常,久发而反应剧烈者鼻黏膜呈息肉样变或形成息肉。鼻分泌物涂片检查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根据典型的阵发性发作史,鼻黏膜苍白水肿,分泌物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即可确诊。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鼻渊”、“鼻窒”、“鼻鼽”、“脑漏”等病的范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外邪留恋与素体虚弱两方面。鼻为肺之外侯,外邪侵袭于鼻,肺气不能宣散,滞留于鼻窍,气机不利而致;或寒邪阻滞,久则气滞血瘀,鼻窍不利;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鼻失所养。病久入络且耗伤正气,正不胜邪,邪毒滞溜,结于鼻窍,不易速愈。因病位在鼻,与肺有关,治疗主要以祛风通窍、补肺益气、活血化瘀、肃肺排脓为法。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肌肤腠理疏松,应用辛温通窍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和内服,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同时以自然界之阳以补人体之阳,共同提高人体正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祛邪外出以利疾病恢复,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合谷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合谷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宣通鼻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2

取大椎、肺俞、曲池、灵台、肾俞、内关、外关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曲池、灵台、肾俞、内关、外关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宣通鼻窍、化痰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3

取大椎、肺俞、风门、肾俞、膏肓俞、百劳、命门、曲池、合谷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肾俞、膏肓俞、百劳、命门、曲池、合谷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通窍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4

取大椎、肺俞、风门、膈俞、肩井、曲池、合谷、印堂、列缺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大椎、肺俞、风门、膈俞、肩井、曲池、合谷、印堂、列缺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宣肺通窍、化痰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5

取大椎、肺俞、风门、膈俞、肾俞、命门、肩井、合谷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膈俞、肾俞、命门、肩井、合谷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活血祛瘀、宣肺通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6

取大椎、肺俞、风池、风门、膈俞、肾俞、丰隆、外关、曲池、合谷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肺俞、风池、风门、膈俞、肾俞、丰隆、外关、曲池、合谷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化饮、理气豁痰、祛瘀通窍、补益肺肾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7

取大椎、合谷、肺俞、风门、膏肓俞、脾俞、膈俞、列缺、合谷、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合谷、肺俞、风门、膏肓俞、脾俞、膈俞、列缺、合谷、足三里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宣通鼻窍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法8

取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命门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命门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