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48801000000093

第93章 硬皮病(1)

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硬化及萎缩为特点的结缔组织病,其主要特点为皮肤、滑膜、骨骼肌、血管和食道出现纤维化或硬化。临床上分局限性和系统性硬皮病两种。局限性者硬化只限于皮肤,呈片状、带状或点状损害,多发生于头额、面颊及四肢等部位。系统性者根据病情轻重,又分肢端性和弥漫性两型,实质上两者属同一病,主要不同点在于肢端性硬皮病开始于手、足、面部等处,受累范围相对局限,进展较缓,预后较好。

本病的临床表现是早期皮肤紧张变厚,皱纹消失,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苍白或淡黄。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变硬,表面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捏起,患处皮肤无汗,毛发脱落,色素沉着,间有感觉异常,并可产生手指伸屈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口眼张闭困难、胸部紧束感,至晚期皮肤变硬萎缩、面部皮肤菲薄、表情呆板、鼻子变尖、耳轮变薄,张口受限,像个面具一样。大多数患者常以雷诺现象为本病最先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在雷诺现象10余年后才有皮肤改变。1/3的患者可有关节痛和关节发僵,少数有肯定的关节炎。另外有些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肌肉乏力,与肌炎不易鉴别。部分患者病情逐渐进展,往往经过很长时间,有人长达数十年,才出现特殊内脏受累的临床表现。严重的硬皮病患者可有广泛的皮肤改变,累及胸腹部和背部(弥漫性),有些患者形容自己的肚子像块石板。弥漫性硬皮病患者可有内脏受累,部分患者发现患病时已有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受累,病情进展凶险,甚至危及生命。硬皮病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世界各地都有硬皮病的病例报告,但各地发病率都不高。在美国每百万人中每年有4~12人发病,估计现有5万~10万硬皮病患者。我国尚无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病,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病最为多见,儿童、老人也可发病。有报道矿工和接触硅的工人得硬皮病的患者较多。

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多属皮痹、虚劳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为脾肾阳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加上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于经络肌表血脉之间,以至气血运行不利、营卫失和,出现皮肤硬化如革状。筋失所养,则口眼开阖不利,手僵足挺,重则状如尸蜡。总之,本病外因与风、寒、湿邪气有关,内因与脾肾阳虚、营卫气血不和有关。盛夏三伏,阳气隆盛,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呈开放状态,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若在此时施以穴位贴敷、中药浸泡、内服等治疗,能更好地温补脾肾之阳,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状况,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肺俞、膈俞、曲池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曲池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祛瘀化滞的功效,用于治疗硬皮病。穴位贴敷法2取大椎、肺俞、脾俞、丰隆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脾俞、丰隆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开腠理、化痰浊的功效,用于治疗硬皮病。

穴位贴敷法3

取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俞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俞穴上。固定3~4小时后揭去。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通经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硬皮病。穴位贴敷法4取大椎、肺俞、膈俞、曲池、外关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大椎、肺俞、膈俞、曲池、外关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硬皮病。穴位贴敷法5取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痹通脉的功效,用于治疗硬皮病。穴位贴敷法6取大椎、肺俞、膈俞、血海、三阴交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血海、三阴交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